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山師范學院 彭巧胤
“政治生態”這一概念是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近年來,學術界圍繞政治生態的內涵概念、構成要素、價值關系、生態優化等方面廣泛開展研究。不少學者從研究內容、理論研究等視角對政治生態進行了綜合評述,并對政治生態從黨內政治生態概念的內涵、外延和基本概念辨析角度進行分析。全面從嚴治黨、黨的政治建設、政治生態評價成為主要的學術研究視角,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度挖掘政治生態的整體研究概貌。
(一)數據來源。本文選取中國知網數據庫為中文文獻的數據來源,并設置如下搜索條件:主題為“政治生態”;來源類別為“中文核心期刊”;年份為“所有年”。最終檢索到2054篇符合條件的期刊文獻。為體現研究數據的合理性,本文刪除了新聞報道、政策文件、會議紀要、講話稿件等非學術類文章,最后篩選出適用于引文空間分析的1962篇有效原始文獻。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CiteSpace3.8.3軟件繪制可視化圖譜,該軟件的特點是把相關研究領域的文獻數據,以一種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分析可視化語言演進歷程集中體現在引文網絡的知識圖譜上(李杰等研究),從而直觀地顯示某一研究領域的信息,識別該研究領域的熱點以及發展趨勢。
(一)期刊發文量。由圖1可知,總體上,政治生態的相關文獻越來越多,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94~2008年為第一階段,即萌芽期,此階段發文量相對較少。2009~2017年為第二階段,即快速發展期,在這個階段,研究迅速增長。尤其在2014~2015年,發文量的增長幅度最大。2017~2022年為第三階段,此階段的發文量呈下降的趨勢,意味著2017年開始,政治生態的研究達到了一個飽和期,關于這個主題的研究已很豐富。

圖1 1994~2022年期刊發文量
(二)關鍵詞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內容可以通過關鍵詞呈現,幫助我們對文章主題進行研究。將時間區間設置為1994~2022年,時間切片為1年,g指數的k值為25,用CiteSpace軟件進行處理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共獲得網絡節點數量為722個,節點越大、色彩越突出,則表明該關鍵詞頻次越高,表明研究熱度越高;節點連線數是725條,越粗說明聯系越密切;網絡密度為0.0028,表示實際關系數/理論上的最大關系數。這個密度值相對較大,說明關于政治生態的研究較為豐富。通過軟件分析可發現關鍵詞多、聯系強,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的依次分別為政治生態(587次)、新時代(82次)、政治建設(75次)、黨的建設(67次)、習近平(59次)、從嚴治黨(55次)。使用LLR算法進行聚類,形成最終的聚類圖。聚類圖中數字越小,包含的內容越多。Q值(模塊值)和S值(平均輪廓值)是衡量關鍵詞聚類的指標。一般認為Q>0.3表明聚類結構明晰,S>0.5表明聚類劃分合理。本研究得到Q=0.7242,S=0.9567,結果符合要求。由圖1可知,關鍵詞可以聚為19類,排名前5的類別名稱分別為政治生態、黨的建設、政治建設、宗派主義、領導干部。其中,政治生態為最大的聚類,其規模為102,主要的關鍵詞有政治生態(124.92,1.0E-4);大數據(17.52,1.0E-4);黨的建設(15.59,1.0E-4);廉政政治生態(15.01,0.001);建設(9.94,0.005)等。關鍵詞突現可以通過突變率檢測和了解某時期較為活躍的相關文獻,并根據文獻的變動趨勢來追蹤該研究的未來走向。圖2顯示了政治生態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從突現圖的結果可知,政治建設、黨的建設、政治能力等是最新的研究熱點。

圖2 關鍵詞突現圖
為進一步清晰直觀呈現政治生態研究的傳承和延續歷程,運行CiteSpace的“Timeline View”功能繪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運行CiteSpace的“Timezone View”功能繪制關鍵詞演化時區圖。基于知識圖譜和相關研究文獻,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建設、黨的建設、國家治理、執政能力成為前沿的關鍵詞。CiteSpace軟件生成的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可以清晰地展現政治生態研究的主要學者及合作情況。從作者合作圖中分析參數可知,共有561個節點,125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08,節點連線表示作者間存在合作關系,但是在核心作者和核心團隊外圍,散布著極大數量的獨立發文作者,這些作者之間缺乏明顯的合作關系。齊衛平(18篇)、陳朋(16篇)、劉京希(13篇)為發文量較多的作者。通過CiteSpace軟件生成研究機構合作共現圖譜,可以把握政治生態研究領域的機構來源分布情況。由機構合作圖可知,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16篇)、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4篇)、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3篇)為發文量較多的機構。
根據知識圖譜分析,政治生態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探索:
(一)加強實證研究。現有研究呈現出定性研究多,成果同質化現象,今后可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對高校、國有企事業單位等領域現實狀況的實證分析可進一步深入,對黨內政治生態現狀深入全面掌握了解。
(二)加強質量評價研究。評價是建設的指揮棒,是檢驗效果質量的重要內容。加強政治生態質量評價研究,有利于科學全面地掌握生態建設效果。目前關于質量評價的研究并不豐富,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并形成更廣泛認可的評價指標,是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提高研究成果理論化。政治生態理論研究已經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但目前從知識圖譜呈現出的研究成果提煉總結成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成果并不多,可進一步加強成果理論化進程,讓中國特色政治生態治理理論,更多輻射和影響國際學術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