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璞淵 唐玲 劉華周 賈新平 賈俊麗 羅海蓉 梅雪瑩 沈鴻猷


摘要:文中總結日本森林康養起源與發展、政策演變,及康養基地的認定條件等;以長野縣信州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為例,剖析日本相關政策實踐及其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日本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1)制定有效政策,加強宣傳與引導;2)跨界組建研究會,加強森林康養科學性發展;3)升級認定體系,提高基地認定的專業性;4)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康養產品創新發展;5)加強森林康養人才隊伍建設。
關鍵詞:森林康養;森林浴;發展政策;日本
中圖分類號:S7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9546(2023)04-0088-07
DOI: 10.12344/lczcyj.2023.01.16.0001
曹璞淵,唐玲,劉華周,等.日本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日本長野縣信州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為例[J].林草政策研究,2023,3(4):88-94.
Forest Therapy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A Case Study of Forest Therapy Base in Shinano, Nagano Prefecture
Cao Puyuan Tang Ling Liu Huazhou Jia Xinping Jia JunliLuo Hairong
Mei Xueying Shen Hongyou
(Institut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evolution of forest therapy in Japan,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and conditions for therapeutic forest verification. The forest therapy? base in Shinano of Shinshu in Nagano Prefecture is taken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Japan and their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enlightenment that Japanese experiences in forest therapy development have on China: 1) Formulat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guidance; 2) Establishing cross-sector research group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ce-based development of forest-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3) Upgrading the certific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orest therapy? base certification; 4) Establishing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orest-based health products; and 5)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forest therapy development.
Keywords: forest therapy; forest Bathing; development policy; Japan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提出,要打造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依法利用林用地建設森林步道等健身設施。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如何利用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日本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在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從1982年開始了森林康養研究與建設的探索[1-8],并在國民中大力推行森林浴,陸續開展森林康養基地認定工作[9]。本文總結日本森林康養的起源發展、政策供給和森林康養基地認定條件,以長野縣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為例,研究其形成過程、實踐結果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標分析中國現階段森林康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我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的相關建議。
1 日本森林康養的起源與發展
1.1 背景與發展
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加劇,中老年人群中生活習慣病患者不斷增加,醫療、護理資源面臨著嚴峻考驗。青少年、上班族、全職主婦等群體也面臨著各種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各個年齡段均對康養服務有較大需求與消費傾向。
日本前林野廳長官秋山智英于1982年7月在朝日新聞上提出森林浴,定義為旨在通過使人類與森林等自然環境共生來提高舒適度效果的行為[10]。日本森林醫學研究會會長李卿認為森林浴是指人們沉浸在森林空氣環境中進行的一種游憩活動,主要通過人的肺部吸收森林散發出來具有藥理效果的植物精氣和森林中濃度較高的空氣負氧離子,來改善身體狀態的一種養生保健活動[11]。1986年,林野廳、綠色文明協會和地球環境財團以“傳承21世紀的日本森林,培養維護自然的精神,增進人民健康”為宗旨,從全日本范圍內挑選出了“100個森林浴之森”。
2003年度的森林與生活需求相關的輿論調查顯示,選擇“為了在森林中沐浴,讓身心煥然一新”的理由去森林的人達到25.6%,與1999年的21.2%相比增加了4.4個百分點[12]。2004年,“森林療法”概念見于日本林業改良與普及書籍《森林療法序說》。森林康養專家上原嚴將“森林療法”定義為在森林環境中,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活動,達到治療疾病、促進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病、改善情緒、恢復身心健康等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森林浴是森林療法之一[13]。
21世紀之初,基于森林療法的森林康養產業在日本急速發展。森林康養是對森林療法一詞的商標化、品牌化術語。日本森林康養專家宮崎良文認為,森林康養是指有科學證明的森林浴效果,是來自森林等植物的刺激帶來生理上的放松狀態,從而提高免疫力,減少生病的可能性,是一種立足于預防醫學效果的概念[10,14]。因此,森林康養是以科學證據為前提來闡明森林的療愈作用。
1.2 政策演進
1990年,為了促進森林資源綜合利用,日本政府制定了《森林保健技能增進特別措施法》。其中第一條即指出,通過采取特別措施,提高人們對于森林有利于公眾健康的森林保健功能的認識,促進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有助于促進林業振興和國民福祉的提高[15]。
2001年,為響應公眾對森林的多樣化需求,日本將原《林業基本法》修改為《森林和林業基本法》,提出森林所有者必須努力維護和保護森林,保護自然環境、防止全球變暖、林產品供應及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還規定國家政府應采取必要措施,以促進將森林用于公共衛生或教育[15]。可以看出,森林資源增進日本民生福祉已成為一個政策趨勢。
從2004年開始,相關科研部門逐步開展森林康養產業與政策研究。日本政產學研機構聯合成立了森林康養研究會,其中包括森林綜合研究所、大學醫學專業、多家企業等,林野廳提供政策支持。以該研究會為中心實施森林康養綜合項目的同時,也開展了森林治療效果的循證調查和應用研究[15-16]。
2006年4月,日本在10個地點設立了第一批森林康養基地和康養路線。2007年日本《觀光立國推進基本計劃》提出了康養旅游的概念,并將森林康養納入了康養旅游的范疇,進一步提高了森林康養在政治與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同年,日本衛生學會成立了森林醫學研究小組。在闡明森林環境因素對人體生理效應的影響結果后,為促進森林康養和推動森林療法項目管理與實施,林野廳于2008年成立了森林康養協會,為進行森林浴的游客提供森林康養專業指導,并推出了森林療法檢定考試制度[15]。
2011年,國土綠化推進機構推出“與醫生一起走森林療法之路”專項活動,招募公眾志愿者參與森林醫學研究,進一步推動日本森林康養的科學性發展,并廣泛在社會中宣傳[16]。2014年,國際自然和森林醫學學會制定了森林醫學認證醫師資格制度,建立了日本的森林醫學執業醫師制度[16]。2016年9月起從國有“休養林”中選定100處作為觀光資源吸引外國游客。林野廳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森林景觀與生態,擴大日本的觀光資源,并以國有“休養林”為核心大力發展山村地區的森林旅游事業[17],貫徹日本“觀光立國”政策,推動鄉村山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發展。2020年,國土綠化推進機構發布了 《活用森林資源振興新山村調查討論項目》報告書,提出要靈活利用山村的森林資源和空間發展森林服務產業。2021年林野廳發布的《森林·林業白皮書》提到,要利用森林景觀和森林空間進行游憩和體驗活動等,吸引人們從城市來到山村,以促進森林康養旅游等產業有序發展,帶動鄉村經濟振興[16]。
1.3 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及認定
2004年,林野廳發布了《森林康養基地構想》,在日本首次提出“森林康養基地”的概念,認為森林康養基地是能為人們提供森林散步、食宿、冥想、醫療保健、溫泉療養,具有一定數量的康養步道及健全的基礎設施,提供多種森林旅游產品,通過減輕慢性壓力狀態以達到改善身體狀況實現預防醫學效果的森林區域。森林康養基地需經過森林醫學專家的專業性認定,即證實該森林康養區域的康養效果及相關設施為優秀,且實施森林療法的森林環境和基于專業驗證的生理和心理效果皆得到專家認可。2006年開始,日本政府指定森林康養協會組織每年的認定工作。截至2022年,已認定了65家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
日本森林康養協會開展“森林康養基地/康養路線”認定工作時,專家小組將前往已通過材料審核的申請點進行整體評價,包括當地美食、溫泉、歷史、文化、住宿等情況,及管理機構和當地接待能力,根據實地調查情況確定、檢驗其療養能力的真實性[18-19];同時,根據解壓效果、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住宿設施條件進行評估審議。在森林康養解壓效果實測指標(表1)中,協會審查組重點收集生理測量和心理測量的各種指標數據,如測量人體壓力指標、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血壓、脈搏等,與同地域非森林地區樣本對比療愈效果,從科學的角度驗證森林的安全性和保健功效。在自然社會評估項目(表2)中,重點對自然環境對人體五感的影響、環境條件、設施配備條件、交通條件進行評價。在住宿設施評估項目中,重點對管理情況、森林康養內容、當地接納體系、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康養項目亮點進行評價。
2 “療愈之森”實踐解析
信濃町是長野縣上水內郡的一個城鎮,人口約9 434人,土地面積149.3 km2,森林覆蓋率72%,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國有林面積55.57 km2,民有林面積52.65 km2。區域內有赤松、落葉松、杉樹等多種樹種,康養資源豐富。信濃町是最早進行“森林環境療愈對人類身心的影響”醫學研究的地區。政府大力推動“療愈型城鎮建設”,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町內居民以及前來觀光的游客都可以體驗森林康養的療愈效果。
2.1 “療愈之森”計劃
2006年4月,信濃町被日本森林康養協會認定為森林康養基地,政府啟動了信濃町康養森林規劃項目,開展“療愈之森”計劃。“療愈之森”計劃以保護信濃町豐富的自然環境為前提,以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保健型觀光地為目的,為當地居民和外地觀光游客提供一系列有治愈效果和療愈身心的康養項目。建設之初,政府培育了大量的管理、運營、宣傳以及康復醫療等專業人才,創建了森林康養研究會等相關機構,并建設森林康養步道等基礎設施。基地的特色是“療愈之森”系列民宿和酒店,并在康養項目中配備了專業的森林康養師。康養師會根據游客的使用目的和時間定制康養計劃,游客可以在豐富的康養項目中體驗五感療愈。
2.2 森林康養基地“療愈之森”實踐
2.2.1 康養路線設計
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官方設定了地震瀑布路線、象之徑路線和御鹿池路線3條康養路線供游客挑選。工作人員在出發點設置了綜合指引板,包括不同路線的主題、距離、難易度、主要景點等信息,在路線中設置了多處介紹森林康養效果的宣傳板。康養路線設置休息區和飲食區,游客可根據自身條件確定康養節奏、選擇合理路線。康養步道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路線長度、坡度和鋪裝材料等因素,以對應不同運動強度的需求。同時,政府和研究部門對不同步道的康養功能開展實證研究,使其能夠滿足從預防醫學出發的森林療法要求,如依據不同氣候、地形設置的以鍛煉心肺功能為主的步道,及適合老年人和殘障人群康復的步道等;所有步道在設計中均充分考慮自然觀察、拓展訓練、森林采摘、欣賞美景等功能需求。
2.2.2 森林康養師制度
基地內配有專業的森林康養師。森林康養師是指為開展森林康養活動的人提供咨詢、服務、指導的專業技術人員,需要通過執業資格考試才能上崗,必須掌握森林康養技能,通曉林學、生態學、森林藥學、心理學等知識,并掌握急救等安全保障技能[11]。根據顧客需要,森林康養師和醫生共同引導其進行森林療法、森林免疫療法以及其他信濃町獨創的療法,在自然森林中釋放5種感官,如進行丹田式深呼吸、調和療法、手指刺激療法、植物療法、芳香療法、水療法、心理咨詢等。顧客在醫生或康養師指導下,隨時檢查心率、血壓等,在數據上體現康養效果。
2.2.3 康養產品
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為滿足不同游客的康養需求,在康養住宿飲食、健身運動、芳香體驗、手工制作、美容塑形等方面建立健全了體驗型康養產品體系。
“療愈之森”系列民宿和酒店作為森林康養產品之一,需被信濃町政府官方認證。住宿內的康養服務包括使用芳香精油的芳香浴、品鑒香草茶和食用當地低農藥蔬菜的飲食,各旅館均有其特色項目。除了住宿地提供養生美食以外,基地內還為客人們提供森林療愈便當的預定服務。森林療愈便當使用當地新鮮食材,并按照健康要求做到營養均衡和低鹽低脂。康養產品體系內的特色項目包括登山野營、雪地徒步、森林瑜伽等運動項目,精油蒸餾體驗、精油或浴鹽制作、扎染等手作項目,及坐禪研學、康養講座等研學項目。
總體而言,日本較為看重森林中原生態的康養體驗,并在保護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且康養產品內容照顧到全年齡層的需求,注重全身心的康復療愈。
2.2.4 企業合作
為保障職員身心健康,30多家企業與信濃町森林康養基地簽訂職工康養服務契約,數家企業和信濃町政府簽訂共同開發“療愈之森”康養產品合同。基地為企業提供療養場所作為員工的福利,在加強員工的身體素質的同時,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同時,企業為基地康養產品的開發提供改善意見和技術支持。例如,日本TDK-Lambda公司從2008年起每年在信濃町舉辦4次森林康養活動及相關培訓,2016年開始,培訓計劃更側重于壓力管理和與團隊協作;通過將森林療法計劃納入培訓,其公司辭職率明顯下降[19]。
3 啟示
日本較早開展對森林資源轉型發展的探索,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資金支持,聚集林學、醫學、觀光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以及企業,組建森林康養研究會并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建立森林康養協會以組織森林康養基地的認證工作,逐漸將森林浴概念發展成為森林康養產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行業標準,擁有先進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技術與項目實施經驗,最終推動了農村振興和觀光立國等措施的實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在生態規劃、科普宣傳、人才育成、創新服務等方面對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目前,中國大力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逐步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工作。2015年開始,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分會開展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單位認定工作,截至2022年12月在全國30省認定了1 499家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民政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4部門聯合組織專家評審并公布了96家(第1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20]。但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森林康養產業仍存在政策支撐不足、宣傳和推廣力度較弱、森林康養項目創新性及專業性不夠、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21]。日本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相關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主要有5方面。
3.1 制定有效政策,加強宣傳與引導
為了解決我國對于森林康養的社會認知度底等問題,亟需加強對森林康養的宣傳與政策引導,推進森林康養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在法律中的體現,在年度工作部署中提出具體實施和獎懲措施。例如,在文化旅游等發展規劃、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等文件中進一步體現森林康養產業;制定相關法規督促各部門采取必要措施在資源保護前提下將森林用于健康、體育和教育等領域;宣傳森林康養功效、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潛力和金融支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制定促進公眾參與森林康養的相關規劃和支持辦法,通過政策引導促進森林康養全民化的形成。
3.2 跨界組建研究會,加強森林康養科學性發展
結合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形勢,積極推進產學研機構跨界聯合成立森林康養研究會,促進森林醫學、森林療養等研究,提高森林康養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強涉及醫療康復、衛生保健、養生養老、林下經濟、森林保育、體育健身等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相互交流,推進森林治療效果等詢證調查和應用研究,為森林康養提供技術支撐。
3.3 升級認定體系,提高基地認定的專業性
森林康養基地應在保護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合理選址,同時配備完善的交通系統以及住宿服務體系;基地的環境和功能設計應融合生態、醫養和文化元素,活動設計體現傳授文化知識的功能,加深綠色康養的內涵及其傳播力度。
目前在國內森林康養基地認定過程中,尚未開展對身心健康改善效果的科學驗證,僅廣東等少數幾個省份對森林康養基地開展了跟蹤監測工作,其專業性仍有待提高。國家相關部門應升級現有森林康養基地的認定體系,基于生理和心理改善效果,對基地環境和康養服務項目進行專項評估,如組建專家認定組利用儀器實時監測環境中的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通過問卷或儀器檢驗人體在接受康養項目后慢性壓力狀態的改善程度等,并獲得實質性數據,為森林康養基地的認定結果提供科學依據。森林康養基地認定成功后,應設置專家組持續跟進后續的監測工作。
3.4 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康養產品創新發展
我國森林康養基地的服務項目與產品目前還未充分結合康養效果進行設計,大多數仍然屬于普通旅游項目的延伸。森林康養的商業化進程中不僅要研究森林康養的體驗內容,還要重視創造與他人合作的機會[22]。政府應鼓勵森林康養基地和社會合作,促進森林康養產品與設施等項目的創新發展。面對多元化的需求群體,我國森林康養產業需要根據消費者群體特征分類設計,豐富森林康養的系列產品;根據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喜好,拓展延伸如養生類、休閑類、操作類和健身類的森林康養項目,結合地域特征創新發展中國特色森林康養品牌;根據家庭、公司職員等不同群體的康養目的,策劃相對應的食療、藥療、康養民宿、森林漫游等康養產品與方案,提高消費者的認可度。
3.5 加強森林康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中長期發展規劃,支持高校和職業學校設立森林康養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將森林康養專業人才(經營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培訓納入相關培訓計劃,加強森林康養師、自然講解員、森林幼兒教師等隊伍建設,培育大量掌握林業、醫療、護理、心理和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或專項人才。
參考文獻
[1]宮崎良文,本橋豊,小林茂雄.精油の吸入による気分の変化(第1報告)-瞳孔対光反射·作業能率·官能評価·感情プロフィール検査に及ぼす影響[J].木材學會誌,1992(38):903-908.
[2]宮崎良文,島上和則,小林茂雄.異なる濃度のタイワンヒノキ材油の吸入が自律神経反射と作業能率に及ぼす影響[J].感情心理學研究,1994,1(2):75-81.
[3]恒次祐子,森川岳,宮崎良文.木材の香りによるリラクゼーシヨン効果[J].木材工業,2005(60):598-602.
[4]綛谷珠美,高山範理,樸範鎭,等.森林散策路の光·溫熱環境と森林浴における主観評価との関係[J].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2008,71(5):713-716.
[5]近藤照彥,武田淳史,武田信彬,等.森林浴効果の生理·心理學的研究[J].日本溫泉気候物理醫學會雑誌,2008,71(2):131-138.
[6]李卿,中臺亜里,松島弘樹,等.フィトンチツドのヒトNK細胞機能への影響[J].日本衛生學雑誌,2005,60(2):292.
[7]李卿.森林セラピーによる免疫能の向上[J].農林水産技術研究ジヤーナル,2007,30(7):34-39.
[8]李卿,川田智之.森林セラピーによる┌精神心理·神経系-內分泌系-免疫系┘ネツトワークへの影響[J].日本衛生學雑誌,2011,66(4):645-650.
[9]張勝軍.國外森林康養業發展及啟示[J].中國林業產業,2018(5):76-80.
[10]宮崎良文.森林浴から森林醫學へ[M].大井玄,平野秀樹,宮崎良文.森林醫學Ⅱ.東京:朝倉書店,2009:23-32.
[11]譚益民,李卿.森林浴100問[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
[12]高山範理.ストレスと森林浴(教育講演)[J].バイオフィードバツク研究,2015,42(1):3-10.
[13]上原巌,高山範理,住友和弘,等.森林アメニティ學[M].東京:朝倉書店,2017.
[14]宮崎良文,池井晴美,宋チヨロン.日本における森林醫學研究[J].日本衛生學雑誌,2014,69(2):122-135.
[15]林美枝子.森林療法から考察する補完·代替療法としての健康文化[J].北海道民族學,2010(6):50-61.
[16]侯英慧,叢麗.日本森林康養政策演變及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22,35(2):82-87.
[17]王燕琴,陳潔,顧亞麗.淺析日本森林康養政策及運行機制[J].林業經濟,2018,40(4):108-112.
[18]王培嚴,胡楠,李雄.日本森林康養基地與康養步道認證體系[J].中國城市林業,2021,19(4):42-47.
[19]橫山新樹,立花敏,氏家清和.森林セラピー事業の経済波及効果:信州信濃町癒しの森事業を対象に[J].林業経済,2018,70(11):1-20.
[20]向珊珊,陳曉瑚,許秀環,等.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實踐[J].林草政策研究,2022,2(4):37-42.
[21]束怡,樓毅,張宏亮,等.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現狀及路徑探析:基于典型地區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19,32(4):51-56.
[22]杉浦裕二.森林セラピー┘のビジネスモデル構築に向けた基礎的研究:信濃町におけるモニターツアーの參加者とサービス提供者の意識調査結果をもとに[J].農村計畫學會誌,2010,28: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