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信息科技學科作業如何做到減負增效,是廣大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基于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本文以初中信息科技課程為例,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作業設計與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雙減”;初中信息科技;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作者簡介:駱倩文(1984—),女,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鄺維煜紀念中學。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針對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提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的要求,鼓勵教師設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1]。本文就“雙減”背景下如何發揮作業育人效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信息科技學科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現狀
第一,鑒于學科的特殊性,考慮到學生家庭的設備情況和家長對學生電子設備的監控管理,信息科技學科的作業通常都在課堂上完成,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性的作業較少,作業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課堂上機操作練習,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軟件操作練習和打字練習。
(2)利用特定的課堂輔助系統進行選擇題搶答練習或課后小測,通過反復的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記憶。
第二,通常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安排為一周一課時,加上很少有課后家庭作業,因此學生缺少課后知識鞏固環節,較容易遺忘課程內容。同時,學生很少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存在理論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第三,課堂作業完成率難保障。部分信息科技教師將課堂小測練習或選擇題搶答練習作為教學評價與反饋的途徑,但針對此途徑的課堂監管較難,加上部分學生存在“渾水摸魚”的情況,導致其難以真實反映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二、基于信息科技新課標,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提升作業設計質量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其主要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部分構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是新課標在教學中的實踐體現,因此,教師要基于信息科技新課程標準,圍繞“雙減”政策的要求,根據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豐富作業的類型,融合實踐性、生活性、創新性、合作性,提升作業綜合育人效能[2]。
(一)緊扣學科課標,設計分層次作業
如何發揮作業育人的效能呢?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作業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而不是滿滿的挫敗感。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分層,設計的作業在切合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因人而異[3]。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將課堂作業分為三個層次的任務:基礎任務、升級任務、拓展任務。對于基礎任務,要求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對于升級任務,要求中上水平的學生努力完成;而對于拓展任務,則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嘗試完成。
案例1:分層次作業
【教學內容】廣州初中信息技術第二冊第二章“程序設計初步”第5節“Python庫”。
【學習目標】通過本節的學習,認識Python庫。海龜庫是本章節比較有趣的一部分,學生要初步學會使用海龜庫。
【作業內容】
(1)補充程序,畫出基礎版正方形圖案。
(2)參考書本第75頁,利用海龜庫的常見函數,添加代碼,畫出升級版正方形。
(3)根據畫正方形的經驗,編寫程序,嘗試畫六邊形、五角星或更多有趣的圖形。
【設計目的】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其可以在畫完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根據海龜庫的指令,自主編寫程序,畫出更多有趣的圖案,經歷一個創造、創新的學習過程;對于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其可以在微課或學案的指導下,嘗試修改代碼,畫出不同的花樣,在嘗試中理解代碼的含義,同時體驗編程成功的愉悅。
(二)立足生活情境,理論結合實踐
新課標提出,教學要基于真實情境,教師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數字化設備獲取資源,使其能結合課堂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將生活問題融入作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利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做到學用結合,從而實現信息科技教學生活化,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案例2:生活情境化作業
【教學內容】廣州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二章“網絡基礎及應用”第3節“網上收集信息”。
【學習目標】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會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資料,會下載和保存搜到的各種資料。
【作業內容】設計“五一全家游”活動的旅游方案。根據個人家庭情況確定旅游目的地,通過網絡等途徑,收集包括出行方式、出行天氣、目的地旅游特色等信息,制訂最合適、最經濟實惠的旅行方案。
【設計目的】利用網絡搜集信息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信息時代離不開網絡,學生對網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學生在完成旅游方案的過程中,能了解百度搜索、旅游網站搜索等搜索方式,學會利用搜索技巧提高搜索效率;經過多次的“復制—粘貼”操作,熟練掌握復制文案的操作方法;學會下載網絡資源,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將課堂上學習的信息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感受到信息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三)小組合作探究,促進個性發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小組合作學習是新時代教學中教師重點探究的課題。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知識儲備及性格皆不相同,因此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溝通交流能力。
案例3:小組合作式作業
【教學內容】廣州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三章“制作多媒體作品”第1節“認識多媒體”與第6節“多媒體作品的集成”。
【學習目標】
(1)確定多媒體作品的主題,能簡單畫出多媒體作品的框架圖。
(2)掌握多媒體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學會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
【作業內容】自主選擇學習同伴,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研究確定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并根據選題完成多媒體作品的素材框架圖。
【設計目的】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與特長不同,通過設計小組合作作業,讓學生自主分配學習任務,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小組同伴相互協作、互相學習,能實現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小組討論環節能讓學生學會傾聽同學的意見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在進行作品展示時,學生能在傾聽其他小組作品演講的時候,找出雙方的優缺點,并進行自我修改與完善。經過一系列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可拓展思維,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
(四)融合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由于學科的特殊性,信息科技課程的作業很少“走出去”,部分教師只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融合地方特色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計探究性的作業,讓學習從課本延伸到課外,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案例4:融入特色文化的作業
【教學內容】廣州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三章“制作多媒體作品”。
【學習目標】
(1)了解作品主題及規劃框架,了解各種多媒體元素的特點。
(2)能使用合適的工具進行多媒體元素的采集與編輯,并能夠使用WPS演示文稿集成一個多媒體作品。
【作業內容】使用WPS演示文稿,設計制作以“廣府文化”為主題的多媒體作品。
【設計目的】本節的重難點內容是WPS演示文稿的操作,雖然教師可以依據結業考的考點設置不同的操作任務,讓學生通過模仿操作、反復練習來達成學習目標,但這個學習過程機械而無趣。而以上作業能將本章各節知識點通過“廣府文化”這個主題任務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項目式的學習方案。在完成這一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要運用之前學過的內容,到網上搜集有關廣府文化的圖文資料并做好保存,同時對搜集的信息進行歸類整理,鞏固已學知識。學生在完成此作業時還要運用圖像處理、音頻錄制與剪輯、視頻剪輯與合成等知識,對自己收集或拍攝的圖片進行處理,不再是單純的模仿練習,而是以興奮、快樂的學習狀態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并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多媒體作品,學習效率更高。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將信息科技知識延伸到課外,感受家鄉特色文化,能形成愛家愛國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
(五)跨學科融合,培養核心素養
跨學科融合強調讓學生利用多學科相互關聯的知識解決問題,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案例5:學科融合式作業
【教學內容】廣州教研院《人工智能》七年級上冊第5節“機器詩人”。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機器詩人生成近體詩的方法,并通過編程了解其基本原理。
(2)熟悉源碼編輯器的使用,并能完成機器詩人的程序編寫與修改。
【作業內容】利用圖形化編程工具編寫能創作出近體詩的小程序并測試、運行。
【設計目的】讓學生結合近體詩的知識(屬于語文學科知識),尋找程序修改的方向和思路,完成作詩程序的編寫學習。通過完成此作業,學生能逐步了解機器詩人作詩的流程和原理。在編程的過程中,學生以自然語言和流程圖的方式描述算法,理解程序運行過程,可發展自身的計算思維。在程序編輯的過程中,學生能加深對近體詩特點的認識,通過編程軟件生成符合近體詩押韻特點的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使語文學科與人工智能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體驗到人工智能技術給生活與學習帶來的驚喜與便利。
三、完善作業評價方案,發揮作業育人最大效能
評價的方式與標準是促進作業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作業的本質是訓練,是知識學習與內化的過程,不是考試,因此教師不能將作業完成的最終效果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價標準。在新課標的指引下,信息科技學科學習質量評價基于核心素養達成度開展,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豐富具有指導意義。
1.過程性評價
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記錄過程性成果,通過作業的反饋,適當調整作業的方案與實施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成果性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老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方式,對作業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教師應指引和鼓勵學生修正自己的作業,肯定學生的努力成果,促進優秀作業成果的形成,鞏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3.綜合性評價
教師可將過程性評價與成果性評價相結合,完成學期末綜合性評價;將學科考試與綜合性評價相結合,形成學生階段學習成效記錄。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有效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讓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思考、成長,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隨著新課標的發布與實施,信息科技作為緊跟信息社會發展步伐的學科,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還要落實作業方面的減負增效,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更多有效的作業設計與實施方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1-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肖慶順.“雙減”政策下中小學作業設計與管理[J].天津教育,2021(31):16-18.
方曉波.“雙減”政策背景下廣州市優化作業設計基本思路與實施路徑[J].教育導刊,202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