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作為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依托,更是農村發展振興的關鍵。棗樹屬經濟作物,食用價值與經濟價值巨大。棗樹是我國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果樹,在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以及退耕還林的大背景下,陜北地區具有特殊資源優勢紅棗產業出現了迅猛發展的新景象。紅棗產業在面積、產量、栽培管理、果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等方面均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紅棗產業集中分布于陜北黃河兩岸,位居全國第5位,近年來紅棗的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1 發展優勢
1.1 自然條件好,栽培面積大
陜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為暖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少雨特點明顯,而且地區光照強,晝夜溫差較大,地區的土地廣闊,年日照時數長,生長期晝夜溫差在15℃以上,屬于棗的優生區和主產區。紅棗產區已建成若干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南方、東北,干棗及加工品銷售網點遍布全國,棗的產業體系正逐步形成。
1.2 企業建設成效明顯,發展前景廣闊
棗產區的政府部門注重棗產品深加工,鼓勵國企、個體及合資等多種手段發展棗加工。與此同時,為適應市場發展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棗區又開始了紅棗烤爐的大量建設,而少量紅棗包裝也改以往大麻袋的傳統模式。“中國紅棗之鄉”清澗縣和延川縣,涌現出紅海棗業、永州保健食品和益康農工貿等紅棗經銷加工企業,有利促進了陜北的紅棗產業發展。
1.3 效益高,市場前景看好
紅棗是陜北地區僅次于蘋果、獼猴桃等具有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的優勢果樹樹種。我國紅棗產品年出口量約為1萬噸,8%的紅棗出口到東南亞國家,2%的紅棗出口到歐美市場。紅棗出口貿易占優勢主導地位。目前,國內紅棗及加工品需求增加及退耕還林政策扶持,紅棗產業得到較大發展,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產業效益水平日益提升,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2 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棗區干旱缺水,基礎設施落后
陜北地區多干旱少雨,特別是春旱出現較多,建園栽植成活率很難提高,長期在30%~50%之間徘徊,需要2~3年時間進行補植方能成園。多數棗園生產區的道路設施不完善,缺少灌溉設備,嚴重限制肥料、水分輸入及產品向外運輸,增加了勞動力。大部分棗園缺乏灌溉條件,限制棗園新品種、集約化管理建設,影響老棗園產量與品質,紅棗產量因此降低約30%。
2.2 品種雜良種少
經過多年調查發現,陜北棗區種植品種現有50余個,占陜西省棗樹品種40%以上,棗樹主產縣重點村品種數量超過10個,由于長期根苗建園變異大,魚龍混雜及品種退化嚴重等原因,地方品種選優與更新工作還沒有得到各方充分重視。綜合性狀良好的優質狗頭棗、牛奶脆棗、方木棗,只在一些主產縣個別鄉鎮小范圍種植。優良品種引進及專用加工品種的研發明顯不足。
2.3 科技水平低,抗災能力差
防病困難。春季病蟲危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裂果霉爛是紅棗生產普遍存在問題,極大限制了紅棗產量與品質。其中以棗瘋病、紅棗縮果病、裂果病及綠盲椿蚧、食心蟲等難防,主要病蟲害為害區域日益擴大,為害程度日趨嚴重,致使紅棗豐產不豐收,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挫傷農民種棗積極性,嚴重影響紅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棗樹栽培管理技術
陜北地區位于黃河流域之上,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棗樹種植產業也在陜北地區迅速的發展。近年來無論是大棗種植面積,栽培管理還是果品生產,加工銷售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產業。大棗種植產業在不斷壯大的形勢下,期望通過發展大棗種植產業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帶動大棗種植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帶領當地農民脫貧,繼續走富民強縣的道路。
3.1 建設棗園
栽培中應按照棗樹生長特性建造棗園。建園地應選擇地勢開闊、采光良好、棗園背風向陽、排水條件良好的田塊。棗園內,地下水水位需低于1米。棗園內長期積水,土壤含鹽量應小于0.4%。山區營造棗園應選擇空曠低洼坡地,棗園土壤應以黏質土壤為主,園區土層深厚,肥力高,水分足。所植棗樹不管淺植深植,植完都要填土踩實回填土澆透,同時需要及時覆蓋地膜以便蓄水保墑。
3.2 苗木選擇
科學合理選擇棗樹品種與苗木,為栽植和調控棗樹產量奠定良好基礎。棗樹品種七月鮮、雞蛋棗和梨棗是比較普遍的棗樹品種,要根據區域自然環境條件合理選擇棗樹品種以達到棗樹種植和區域環境相適應。
棗樹選苗時,要選苗圃里2~3年生大苗木,棗苗要就地取材,以免運輸途中對棗苗二次枝造成傷害。棗苗外調時,要按散裝,梢向上根向下的要求,運輸過程中應對二次枝特別是棗頭頂芽加以防護,以免影響棗樹生長。選苗時要求苗木健壯無病,苗木高度、植株長度、主根莖分別在1米以上、0.2米以上、2厘米以下。選擇根系發達棗苗,保證帶有足夠多的側根、須根,側根至少4條。
3.3 棗樹定植
選用春季栽植棗樹,盡可能確保棗樹成活率。棗樹栽植時,要搞好土地深耕平整,棗園耕層深度以25~30厘米為宜。深耕時,要將好腐熟農家肥摻入土中。耕后規范種植棗樹苗木。棗苗種植期間需確保種植株行距長2米、寬3~4米。棗樹挖穴加工時,樹穴直徑應保持100厘米,樹穴深度60~80厘米。挖穴回填時,不得打亂棗園土壤土層,種植樹苗不能太深或太淺。棗樹種植要遵循“土印齊地扁,陽土埋根底”,種植棗樹要踩實澆透,需在栽植穴回填土壤時澆水達到飽和狀態,并需保墑地膜覆蓋,避免水分蒸發。棗樹栽植當年有可能不發芽,此為棗樹“假死”,要正確分辨這種現象,后期管理中需要按照正常標準科學養護“假死”棗苗。
3.4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為棗樹栽植管理過程中最基本的一項管理工作,對棗樹生長及棗果產量與品質具有深遠影響。棗樹較耐寒,可按照棗樹“適時灌溉,遇澇排水”的基本原則灌溉管理。
棗樹灌溉澆水三要點:①棗樹萌發至果實成熟期,需調控好適宜的土壤含水量,一般調控在65%~70%為宜。②棗樹在開花幼果生長期應確保土壤含水量不少于55%,以免造成落花落果;澆水量不要超過土壤含水量70%,需要溝灌或畦灌,禁止大水漫灌。③棗樹灌溉需實現水肥管理結合。基肥施充分的腐熟有機肥。
棗樹于4月中上旬萌芽,每株使用速效氮肥0.5~1.0千克。開花坐果和幼果發育期注意氮磷鉀肥搭配使用。8~9月,注意磷鉀肥施用,特別是結果大樹,這階段施用1千克磷肥,可有效促進果實膨大,加速后期著色。棗果成熟及棗樹落葉后,需要進行根外噴肥以補磷鉀肥及氮肥。穴施肥料時,需要在樹下挖好10~15穴,深約10厘米,每穴施入速效肥50~80克,施肥后重新覆土掩埋。根外追肥要根據棗樹生長時間節點合理施肥。發芽展葉和開花期可施用尿素0.2%~0.3%、硼砂0.3%;幼果期與果實發育后期,使用追肥基本相同,常使用肥料為磷酸二氫鉀0.3%或尿素。
3.5 棗樹修剪
棗樹生長期間,要對棗樹進行規范修剪,保證樹體結構優良。修剪棗樹時,應以主干培養為主,同時兼顧樹勢、栽植密度等因素,對棗樹主枝加以調控。棗樹主干主枝數量控制6~12個。棗樹修剪就是對棗頭枝進行促生,利用與調控。棗樹定干時要采用攆干法。攆干法需在苗木定植緩苗后,每年應疏除植株基部附近的若干二次枝,提高樹干高度,干高維持100~150厘米。
修剪棗樹多采用疏枝、短截法。幼齡期棗樹不疏枝處理可最大限度提高樹枝總數量,使棗樹迅速進入結構期繼而早產豐產。修剪時要將主枝上的徒長枝剪去,采取抹芽、摘心、拉枝清除部分生長分枝。結果期后棗樹修剪時,要合理調整各類型枝從屬關系,確保骨干枝生長加長為前提,以結果枝為主。通過對棗樹修剪調節樹形,確保棗樹透風和透光性好。
3.6 提升坐果率
棗果經濟效益極高,棗樹種植管理上,要進一步提高棗樹坐果率和創造更高經濟效益。棗樹坐果率與其它果樹相比有很大區別。棗樹管理要從兩方面提高坐果率。①提高棗園地土壤濕度,為棗樹坐果創造有利條件,如開花前澆水,開花后噴水等。②盛花期注意赤霉素規范用藥。赤霉素濃度維持5~10毫克/千克,噴赤霉素時日均氣溫維持2℃以上,必要時向赤霉素中加尿素0.3%~0.5%。
4 陜北紅棗產業發展對策
4.1 擴大企業規模扶持龍頭企業
完善紅棗流通機制、大力支持紅棗龍頭企業、普及初級加工、以工業化發展理念引領紅棗產業化,使紅棗產業從農業形態走向工業形態。各級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相應扶持政策,調動社會參與紅棗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搭建企業健康發展的平臺。總結各地創造的好經驗、好方法,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尊重群眾意見,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投入到紅棗產業發展中,為促進紅棗產業大發展奠定基礎。有機整合分散經營紅棗種植業、采收處理與儲藏加工業,相關科技服務和營銷體系,實現紅棗資源、技術的優化配置,資金、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實現品牌融合。
在跨區域發展方面通過建立跨區域龍頭企業或者企業集團促進公司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有助于發揮紅棗產業分工深化、規模經濟等優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條塊分割局面,促進區域間有效資源、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適度規模擴張,形成紅棗產業規模經濟和綜合經濟能力提高,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優果率,轉化率。暢通紅棗流通渠道,降低流通障礙,給紅棗外運帶來快速安全的流通環境。
4.2 多元化加工和深加工
深加工鏈條是一個增值鏈條,這條鏈越長,越容易實現產品增值。陜北地區有著上千年的紅棗栽培歷史,紅棗也有很多食用方法,并有較高藥用價值,未來要在繼續發掘紅棗傳統加工技術。依托現代農業科技,不斷研發新產品,紅棗產品優質化市場化,創造紅棗可食,可藥,營養豐富的產品、保健一體化產品。
好產品要包裝好,提高產品檔次。改變以往紅棗產品用“粗放型”甚至不打包的局面,生產出來的產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新包裝產品容易保存。此外,產品包裝不但有維護產品品質的功能,而且也是一種商品、企業乃至產地特色文化象征,陜北紅棗包裝要注意反映陜北特色文化,實現包裝中對商品的推廣。
4.3 創建網絡服務平臺樹立品牌意識
信息時代發展將網絡信息服務深入到紅棗產業各環節及有關領域,現代信息化推動紅棗產業現化進程,通過網上展銷活動,加強信息交流,提高品牌知名度。以標準化為依托,打造大品牌,打造民族品牌和國際品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利用好陜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傳統區位優勢,加快紅棗生產基地的改造構建和提升,優化產業,持續打造產品人才隊伍,將客商帶到陜北,將市場引入陜北,把陜北紅棗產品推向全國和世界。
參考文獻
[1] 曹生勇,王明銀.陜北紅棗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J].價值工程,2010(09):10.
[2] 武春艷.陜北地區發展大棗種植促進產業扶貧[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0(01):01.
[3] 于海礁.榆林紅棗產業發展前景探析[J].科技資訊,2007(36).
[4] 沈新元,李鴻德,薛維堂,陳國欣,寇艷玲.陜北黃河沿岸紅棗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5).
[5] 曹生勇.陜北紅棗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