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音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常見的碳水化合物有單糖、雙糖、淀粉和乳糖等,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膳食纖維、功能性低聚糖、活性多糖和功能性單糖衍生物等。
(1)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主要由纖維素、果膠、殼聚糖等物質組成,主要功能包括通過胰腺調節,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從而控制人體血糖;抑制結腸內有毒發酵產物(如氨、胺、亞硝胺等),降低結腸癌的發病率;通過吸水作用,粘滯作用和結合有機化合物作用的途徑,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脹氣、預防便秘[1]。
(2)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低聚糖主要包括水蘇糖、棉籽糖等單糖,是雙歧桿菌的增殖因子。人體內不存在水解功能性低聚糖的酶類,使其可以在不被腸道吸收的前提下直達大腸內部為雙歧桿菌所利用,具有促進人體腸道菌群平衡的功能[2]。
(3)活性多糖。活性多糖主要包括酪蛋白磷酸肽、谷胱甘肽、大豆磷酸肽等[3]。酪蛋白磷酸肽對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有促進作用,因此常見于需要補鈣、補鐵的老年人群的功能性食品中;谷胱甘肽是人體內重要的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具有解毒、抗衰老、抗輻射、抗過敏和美容護膚養顏的作用[4]。
脂類功能性食品成分主要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等[5]。①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可輔助活化和維持腦細胞生長,對智力和視力發育十分有益。②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常見于冷水魚中(如野生鮭魚、鯉魚、草魚和鯽魚等),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和風濕性關節炎[6]。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GB 14880——2012)的要求,結合我國2012版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圍調整方案》,功能性食品包括以下4種29類。
增強體能促進健康類包括增強免疫力、緩解體力疲勞、促進生長發育、促進泌乳、輔助改善記憶、改善睡眠和抗氧化功能性食品共7大類,其應用見表1。

表1 增強體能促進健康類功能性食品應用
降低發病風險類包括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糖、輔助降血壓、減肥、緩解視疲勞、調節腸道菌群、通便、促進消化、輔助保護胃黏膜、改善營養性貧血、增加骨密度共11大類,其應用見表2。

表2 降低發病風險類功能性食品
抵御外源性有害因子類包括輔助減少輻射危害、促進排鉛、提高缺氧耐受力、輔助保護化學性肝損傷功能性食品共4大類,其應用見表3。

表3 抵御外源性有害因子功能性食品的開發
其他類包括美容、豐胸、抗齲齒、輔助抑制腫瘤、改善抑郁癥和輔助降尿酸功能性食品共6大類。
陜西、寧夏、廣西、云南等地茯苓、枸杞、酸棗仁、鐵皮石斛等原料豐富,但利用程度低,生產規模小。西安、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功能性食品市場份額大,發展潛力大,但原料十分匱乏。
光明優加有機純牛奶、蘇美白湯醬油、純葡萄籽油和牡蠣肽壓片糖果等產品通過添加些許營養物質,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企業只注重產品的高利潤,忽視功能性食品的消費群體,未針對特定群體研發相應產品。
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的功能性產品中,90%的產品屬于第一、二代功能性產品,多數產品只是以提高營養價值為理論,向食品中添加營養素或天然物質,其功效成分、作用機制有待臨床證明。
企業研發資金投入較少,設備落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摻假違規現象嚴重?!澳X黃金”“中華鱉精”等產品宣傳夸大功效,產品不符合《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中微生物指標的規定。
偏遠地區在做好原材料深加工的同時,應開發互聯網市場和倉儲物流服務,使產品能快速到達市場,二、三線城市應利用食品工程技術,研發不受地域限制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如在大豆中提取益生元。
以食品衛生學和中醫藥學理論為指導,研發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即產品效果要經得起臨床試驗,功能因子在分子結構、作用機制及保持生物活性等方面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提高功能性食品的研發水平,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等科技手段,協作開發適合白領、老人和兒童3大群體營養強化需求的高端產品。
目前,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富貴病”和老年病增多。發達地區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們開始重視保健。對功能性食品發展的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可為功能性食品研發提供參考,未來開發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