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興
摘 要:水稻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在水稻種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條件。本文從優質水稻種子選取、大田苗床準備、育苗、幼苗播種及施肥及除草等方面詳細全面論述水稻種植技術,提出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藥物防治及田間管理等水稻種植病蟲防治策略,以期促進水稻高質量種植,提升水稻種植產量,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病蟲防治;大田苗床;催芽
1 水稻種植技術的作用機理
水稻種植技術的作用機理主要是指對病蟲害發生進行防治,在稻作周期內,水稻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率。需要施肥、農藥等措施減少農作物遭受病殘和死亡現象。
主要措施是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抗性,減少作物受農藥、化肥等化學劑污染而導致病菌死亡;噴灑生物質可使農作物一定程度上保持根系發育成熟狀態和生長環境穩定;使用農藥需注意用藥量及用量科學合理化管理,嚴格控制害蟲對水稻產量影響。施藥措施主要是為了促進植物養分吸收與同化,使水稻品種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能夠保持旺盛的抗性。
2 水稻種植技術分析
2.1 水稻種子選取
水稻種子具有一定飽滿性和營養物質豐富等特性。在種植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土壤條件及氣候因素,選種時根據品種不同選擇適當大小的稻株進行栽種;同時還要注意品種間差異對水稻品質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發育狀況決定的。水稻種子選擇要根據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選擇較粗壯、成熟期較長的稻谷種。
2.2 大田苗床準備
育苗地準備是水稻育苗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包括選地、土壤處理和做床環節。選地上,由于水稻種子較小,濕潤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喜歡疏松土壤,因此在選擇水稻種植地時,需要嚴格對土壤質量和周邊環境進行考察,選擇土壤疏松區域作為育苗地。
2.3 育苗
水稻育苗由人工栽種育秧和移栽形成,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將病蟲害及時消滅,達到最佳效果。種植需要一定規模、品種較多且栽培條件要求高、管理水平高等因素才能發揮出優良性狀。
育苗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①選優質種子種株;②選好合適的育苗基質和肥料等物質保證水稻良好生長發育;③在移栽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對其進行病蟲害防治,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如稻苗出現大量雜菌和細菌會嚴重影響移栽效果。
2.4 水稻幼苗播種
水稻播種是整個水稻種植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水稻成活率。水稻秧苗培育一段時間后,就需要種植人員將秧苗移栽到田地中,在移動過程中,要謹慎小心,避免秧苗在運輸過程中因為根莖損壞而影響秧苗最終的成活率。實際移栽過程中,需要選擇適宜天氣,一般在21℃,風力小于3級的氣候下對水稻秧苗進行移栽,在移栽過程中,栽種土壤深度一般為1.5~2.5厘米,避免因為風吹導致幼苗被拔走,栽種中需要注意不同秧苗間距離,避免水稻秧苗栽種過密或過稀,影響后期水稻秧苗生長和產量。
2.5 施肥及除草
水稻喜歡肥沃土壤,對于溫度要求比較高,需要定期對育苗土壤施肥,以此提高幼苗抵抗力和存活率。除了在制作苗床時對土壤進行施肥,在幼苗發芽后也要定期對土壤進行施肥,確保幼苗整個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能量供應。
3 水稻病蟲的有效防治策略
3.1 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綜合防治病蟲害措施,包括利用微生物對水稻進行光合作用,使其在體內代謝,將稻谷中的病菌降解,達到控制和消滅稻苗死亡,同時減少化學農藥殘留量及提高農作物產量等作用。物理治療就是通過使用各種方法降低或消除作物根部受到傷害而引起發病情況或者導致植物生長發育障礙。
在實際操作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治理。①選擇合適品種,根據水稻生長環境和種植條件等因素對其品種進行篩選;②利用微生物防治技術將病菌抑制作用轉化為可控性強且具有一定繁殖能力的物質;③通過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各種物理措施,降低或消除稻苗受到傷害或者導致發病,采取相應預防措施減少病害帶來損失,例如在施肥方面可以采用噴灑農藥控制蟲類,以此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我國是農業大國,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關系到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現代化發展。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其種植技術優化創新,在水稻種子選取、催芽、育苗及幼苗播種方面需要不斷創新,提升其種植現代化技術,并通過生物、物理、藥物以及田間管理等措施加強對水稻病蟲害防治,以此提升水稻種植的質量與產量,助力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春香.水稻種植技術與中后期田間管理[J].現代農村科技,2020(10):17-18.
[2] 何嘉暉.水稻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J].湖北農機化,2020(17):50-51.
[3] 岑繼清.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常見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0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