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君華
摘 要:茶葉是帶動林芝農牧民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近年來,隨著林芝茶產業逐步發展,茶葉產量和質量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為進一步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調查分析茶園主要病蟲害發生特性及危害特點,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
關鍵詞:茶園;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
林芝政府2014年結合林芝農牧業發展實際,將茶產業作為特色產業進行推進,主要分布在墨脫、察隅、波密、易貢茶場和察隅農場,海拔700~2800米,茶葉也成為當地群眾實現農業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為進一步做強茶產業,實現群眾長期穩定增收,調查分析茶園常見病蟲害,加強茶園病蟲害防治,是當前茶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1 茶園常見病害
1.1 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病原菌以菌絲體或菌絲塊在茶樹病葉或土表落葉中越冬,典型低溫高濕型病害。
主要危害茶樹的嫩葉、嫩芽,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形成圓形病斑,病斑邊緣呈暗紫褐色,中間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接形成大型病斑,嚴重影響茶樹的光合作用,甚至導致茶樹卷葉、葉片死亡、脫落等。目前茶白星病主要發生在易貢茶場。
1.2 茶餅病
茶餅病也是一種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于活的病葉中進行越冬,喜低溫、高濕、多霧、少光環境,是一種典型的低溫高濕型病害。
主要發生在茶樹的幼芽、嫩葉、嫩梢上,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淡黃色或淡紅色半透明小點,而后葉面逐漸下陷,相應的葉片背面凸起。后期病斑逐漸干縮,病葉逐漸凋萎脫落。嚴重時,病部以上新梢會出現枯死現象。目前茶餅病主要發生在墨脫縣。
1.3 茶煤病
病原菌主要從粉虱、介蟲、蚜蟲等蟲害分泌物中吸收營養進行生長繁殖,病原多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或子囊殼在病部越冬。
主要發生在茶樹枝葉上危害葉片,發生初期主要是枝葉表面產生黑色圓形或不規則小斑點,逐漸擴展至全葉,嚴重時葉面上像覆蓋了一層黑霉。目前茶煤病主要發生在墨脫縣、察隅縣。
2 茶園常見蟲害
2.1 茶小葉綠蟬
茶小葉綠蟬是茶園常見蟲害之一,它是一種個頭很小的蟬,身體呈淺綠色,躲在綠葉中很難發現,善爬行,畏光,繁殖能力強。像蚊子一樣,用刺吸方式吸取茶葉汁液,破壞茶葉的疏導組織,導致受害茶葉失水、生長遲緩、焦邊和焦葉,甚至全葉焦枯脫落,受害葉片在加工過程中易斷碎茶,造成茶葉減產、品質下降。目前全市各茶園茶小葉綠蟬均有發生。
2.2 螨蟲
茶園螨類主要有茶葉癭螨、茶橙癭螨等,是茶園常見的病蟲害,體型微小(肉眼看不見),繁殖快,刺吸茶葉汁液為害茶樹。
茶葉癭螨主要危害老葉和成葉,危害后葉片逐漸失去光澤,呈紫銅色,芽葉硬化,后期卷縮脫落;茶橙癭螨主要危害嫩葉和成葉,受害后葉片呈黃綠色,背面出現褐斑,芽葉萎縮、干枯。目前易貢茶場和察隅縣發生較多。
2.3 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主要以幼蟲在葉片背部吸取汁液并排泄密露,招致煤菌寄生,誘發茶煤病。嚴重時茶樹出現一片漆黑,使茶樹光合效率降低,發芽遲緩,芽葉瘦弱,茶樹落葉嚴重,從而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目前黑刺粉虱主要發生在察隅縣。
2.4 蓑蛾
茶蓑蛾是茶樹食葉害蟲,幼蟲吐絲結成護囊,囊上粘附斷枝、殘葉棲息其中,行動時將頭、胸伸出,負囊移動,行動緩慢,咬食葉肉。幼蟲老熟后,在囊內化蛹。目前蓑蛾主要發生在墨脫縣。
3 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①選擇抗病品種。在低產低效茶園改種時,選擇抗病蟲害較強的品種,增強茶園抗病蟲害能力。
②加強茶園管理。及時清除茶園里的雜草,減少遮陰,增強茶園通風透光能力;分批適時采摘新芽梢,可以除去附著在嫩梢上的蟲卵;在冬季閉園期間,對茶園進行合理修剪,剪除茶園中的枯枝、病蟲枝,并將修剪后的枝葉深埋或帶出茶園銷毀,可以有效控制螨蟲、黑刺粉虱等害蟲附著在枝葉上的越冬蟲卵數,同時減少病害枝條的越冬菌源。
③合理施用有機肥。在茶園里科學合理適時増施有機肥,增強茶園土壤中營養,可以提高茶樹抗病蟲能力。
3.2 物理防治
加強茶園病蟲害發生時期、發生特點、危害癥狀等特征調查,根據病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時期,按照“早發現、早防治”原則,采用人工捕殺(摘除)、燈光誘殺、性誘殺等方法適時進行防治。
3.3 生物防治
利用豆類的固氮控草特性,在茶行間套種豆類等綠肥植物。同時,減少農藥噴灑,保護生態環境,減輕對天敵的傷害,提高茶園天敵對害蟲的自然調控能力,不斷推進林芝生態茶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