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波
摘 要:教育要以人為本,教師管理也要做到以人為本。人本化管理是激發教師主動性,增強教師歸屬感,實現教師自身價值的關鍵,學校應將人本化管理運用到教師管理中去。文章以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學為例,探討教師人本化管理的有效途徑,提出重視人、關心人、發展人的策略,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歸屬感、認同感與幸福感,讓學校管理充滿人性的光芒,讓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從而為中學教師人本化管理的實踐提供思路。
關鍵詞:人本化管理;教師管理;制度管理
作者簡介:郭洪波(1967—),男,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學。
一、前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管理也不斷呈現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廣泛認可,該理念不僅適用于學生管理,同樣也適用于教師管理。將人本化管理運用到教師管理中,能更好地彰顯學校的人文關懷,幫助教師實現自身價值,使其更好地在崗位上教書育人。教師人本化管理,就是要突出對教師的關懷,重視教師的合理需求,盡可能地為教師解除后顧之憂,從而提升教師的主動性,使其更好地投入教學工作,最終實現教師個體和學校整體的和諧發展。總之,教師人本化管理就是重視人、激勵人、發展人的管理。高品質的人本化管理,可以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教師人本化管理的實施路徑
(一)重視人,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只有激發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才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而這恰好是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所學校長盛不衰的支撐力。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十分注重教師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培養,將其作為學校教師管理的重要方面,將重視人的管理理念落實到一個個細節中。
第一,重視培養教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和文化,學校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學校特有的文化,并將它們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大家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取向、學校精神、行為準則、規章制度和行為方式等,使之對教師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約束力和促進力[1]。我校每年都要組織新教師進行為期一周的崗前培訓,使新教師盡快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接納學校的文化,弘揚學校的傳統,珍惜學校的聲譽,維護學校的形象。這種認同感一旦形成,教師就會產生“我是某某學校人”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由此激勵教師以更多的熱情投入教育工作中。
第二,廣開民主渠道,實施民主管理。教師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思維比較活躍,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讓教職工多形式、多渠道地參與學校管理,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地位,也能較好地發揮教師的監督作?,從而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實施民主管理。學校有關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評先評優、績效分配等方案的制訂,歷來都是教職工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學校若對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就會嚴重挫傷教師的積極性。為此,我校在制訂這些方案時,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在制訂方案前先廣泛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初稿后再組織教師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后,繼續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將方案提交給教代會審議表決。我校始終堅持教師個人利益與學校利益緊密結合,平衡處理各方面的矛盾問題,促使教師們達到思想認識方面的統一。在實施民主管理的過程中,我校還特別重視校務公開工作,切實做到應公開盡公開,充分保障教職工對學校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民主管理既進一步融洽了學校管理層與普通教師的關系,也增強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其責任感,這樣一來,教師就會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大為增強。
第三,堅持以師為本,打造溫馨校園。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教師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形成。在日常工作中,我校領導堅持以教師為本,做教師的知心朋友,經常與教師談心交心,了解教師所急、所憂、所盼,及時為教師提供各種便利,比如為家與學校距離較遠的教師提供午休床位,為哺乳期的女教師提供便利,等等,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安心工作。每年教師節,我校都會隆重表彰從教三十年以上的教師,為他們送上祝福,送上紀念品。在教師生病住院或辦“紅白事”期間,我校工會也會及時送上祝福或慰問。此外,我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在學校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第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美譽度。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社會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我校全面優化學校管理,不斷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激勵教師爭創一流、追求卓越,實現了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校興我榮,隨著學校知名度、美譽度的逐步提高,我校教師獲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隨之增強。
實踐證明,當教師對學校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之后,他們就會自覺地把個人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覺地維護學校的利益,關心學校的發展,珍惜學校的榮譽,常懷興校之心,恪盡興校之責。
(二)關心人,讓學校管理充滿人性的光芒
教師教書育人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為了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應堅持把教師放在第一位,尊重教師,賞識教師,關心教師,激勵教師,讓學校管理充滿溫情,充滿人性的光輝。
一是樂于為教師鼓勁喝彩。教師的內心有著強烈的受人尊敬的需要,他們渴望得到家長、同事、領導的認可與信任。為此,學校在管理中要尊重、信任、平等對待每一位教師。首先,要平等對待教師。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教師,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護和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公平公正,才能贏得公道,贏得教師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樂于為教師喝彩。當教師工作有了進步、取得了成績時,學校管理者不要吝嗇鼓勵與贊美,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為教師喝彩。最后,要表彰先進典型。我校鼓勵教師在各個方面創先爭優,為校爭光,對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大力表彰和獎勵。總之,學校對取得優秀成績的教師予以肯定,也可以對其他教師產生正向的激勵作用。
二是獎勵分配向教師傾斜。獎勵分配涉及教師的切身利益,是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對于獎勵分配問題,學校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挫傷教師的積極性,所以,在處理各類評先評優以及獎勵分配時,一定要堅持向一線教師傾斜。比如,年度考核評優是教師非常關注的事情,對此,我校進行了這樣的規定:在年度考核評優中,專任教師所占比例不得低于45%,班主任所占比例不得低于35%,教輔人員所占比例不得超過5%,學校管理干部所占比例不得超過15%。兩個“不得低于”和兩個“不得超過”完全體現了獎勵分配向一線教師傾斜的原則。
三是盡力為教師解憂紓困。中小學教師普遍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工作壓力大,而教師除了要承擔教學工作,也會面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學校要多了解教師的急難愁盼,面對教師的困難和需求,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幫助。首先,要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我校定期組織心理專家、醫護人員為教師進行健康講座,堅持每年一次的教職工體檢,為教師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其次,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我校及時足額撥付工會經費,鼓勵工會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設立教師書吧、健身房等,為教師閱讀、鍛煉、放松身心提供適宜的場所。最后,盡力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教師如遇到子女入園入學以及住房、就醫等實際困難和問題,學校應積極幫忙,以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
(三)發展人,讓教師享受成長的幸福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的生命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教師也是如此[2]。教師的職業相對單純、安全且有保障,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也相對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其實更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此,學校應把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視為對教師最大的關心,努力使廣大教師樂教、善教,使其在工作中充分享受到教書育人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敬佩某個教師,除了因為其具有豐富的知識量、良好的口才、大方的儀表等,還因為其精神境界高雅、人品好和人格魅力大。因此,學校應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組織師德師風建設活動,表彰身邊優秀的師德榜樣。每學期,教師都要向社會作出師德公開承諾,學校評先評優時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等,引導廣大教師強師魂、鑄師德,爭做“四有”好教師。
二是抓好學習培訓工作,促進教師素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教師專業發展程度決定其教書育人的能力水平,決定著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我校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把培訓作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方式,邀請專家、名師來校講學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活動,并根據培訓考核結果予以獎勵;積極籌措經費,分期分批選派教師外出學習,確定三年為一個輪訓周期。系統、分層、有針對性的培訓,有效地促進了教師教育理念、專業知識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為我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聚焦新課改,聚力強師能。面對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的挑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圍繞“一年站穩講臺、三年勝任教學、六年成為骨干”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我校深入實施了“名師工程”“青藍工程”,通過“師徒結對”“師生同考”“講題比賽”“教學比武”等系列活動,加快了青年教師的成長步伐,使他們迅速成長為學校的中流砥柱。
四是開展校本教研,助推教師專業發展。校本教研的實施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學術能力[3]。我校各教備組在積極承擔省市級各類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還廣泛開展了“微課題”研究,即把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篩選和提煉,使之成為教備組校本教研的“微課題”,然后組織教師用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展開研究,最后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由于“微課題”研究的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現實小問題,且研究的周期短、見效快、實用性強,教師樂于參與,也能收獲滿滿。各類研究課題的廣泛開展,不僅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緊迫問題,還打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師隊伍。
三、對教師人本化管理的幾點思考
對教師實施人本化管理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內在需求。對教師實施人本化管理,從理念的樹立到具體落實并使其發揮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如何有效地實施人本化管理,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反思和完善。
其一,人本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人本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是一種更有人性、更有動力、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管理,它代表了現代管理的精髓與最高境界,代表了現代學校管理發展的方向和潮流,特別是在當下,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人本化管理更應該成為每一個學校的追求。
其二,人本化管理要以制度管理為基礎。倡導人本化管理并不是要否定制度管理,也不是為了取代制度管理。人本化管理和制度管理是相互補充、目標一致的,都致力于實現教學管理的良性運轉,實現管理對象的目標價值。學校應該明白,制度管理為人本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和支撐,離開剛性的制度管理,學校的運行將陷于癱瘓,流于無序;而人本化管理則為制度管理注入了人性和活力,點燃了人的激情,提高了制度管理的效率。所以說,沒有制度管理就“不是管理”,缺乏人本化管理則“不會管理”。
其三,人本化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有機結合可以實現管理的最優化。無論是制度管理還是人本化管理,學校都應做到科學合理運用。就學校管理現狀而言,由于存在制度管理與人本化管理的“雙重缺陷”,因此加強學校管理的根本對策仍是“雙向突破”:靠制度管理規范人,用人本化管理激勵人。學校應將制度管理與人本化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為補充,讓學校管理既有效度又有溫度,促進學校管理質量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唐愛梅.在人本化管理中催生教師的教學智慧:淺談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1(13):118-119.
田雯.中學教師人本管理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北京L中學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李景白.“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學教師管理中的運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