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賀成龍

實現大白菜綠色生產,需加強合理施肥研究。不同大白菜生長階段所需肥料不同。本實驗選取被譽為“泰山三美”之一的大白菜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間試驗,探討優化施肥、常規施肥、施氮處理和對照處理對大白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1 試驗設計
1.1 試驗說明:本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小區面積0.05畝,各處理分別為:A處理:優化施肥區,有機肥、尿素、普鈣和鉀肥分別施加1500千克/畝、20千克/畝、50千克/畝和13千克/畝。B處理:常規施肥區,有機肥、尿素和普鈣分別施加1500千克/畝、20千克/畝以及50千克/畝。C處理:施氮區,僅施加有機肥和鳥叔1500千克/畝和30千克/畝。D處理:對照區,僅施加1500千克/畝有機肥。尿素分三次施用:基肥50%,蓮座期25%,結球期25%;普鈣、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播州區團溪鎮兩路口村邱佩銀農戶,面積約3.0畝,地理位置為:東經107.15231°,北緯27.48766°,土壤性質為大眼泥,理化性質見表1。
白菜品種選用津青60,生育期60天。采用常規追肥管理:尿素于2012年6月5日第一次追肥,6月20日第二次追肥。
1.3 種植與收獲:于5月7日播種(50克/畝),5月25日移栽。大白菜床土使用肥沃園土2份與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份配置,并加三元復合肥1千克/立方米,均勻混鋪入苗床。出苗、定植后劃好小區,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密度4445株/畝。
在包心緊實,葉球成熟時及時采收,并記錄其產量,對采集的大白菜進行清洗、殺青和烘干后,粉碎保存待測。大白菜品質通過測定其硝酸鹽含量進行確定,具體檢測方法參考國標方法。
1.4 數據處理:采用Excel處理數據,SPSS統計學分析(P<0.05)。
2 試驗結果
2.1 不同施肥處理下的大白菜產量
由表2可知,優化施肥平均產量3719.2千克/畝,比常規施肥處理B的平均產量3141.1千克/畝,增產578.1千克,增產率為18.4%,優化施肥處理與其它處理間白菜產量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分別顯著提高了18.4%、49.0%和56.7%。
由此表明,夏季大白菜在施肥上以優化施肥處理為佳,即有機肥、尿素、普鈣和鉀肥分別施1500千克/畝、20千克/畝、50千克/畝和13千克/畝,比常規施肥即有機肥、尿素和普鈣分別施加1500千克/畝、20千克/畝以及50千克/畝處理的白菜增產578.1千克,增產率為18.4%,可見白菜補鉀也是獲得增產的措施之一。
2.2 不同施肥處理下大白菜品質
硝酸鹽由于其對于人體的危害性,因此常用于評價蔬菜的品質。由表3可以知道,優化施肥和常規施肥的硝酸鹽含量分別為1091.4毫克/千克和1130.2毫克/千克,兩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施氮處理次之,對照處理的硝酸鹽含量最高。進一步分析發現,優化處理與常規施肥處理較其它處理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與C和D處理相比,A處理大白菜的硝酸鹽含量顯著降低了15.6%和18.5%,B處理則分別降低了13.2%和15.3%(P<0.05)。
由此表明,優化施肥處理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白菜品質,但較常規施肥并不顯著。同時,優化施肥由于多添加了氮肥,對大白菜硝酸鹽含量并無明顯提升作用,進一步表明優化施肥對大白菜生長的友好性,并未因增加了肥料用量而造成品質下降。
3 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優化施肥即有機肥1500千克/畝、尿素20千克/畝、普鈣50千克/畝、鉀肥13千克/畝比常規施肥能提高大白菜產量,但對大白菜品質的提升效果一般,但也表明優化施肥對大白菜生長的友好性,并未因增加了肥料用量而造成品質的下降。同時還發現補鉀也是獲得增產的措施之一。因此,本試驗認為可以考慮在常規施肥上僅添加一定量鉀肥用以提高大白菜產量,但具體的添加方式和比例還需進一步研究,同時針對大白菜品質的提高也還需進一步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通過不同施肥處理的大白菜種植試驗發現,優化施肥還存在一定改進空間,雖能較常規施肥提產約578.1千克,但對大白菜品質的提升效果并不顯著。同時考慮到優化施肥帶來成本和環境次生問題,可以僅通過添加一定量鉀肥來達到增產和提升品質的效果,但具體的添加方式和比例以及針對大白菜品質的提高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