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占有率不高,耕地的合理科學保護十分重要。保護性耕作是在地面有殘茬條件下,采用不耕、少耕、適當耕作等綜合配套措施替代傳統耕作模式,達到降低耕地損害、保護生態環境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一項可持續農業技術。保護性耕作包括改變微地形、增加地面覆蓋、改變土壤物理性狀三種形式,采用不同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將產生不同影響。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有多重優點,借助保留秸稈覆蓋作用減少土壤翻動,有效控制土壤侵蝕,解決大量水土流失問題。保護性耕作免(少)耕的特點,保持土壤結構穩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加強效果。實施保護性耕作,耕地中會保留大部分的秸稈,土表殘留的秸稈大幅度阻擋太陽對土壤直接照射,土壤表層溫度降低,進一步阻止土壤中水分向上流失。對作物增產具有積極作用,合理、適宜的保護性耕作對作物產量影響較大,可減少土壤耕作次數,具有省時、省工、節約費用等優點。
1 綏中縣2022年保護性耕作調研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根據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開展2022年保護性耕作調研論證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縣局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因綏中縣疫情,采取對不同地區電話通話方式,對合作社、農機大戶和基地主體等進行調研論證,形成報告。
1.1 關于差異化作業補助標準
第一檔,秸稈少量覆蓋綜合成本為160元/畝,采取秸稈還田部分覆蓋技術作為應用基礎,提高秸稈覆蓋率,減少動土率,提高水利用率,減少秸稈燃燒造成大氣污染,減少火災發生。采取秸稈不離田,粉碎在土壤中,每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可逐年增加,每畝節約使用化肥15千克左右,節省開支30元左右。采取差異化補貼方式,“高質高補”,覆蓋率30%補貼金額35元/畝。
第二檔,秸稈少量覆蓋綜合成本為190元/畝,前期播種和后期機收作業成本相同,除草成本10元/畝。采取秸稈還田全量覆蓋技術作為應用基礎,提高秸稈覆蓋率,秸稈不離田粉碎在土壤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及節約使用化肥開支等效果良好。差異化補貼方式,“高質高補”,覆蓋率60%補貼金額38元/畝。
第三檔,秸稈少量覆蓋綜合成本為210元/畝,前期播種和后期機收作業成本120元/畝,苗期采取播種前后打藥作業成本60元/畝,除草成本30元/畝。秸稈還田全量覆蓋技術提高秸稈覆蓋率,秸稈粉碎在土壤中,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增加,節省開支效果良好。差異化補貼,“高質高補”,覆蓋率60%以上補貼42元/畝。
1.2 關于高標準應用基地
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是探索規范化示范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及持續優化技術路線、培訓宣傳、積累檢測數據,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關于印發<2022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技術指引〉的函》(農機科〔2021〕97號)要求,對我縣各高標準基地主體通話調研。
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標準,采取秸稈全量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方式,動土率不得超過30%,秸稈地表覆蓋率達60%以上,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道路暢通、林網適宜、生態優良,地塊相對集中連片。結合本地區土壤、水分、積溫等情況,開展不同技術模式對比試驗,探索“可復制、可推廣”技術機具配套模式。
縣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不少于1000畝/個,畝均成本1000元。實施地塊免耕播種面積比例不低于基地面積60%,縣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免耕播種不低于600畝。縣級高標準基地面積較大,對地塊和人力物力要求較高。
鄉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標準不少于200畝/個,畝均成本1000元,基地實施地塊免耕播種面積比例應不低于基地面積的60%,即鄉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免耕播種作業任務不得低于120畝。提高保護性耕作示范作用,加強基地示范影響力,滿足基地生產成本需求和糧食產量變化。
村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標準不少于50畝/個,每畝成本平均1000元。基地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免耕播種作業任務不得低于30畝。達到高效管理,高標準基地建設。
2 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策略
2.1 強化宣傳,促進農戶保護性工作意識提高
要秉持“在黑土地的利用過程中進行保護,在保護黑土地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技術”的原則,提高東北地區農戶保護性耕作意識。強化黑土地保護工作,能夠促進我國糧食安全,能夠保護農業生態平衡,對維護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農業部門應該有效提高保護性耕地效能,及時針對保護工作技術進行全面宣傳與培訓,促進農戶黑土地保護意識覺醒,在不斷宣傳過程中組織各種技術交流活動、技術培訓,進行黑土地適應性與適宜性宣傳。
提供差異化培訓制度,農戶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保護技術,提高農民認識程度與認識水平。提高農民技術應用性,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保護性耕地示范講解。建立示范基地過程中,以示范基地為推廣載體,積極引導職業農民進行技術學習、技術應用、技術推廣,以點帶面,樹立典型形象,全面擴大推廣工作,使試驗田基地推廣得到擴大化應用。在推廣過程中利用該技術減少農民負擔,減少農民憂慮,維護保護性耕作技術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擴大化應用。
2.2 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發
保護性耕作技術不是單一化固定技術,應用對象不同,技術內涵會發生相應變化。在保護性工作制度運行過程中,核心內核不變,具有高效適用性、科技前沿性、高產技術性和高效開發性等特點。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應當強化先進技術集成與研發,完善保護性耕作技術核心內核。保護性耕作技術內核,能夠維持土地水分、肥力,降低風蝕量,降低容重等。不同地區具體技術實施,具有不同技術內涵,應當針對四項技術指標具體工作內容展開具體落實,針對土地情況具體分析,形成技術具體集成和研發,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效率。
在注重糧食產量機械化運作地區和注重農業工藝開發的技術創新地區,應實施不同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同的農作物,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需求內涵不同,應積極探索適宜各區域的高效性、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2.3 推行新型種植技術模式
改變傳統種植方式,采用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秸稈部分還田,以寬窄行免耕為主,可以培肥地力,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綏中縣保護性耕作應用技術模式主要秸稈還田覆蓋,分為全量覆蓋和部分覆蓋,具體方式如下:
玉米秸稈部分覆蓋還田均勻行種植技術模式。前茬玉米收后秸稈部分覆蓋地表,地表秸稈覆蓋量大于30%,當年春季均勻行免耕播種,下年保持原行距,秸稈部分覆蓋下,在前茬行間播種,年際間輪換。技術流程:機收+秸稈部分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
玉米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均勻行種植技術模式。前茬玉米收后秸稈全量覆蓋地表,當年春季均勻行免耕播種,下年保持原行距,秸稈全量覆蓋條件下,在前茬行間播種,年際間輪換。技術流程:機收+秸稈部分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
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優點:①提高土壤蓄水保墑力,作物秸稈和殘茬覆蓋地表,減少雨水地表徑流和水分蒸發。②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雨水下滲、保存和作物根系生長。③增加土壤肥力,秸稈腐爛形成大量有機質,改善土壤團粒結構,逐步增加土壤肥力。④降低生產成本,利用免耕、少耕技術,減少機械作業次數和對土壤耕作層破壞。⑤防止揚塵保護環境,保護性耕作要求田間有秸稈覆蓋,從根本上杜絕焚燒秸稈,減少大氣污染,大面積實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塵暴。
2.4 建立新型保護性工作推廣機制
將農業部門公益推廣提上日程,加強公益推廣效能。對農業公益部門改革深化,構建農業推廣部門新型推廣機制。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生產積極性,對農業技術人員職務晉升和績效評價體系優化,將農業技術人員保護性推廣工作與其收入相聯系,建立科學的崗位績效評價機制。農業技術人員是新型保護性技術推廣的主力軍,能夠實現技術落地,扎實為農業生產服務。
建立新型推廣機制,鼓勵經營性服務主體建設,包括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和相關農業社會服務機構及農業合作社,共同參與保護性工作技術推廣,結合這些單位規模效應和服務功能,為農戶提供保護性工作技術全面服務,保持服務高效性與便捷性。
促進技術全面立體化推廣,相關科研機構也要發揮自身人才和科技優勢,積極促進農業推廣單位與農業主體之間技術交流,必要時可發揮科技人才作用,與農業推廣單位和農業主體間聯合技術交流,推動保護性工作技術開展。在技術研發、技術集成、技術示范推廣方面,形成社會化推廣合力,推廣成果以績效考核為導向,以技術推廣實效性為評價標準,促進農業科教一體化發展。
3 強化政府引導和法治建設作用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具有明顯的公共社會效應和環境生態效應,促使政府不斷進行投資與政策保護。政府應在黑土地深化改革與發展中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為保護工作制度創立全新制度環境、政策環境、投資環境、應用環境。
國家應從戰略角度看待保護性耕作技術,從頂層設計方面優化制度環境,保證政策連續性、穩定性。與此同時,要在技術研發和推廣中增強資金支持。
在技術應用過程中,緊密聯系科研人員,保護農戶利益,特別要將耕地質量提升作為農戶補償標準,對基本農業補償范圍進行擴大化和結構優化。對于在關鍵環節進行技術主導的農業人員和農業主體,要進行獎勵性補貼和扶持。
對于機械化應用強度較大地區,要重點扶持和補貼,不斷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建立補償基金,使社會資金和國家農業補貼資金源源不斷投入到黑土地保護工作中,暢通資金補償渠道,使資金補償渠道更加多元化,以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技術推廣積極性。國家要強化相關農業保護技術法律、法規建設,對涉及保護性耕作技術行為規范,明確其在土地技術開發具體責任和具體義務,通過法律保護耕地,增強黑土地法律屏障,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安全有效實施。
4 保護性耕作實現信息現代化
計算機網絡媒體迅猛發展,保護性耕作也向信息化、現代化發展。建議安裝農機監測設備,此設備具備儲存、處理、導出作業信息功能,能夠精確分析匯總播種面積、秸稈覆蓋量、播種軌跡及播種粒數等數據。各級農機部門作業服務組織或農機戶可通過電腦手機直接查看作業情況。這樣的耕作管理將更加科學化、系統化、信息化,也會更加高效、精準、科學,信息暢通。
綜上所述,黑土地是國家的重要糧食安全生產基地,是保障農民基本權益的發揮場地,是保護全國人民糧食安全、糧食基本保障的重要地區。無論從國家層面的政策保護、政策設計,還是從基層農戶層面經營主體改變、經營主體創新,都應該形成自上而下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開發與實施。
在保護性耕作實施過程中,特別是涉及中間層面的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部門、農業公益生產單位以及農業合作社等農業部門,則更應該形成強大的合力來不斷促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具體落地,使農民的基本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得到根本保障,不斷促進黑土地的開發效能得到提升,抑制資源流失,維持黑土地資源穩定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