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雨 吳春輝 吳春旭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鮮食玉米推廣工作近幾年得到迅速發展,并日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提升鮮食玉米栽培水平可以有力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農戶效益增收。通過鮮食玉米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栽培面積得到擴大。
鮮食玉米品種較多,多品種混種栽培不符合規范,連接飼料玉米地塊種植發生串粉混雜,影響鮮食玉米品質;由于未掌握鮮食玉米新品種種植技術和缺乏嚴格管理耕作等原因造成鮮食玉米低產低效。推廣鮮食玉米種子,強化種植技術指導,才能讓鮮食玉米實現增產增收。
1 鮮食玉米市場價值高
鮮食玉米和常規玉米相比較,其口感和營養價值都有明顯優勢,經濟價值也較高,能給農戶帶來更多生產收益。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廣鮮食玉米栽培技術,讓農戶能夠在農產品市場上提供更加高品質的鮮食玉米,努力推進地方玉米品牌化和產業化。
鮮食玉米含脂肪、亞油酸較多,能減輕膽固醇的沉積,并能軟化動脈血管,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鮮食玉米中所含的鈣、磷、硒和軟磷脂能減少皮膚病變,減輕動脈硬化程度,同時還能起到延緩腦功能衰退的作用。
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可以有效加快腸道蠕動,避免大量毒副物質在腸道中的積累,一定程度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富含的谷氨酸對與提高記憶力也十分有益。
2 鮮食玉米科學種植技術
2.1 種植地選擇
在種植區域選擇上嚴格調查土壤肥沃情況并對農藥殘留指標進行檢測,以確保土壤農藥含量達到鮮食玉米的種植標準并對鮮食玉米的質量進行監測,預防鮮食玉米農藥殘留的發生。
種植地點選擇要確保種植區域和交通干道間有一定距離,以免車輛尾氣對鮮食玉米造成污染和品質下降;避免玉米種植于廠房附近,避免種植地遭受工業廢氣和廢水污染。應選擇肥沃疏松的深厚土壤,為鮮食玉米提供良好生長環境。
2.2 整地施肥
鮮食玉米栽培前應對栽培區域進行科學整理,以改善地表結構和土壤條件。栽植前要疏松土壤、施肥、地表覆肥、翻耕,做到底肥足,確保鮮食玉米的生長期有足夠肥力。施肥后要按照常規玉米種植方法進行開溝,改善種植區排水條件。整地時綜合考慮區域天氣、氣溫等因素,對整地進行調整,以綜合改善土壤狀態。
種植準備期對種植區精細整地以確保基肥施足和土壤肥力提高。施入基肥后,一般還要增施質量較好的腐熟農家肥,為了增加土壤肥力,底肥可以優選施入氮磷鉀復合肥。
2.3 品種選擇
栽植前科學選種,綜合考慮本地區栽培條件及產品今后加工使用情況等因素選擇適宜品種。鮮食玉米品種,有的直接以鮮穗果蔬形式投放市場,如超甜玉米或甜糯玉米等;有些品種適合加工罐頭產品,如一般甜玉米,白黃籽粒的甜玉米;糯玉米碴、糯玉米面和方便型玉米粥宜選用黑或黃籽粒玉米。對上市時間科學規范,分別選用早、中、晚期品種,滿足市場不同時期的加工需要。
2.4 種子處理
播前浸種,要挑選純度高,顆粒充實的種子,認真剔除壞籽,霉籽和蟲蛀籽。選好種子曬2~3天用藥物消殺種表病菌以提高種子質量。播種時按種子重量使用0.1%~0.2%種子重的辛硫磷乳油拌種或應用種衣劑控制地下害蟲。
2.5 播種技術
玉米播種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播種時需要綜合考慮玉米的品種,生長特性以及特定的種植環境,利用科學的播種技術對播種日期及播種方式進行合理選擇。鮮食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有一定要求,對萌發時的環境溫度有很高要求,播種時要注意溫度變化,當溫度穩定在12℃以上時就可以播種。
采收期溫度也要考慮在內,一般確保玉米播后溫度在18℃以下即達收獲水平,采用分期播種方法促使其上市或延長加工時間。鮮食玉米栽培一定要確保良好的溫度與光照條件,有些鮮食玉米生長需要花期環境溫度不能太高,授粉期還要對生長溫度進行調控,確保此期的溫度≤37℃,以免對玉米的結實率造成影響。
鮮食玉米生長周期內對溫度敏感性及對光照的敏感性都很強,需加強重要生長階段的溫度管理以確保玉米果實質量及產量。播種時,應根據特定品種特性,采用早播或晚播方式調控生長周期,以免玉米在高溫季節授粉或灌漿。
播種時應用種植技術促進玉米快速成熟,提高經濟效益。選擇直播可等行距播種,也可大小行間隔播種。實行大小行播種按株距控制行距,小行距50~60厘米,大行距控制80~90厘米。
種植期要科學控制墑情,一般土壤含水量60%~70%。對墑情質量差的種植區可通過開溝栽培和人工點播栽培。栽植時用淺播,切忌播得太深,以確保養分的良好供給和種子發芽和出苗順利進行。春播時為較早上市,進行地膜覆蓋栽培;大棚種植實行育苗移植,3葉期的苗齡,以25天內為宜,帶土移栽,確保成活率。
2.6 隔離種植
鮮食玉米采用隔離種植技術,玉米糯性好。結合實際種植需求,在甜糯程度、香味、營養成分和外觀上篩選適宜品種。
鮮食玉米和普通玉米雜交會造成前者糯性和甜度下降,要確保鮮食玉米與其它類型玉米隔離種植,確保產出品質優良。栽培鮮食玉米其周圍300~500米范圍內應設置隔離帶,既不能栽培開花期接近的玉米品種,也能利用河流和山林等自然屏障,避免造成授粉串粉;同一種植區采用延期或提前種植,避免不同品種授粉過程中串粉,開花間隔20天左右。
2.7 合理密植
確保玉米產量,要綜合考慮品種特性,種植區水肥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對種植密度科學調控。密植技術宜在晚熟和高稈品種上采用,地勢高洼或土質深厚含水量大的地區宜采用密植技術。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前提下,要避免栽植過密導致果穗重量和規格偏低,降低有效穗數而影響商品價值。高稈大穗品種要適度疏種、單株留苗,確保采收新鮮玉米穗。
栽培雙穗率高的玉米類型時應避免過大栽培密度,防止果穗倒伏和減少空稈,確保生產效益。
2.8 田間管理
玉米苗發芽后,應科學控制中耕時機和3葉期間苗時間,留苗密度應控制在120%~130%。5葉期間實行定苗管理并留苗到合適密度,這一環節要剔除黃苗、白苗和病弱苗等,留苗作業要確保密度均勻。加強苗期水肥管理防止澇漬發生,抽穗期和灌漿期要防止苗干發生,確保田間灌溉適時和充足。
鮮食玉米較易發生分蘗,一般情況下分蘗并不發育成有效的穗子,要主動去蘗以避免養分損失。在水肥豐沛條件下更容易出現一葉一穗和一處多穗現象,要掰去多余果穗,每穗1~2粒。
水肥管理要確保足夠的施肥量,并結合土壤條件、玉米類型針對性地進行水肥施用,明確總肥量及階段施肥量。在確保施肥量的前提下,適時適量添加氮磷鉀,及時補充土壤缺失元素。要進行長期水肥管理,確保整個周期有足夠肥力。
在玉米生長期間要注意及時進行有效排水防澇,以免因灌溉過多而造成產地水量過大。干旱天氣要適時灌溉,科學調節水肥以促進玉米生長。
2.9 病蟲害防治
防治病蟲害應最大限度減少農藥施用量,耕翻和滅茬能不同程度消殺蟲源。應用中可以選擇毒性小、效率高、殘留少的化學藥劑或生物農藥。
藥劑防治主要以防治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蠐螬和螻蛄等為主,可選用90%濃度晶體敵百蟲250克與5千克水混合完全溶解,噴施100千克雜草碎作為毒餌,傍晚在田間撒施誘殺。
在低齡幼蟲高峰期可采用濃度25%快殺靈乳油1000倍液、濃度52.5%農地樂乳油噴霧消殺。
生物防治法是將赤眼蜂卵塊接種于植株大喇叭口期,可控制玉米螟發生,可采用高效無殘留生物藥劑灌施。在玉米抽雄吐絲期,使用濃度5%銳勁特懸浮劑1000倍液、100毫升濃度48%毒死蜱予以防治,有效率達90%以上。
3 鮮食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措施
有效推廣鮮食玉米種植技術,引導種植戶把握科學種植流程、優質田間管理,推動鮮食玉米增產和提質增效。豐富推廣形式,運用多元化路徑促進技術信息推廣及時有效。
強化田間指導,關鍵種植時期委派技術人員下田現場指導科學種植,推廣標準種植方法和明確市場需求,解決種植戶實際困難,推動高質量種植、科技型農業發展,推動農民積極利用新技術進行玉米種植。
鮮食玉米營養豐富,市場價值大,能給農戶帶來很好的效益。地理環境適合鮮食玉米的栽培,要強化栽培全周期的技術管理,做好整地、選種和田間管理科學化工作,推進綠色栽培,積極改善鮮食玉米質量。加大引導與技術推廣,讓種植者運用科學技術進行高效率栽培,提升鮮食玉米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