鑒偉國
我國是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農業始終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是現階段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
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之下,推動了綠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綠色農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確保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綠色生態安全。為了切實提高農田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就需要注重做好農田土壤資源的科學保護工作,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應用施肥方法。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以玉米栽培為例,探討了土壤肥料的科學使用技術,并提出了土壤肥料科學施用的推廣措施,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1 玉米種植期間土壤肥料科學使用方法
1.1 整地技術
選擇土層厚度大于20厘米,要求保水保肥及灌溉排水良好。播前將上一季小麥秸稈粉碎,長度3~5厘米即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粉碎越細越好。均勻施于地表,用旋耕機進行翻耕,之后將土塊耙細。播種前整地做到將秸稈和根茬翻埋良好,耕深15~20厘米,達到待播狀態,并注意保墑。
1.2 品種選擇與處理
因地制宜選用新近審定推廣的豐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雜交玉米品種。選擇飽滿、健壯、種子質量達到GB? 4404.1-2008規定的種子做種,剔除破碎、無胚和病蟲籽粒。播前曬種2~3天。
1.3 玉米栽培技術
1.3.1 種植方式
采用人工點播或機播,可根據勞動力狀況和種植時間進行科學選擇。目前推廣的有2BEY、2BJD-3等型號精量玉米直播機、2BQ-6型氣吸式玉米精播機,集播種、施肥等工序一次完成,適宜播深5厘米。
1.3.2 種植時間
直播夏玉米在6月初播種,可采用人工點播或機播,每公頃用種量30.0~37.5千克。
1.3.3 種植密度
機播玉米行距40~60厘米,窩距20~30厘米(可調),密度為57000~67500株/公頃。
1.4 肥料施用技術
1.4.1 肥料用量
一般中等地力田塊,在產量6000~7500千克/公頃條件下,N、P2O5、K2O總用量分別180~240千克、67.5~85.5千克、60~90千克。
1.4.2 肥料施用方法
玉米氮肥基肥占50%,追肥占50%,控釋尿素可以做基肥一次施入;有機肥與磷、鉀肥全部基施。基肥可均勻撒施地表,通過旋耕與土壤混拌。采用機械化播種施肥同步作業條件下,肥料應施在種子側下方5厘米左右。追肥應在苗帶一側開溝深施覆土。
1.4.3 肥料品種
優先選用玉米專用復混肥料,提倡施用緩控釋肥,也可選用尿素、氯化銨、磷酸一銨、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酸性土壤)、氯化鉀等常規肥料,慎用高氯復混肥料。
1.4.4 玉米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中微量元素肥料則做到因缺補缺、及時監測。若土壤有效鋅(Zn)含量低于其缺乏臨界值(1毫克/千克),應針對性使用鋅肥,可以用七水硫酸鋅1千克/畝作基肥施用;若出現缺鋅營養失調癥狀,應立即噴施0.1%~0.2%七水硫酸鋅或其他鋅肥溶液,每畝噴施50千克左右,間隔5~7天,再噴施1~2次。在晴天傍晚前噴施,噴后如遇雨淋洗,應重新噴施。
1.5 有機替代技術
1.5.1 秸稈還田替代化肥技術
秸稈還田量應為上季作物收獲后秸稈的全部量。前茬作物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條件下,可替代10%~20%氮、磷、鉀肥。將作物秸稈機械粉碎成3~5厘米,在整地前施于土表,翻耕掩埋。
1.5.2 有機肥料替代化肥技術
施用有機肥4500~7500千克/公頃,可替代10%~20%氮、磷、鉀肥。腐熟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在土壤翻耕后撒施于土表,與底肥同時施用,旋耕細碎平整土地后開溝起壟。有機肥料采用條施和撒施,翻耕覆土深度10~20厘米。
1.6 田間管理
人工直播和機播玉米保證每公頃有效苗在57000~67500株。玉米穗期進行中耕,深度以2~3厘米為宜,結合追肥進行培土,培土不宜過早,高度以6~10厘米為宜。天氣干燥時抽水澆灌,拔節期除草時結合覆土,以防暴風雨天倒伏。在玉米全生育期按當地玉米高產的管理要求進行病蟲草害防治。
1.7 玉米收獲
玉米植株枯萎時進行采收,可采用人工采收和機械收割。要適時收獲,過早收獲易導致籽粒不飽滿,過遲收獲易導致果穗霉變。一般可以選用4行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進行收獲,此機器具有結構緊湊、性能完善、作業效率高、作業質量好的優點。
2 土壤肥料科學施用的推廣措施
2.1 持續加強土壤肥料科學適用經濟投入
土壤肥料的科學使用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試驗站、技術推廣站、植保站、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站等多個部門的職能作用,依托上述幾個職能部門,實現現代化施肥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但由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益性質,很多工作中心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投入,土壤肥料的科學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人員進行試驗推廣。由于資金投入相對較少,直接影響到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因此在今后工作過程中要適當地增加土壤肥力物力的投入,地方財政部門應該將農業技術推廣費用納入到地方的財政預算當中,結合最近幾年經濟物價的逐年增長情況,適當增加專項經費的投入,做到專款專用。另外還應該積極發展市場推廣模式和自主推廣方式,更好地解決技術推廣部門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
2.2 持續加強土壤肥料科學施用技術宣傳
最近幾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向前發展,農村大量人口外出,農村人口出現老齡化,這部分工作人員專業能力相對較差,接受新鮮知識能力不足,為此需要持續加強宣傳和教育。生產過程中要逐漸轉變廣大農民群眾過度相信傳統種植經驗模式,要充分了解科學施肥重要性。作為技術推廣人員,應該結合當前農業生產現狀,注重加大土壤肥料、適用技術有效宣傳和推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戶外廣告、互聯網向廣大農民群眾介紹現代施肥技術和施肥理念。通過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示范試驗和引領帶動,能夠讓廣大農戶真正科學施肥技術取得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激發廣大農民群眾應用科學施肥技術積極性,如此才能夠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提升農民群眾的施肥技術水平。
在持續加強技術宣傳同時,也需要注重加強農民群眾專業培訓,通過邀請農業教授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定期為農村地區的種植大戶、農業合作專業社進行有效的技術培訓,依托現場教學,現場技術服務,實地參觀等多種形式,讓廣大種植戶能夠了解最新的施肥理念、施肥方法,掌握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讓他們成為新技術應用的帶頭人,進一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技術、新理念、新工藝、新種類不斷出現,農業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土壤肥料在玉米等主要糧食生產發育階段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提高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傳統施肥模式下,由于化學肥料不規范使用,再加上施肥方法不當,對農田土壤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破壞,土壤生產能力逐漸變差,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品質低劣,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殘留或者藥物殘留。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加強科學施肥技術有效推廣和應用,使廣大農民群眾能夠正確認識到科學施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加強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調整,積極應用新技術新理念,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內的農戶作物產量和品質,保障肥料資源得到高效配置,以此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好地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