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低年級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在“雙減”背景下,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這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如何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打破以“寫”為主的傳統作業模式,優化小學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是廣大教育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文章分析了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意義,并從生活性、直觀性、趣味性、開放性、融合性等五個方面提出切實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4-0038-03
引? 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紙質書面家庭作業。好的作業設計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1]。新政策對數學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級教師需要設計更有趣、有效的實踐性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激發學習興趣。因此,“雙減”背景下如何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學科特點,合理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實現減負增效,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接軌
“雙減”背景下,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就是為了促進知識與生活的接軌。一份科學又合理的實踐性作業設計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并不只是書本上枯燥的理論,而是真真切切有用的知識。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和親身實踐,能夠加強對數學知識的了解,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興趣,不斷豐富與積累生活經驗。
(二)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經驗
“雙減”背景下,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對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豐富有較大的影響。教師需要潛下心來仔細觀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加以分析,與此同時還要探知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對這些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后,才能將數學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進行設計,形成一份合理的實踐性作業。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導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并將其作為經驗與方法運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中。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漠視學生情感和能力的提升,而且格式化日益嚴重,這不僅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還限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應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自主觀察、操作、思考、總結歸納的過程,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最終學會和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培養動手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2]。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策略
小學數學的學習應以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和諧發展為出發點。教師在教學時要考慮數學學科的獨特性,遵循學生的學情及心理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進一步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雙減”背景下,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設計低年級數學實踐作業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生活性
教育融合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基于現實生活的教育,才能讓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教師應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在設計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時,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就是掌握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課桌有多長”一課為例,本節課主要幫助學生學會估算或者借助尺子準確測量生活中某種物體的長度。為了幫助低年級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實際動手測量物體的長度,同時還可以放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選取多種物體,并多次實踐測量,提升測量技能。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在家測量茶幾、筷子、床等物品長度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一邊測量一邊說出測量的方法。在學生掌握常規測量法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斷尺”進行測量,使學生在掌握常規方法的同時了解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測量方法。測量的過程可以用視頻、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做進一步交流。這樣,學生就在常規測量、創新測量兩種難度不一的實踐作業中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提升了測量技能,同時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這樣把課堂、作業與生活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數學即生活的道理。學生不僅沒有完成作業的負擔,還能在生活中加強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注重直觀性
心理學家皮亞杰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將其分成四個階段,對應年齡的低年級小學生處在前運算階段期與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學生思維活動比較單一,對數學中的抽象概念難以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具體的物體、事物或過程[3]。鑒于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應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改變抽象描述,運用簡單、具體的事物作為依托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以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花生”一課為例,本節課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1至100之間的數,同時讓學生感受數數方法的多樣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1至100這樣的數比較抽象,而花生在生活中又是比較常見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數花生的個數,這樣的操作既安全可行,又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數。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實踐性作業:(1)能數出100個花生嗎?動手試試看。(2)除了剛才的方法,還能用其他方法數出100個花生嗎?(3)仔細觀察,100個花生大約有多少?(4)除了數出100個花生,還能數出100個其他的物品嗎?學生在經歷了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等的過程中,慢慢加深了對1至100之間數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數數過程中對花生進行分組,為二年級學習“乘法和除法”這一單元的知識做好鋪墊。
(三)注重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自制能力較弱,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當低年級學生對數學具備濃厚興趣時,他們才會全身心投入數學學習中[4]。因此,教師要潛心鉆研,依托課本與生活實際,設計一些類似游戲的數學作業來增強趣味性,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鞏固知識。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表內加減法”和二年級“表內乘法”這兩個單元時,許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反復背誦計算口訣,這樣做顯得非常機械與枯燥。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和家長“玩撲克牌”的游戲作業,先準備一副撲克牌,去掉10、J、Q、K、大王、小王,撲克牌中A代表數字1。在游戲中,家長持牌,學生每次抽2張牌,并迅速說出這2張牌的和、差或積,答對給予獎勵,答錯則重來。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和學生每天至少玩3輪這樣的親子游戲,對連續多天全對的學生可予以適當的獎勵。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加減法及乘法口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四)注重開放性
每個學生受環境、遺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身心發展具有差異性,這決定了他們面臨和發展的任務也不盡相同[5]。低年級學生年齡相仿,想象力和探究精神豐富,思維也比較發散。“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只注重作業對錯和學生成績高低的評價觀念,根據實踐性作業的特點予以評價。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應兼顧每個學生智能發展的差異性,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注重開放性。教師應賦予實踐性數學作業答案一定的靈活性,鼓勵學生一題多解。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提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使其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小主人”。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有趣的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利用七巧板拼擺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也可以讓學生爭當一名小小設計師,為長方形的橡皮擦、三角形的蛋糕、圓形的月餅等設計包裝,并向大家說說設計的理由等。這些作業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或者“唯一答案”,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充分發揮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五)注重融合性
教師在給低年級學生設計實踐性作業時,可以適當結合學生的喜好及學科特點,加強實踐性作業的多元融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實現多學科“雙贏”的目的,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念。
1.數學學科可以與語文學科相結合
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初步認識數字時,為幫助學生將對數字的認識與語文知識相結合,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同學們調查一下,在學過的詩句和成語中有哪些是認識的數,記錄下來。這時學生就會查找出許多成語和詩句:一心二用、三心二意、五光十色、七上八下、千軍萬馬;“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充分挖掘語文和數學的學科魅力,使學生發現原來在語文中也蘊含著數學。
2.數學學科可以與美術學科相結合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圖形的變化”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剪刀和卡紙,利用“對稱”的數學特征,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進行拼接,設計成美麗的圖畫。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素養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得到無形的提高。
3.數學學科可以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結合
教書先育人,育人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要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心智不夠成熟,對一些是非的判斷往往不夠明確。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正能量的素材,設計實踐性作業,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質。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回收廢品”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調查家里或小區中回收廢品的情況。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可通過上網、查閱報紙等多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垃圾分類的規則。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形成資源回收利用、愛護環境的意識。
4.數學學科可以與信息技術學科相結合
借助計算機在圖像與文字、聲音處理等方面的強大優勢,教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有了豐富的創新,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極大提高。教師可以將數學與信息技術結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小明的一天”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作業:請同學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借助電腦的表格功能設計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這樣的實踐作業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興趣。如此不僅可以將課本知識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完美結合,還能促進家長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增進親子關系。
結? 語
“雙減”大背景下如何既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質的實踐性作業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對實踐性作業的探究,處理好量與質的辯證關系,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處理好“活”與“難”的關系,不斷去思考、揣摩、完善,使其更具科學性與實效性。
[參考文獻]
林秀云.減負提質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名師在線,2018(31):3-4.
潘志海.高效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與實施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5(33):33.
讓·皮亞杰.亞杰教育論著選[M].盧濬,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李艷.“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2(03):224.
麗芬.淺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J].內蒙古教育,2018(14):90-91,97.
作者簡介:蔡麗南(1978.4-),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