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針對當前作業現狀及存在問題,遵循“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的要求,以生為本運用“大單元教學”和“1+X”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助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著眼于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深度學習,提高學業質量,探討了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的原則及具體策略。
關鍵詞:學業質量;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作業設計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K22027)。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和2022年新版課標中關于“學業質量”和“作業設計”兩個新概念的明確提出,“學業質量”和“作業設計”已成為熱議的焦點,如何由“作業布置”走向“作業設計”,如何在教學中提高作業質量和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教師要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問題。運用“大單元教學”理念設計前置性作業,既是實現新課標要求、落實“雙減”政策、提高學業質量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極佳途徑,也是對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探索實踐;它以作業設計反哺語文教學和學習,致力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前置性作業是前置性學習的有效載體,在教師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將被動變成主動,把模仿變成創造,為教學提供一個把教轉化為學的空間”,[1]它把教學變成師生雙方交流互動的過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實現教學相長。為了提質增效減負,在前置性作業設計中可運用以下策略來進行:
一、遵循主體性原則,堅持素養導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2]基于提升學生整體素養的“大單元教學”也需要進行知識的整合、重組、有效遷移,它在真實情境中運用一種或多種知識完成特定任務,有作業檢測和學后反思,注重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3]語文前置性作業是把課堂學習進行延伸化的前置,是培養相關核心素養的手段,素養本位的大單元前置性作業設計是提高學業質量和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可將教材的自然單元與相關新聞組合,形成課內到課外的新聞大單元,讓學生“放眼縱觀世界,洞悉風云變幻”。其前置性作業可設計如下:
任務一:閱讀課內五篇課文(包括消息、特寫、通訊、新聞評論等),了解新聞類題材及新聞相關知識。結合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2022年“重慶山火”,搜集、閱讀、觀看有關此次事件的各類報道、圖片、采訪視頻等,后歸類整理,初步了解新聞體裁。
任務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新聞相關知識,學習采訪。這次救災中,涌現了無數的英雄,如果讓你去對志愿者救火英雄“龍杰”進行采訪,你如何設計采訪活動?
任務三:這次重慶凝聚力滅火,特別是運用“以火攻火”將極端高溫引發的大規模山火撲滅,讓人不由得與美國加州大火、澳大利亞整整燃燒了六個月的山火對比,讓世界不得不為中國人的團結智慧點贊。山火撲滅后,那最動聽的風鈴聲,那些舍身救火的消防官兵、自發奔向火場的自愿者、無數的人民群眾……請自選角度,以你喜歡的視角來寫一則消息、或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
這一注重素養導向的前置性作業,充分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調動了其主動性,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遵循了主體性原則,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遵循實踐性原則,設置真實情境
語文學科講究綜合和實踐、工具和人文的統一,自身有獨特的育人優勢。遵循實踐性原則,能夠有效促進創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實踐性方能打破以教師為主的教育模式,體現“先學后教”“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新理念。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設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想象力和求知欲,通過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發展能力,提升思維的邏輯和培養高雅情趣的審美能力。
如在進行《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之前,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前置性作業設計如下:
將大海視作自己一切的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85歲入駐B站做科普,短短三個月,粉絲已突破百萬。《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說:“是的,我愛大海!大海就是我的一切……”
任務一:(1)假如讓你入住B站做UP主,向大家推介《海底兩萬里》,你準備確立哪些專題介紹?(2)錄制哪些對應視頻推介?
任務二:(1)試著選擇你最感興趣的章節做批注;(2)繪制書中有關人物、情節、航海路線的思維導圖。
任務三:(1)開展探究活動,關于“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你有何好的建議?
(2)把你的學習結果寫成600字左右讀后感或者創作童謠,形式不限。
這一遵循實踐原則的前置性作業的完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海,獻身海洋事業的品質,有利于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構建有關海洋的知識體系。
三、遵循分層性原則,構建學習任務群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必須探明這一點,并且從這一點開始教學。”
一個班級,學生認知水平、學業基礎和接受能力客觀上存在一定差異,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創新意識存在差異,所以作業設計也要有一定區分度,對作業實行分層設計。探明學生的已知知識,先學后教,也是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的前提條件,要以學定教,講授未知,它應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實踐性和預見性。只有遵循分層性原則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關有效的作業,才能真正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去質疑探究、思考追問,從而提高能力、發展高階思維,讓學生在前置性學習過程中,借助前置性作業激發探究興趣,發揮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業質量和學科素養。
如學習“抓住人物特征,寫出人物精神”時,可運用“大單元教學”和“1+X”群文閱讀理念進行前置性作業設計,首先整合、重組篇目,把七——九年級這一學段寫人的經典篇目重組為一個“大單元”;然后由課內到課外增加名家寫人名篇的閱讀。在學習七下第一單元楊振寧《鄧稼先》、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蕭紅《回憶魯迅先生》、司馬光《孫權勸學》時,將魏巍《我的老師》、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朱自清《背影》、阿累《一面》、胡適《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和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件小事》整合重組。讓學生構建寫人記事的知識體系,提高閱讀和寫作人物類作品的能力和水平,為走入社會和參加工作培養必備能力、關鍵品格和價值觀。分層設計以下前置性作業——根據“跟著名家學寫人:學會寫人抓住特點,寫出人物精神”的目標,設立以下任務群:
任務一:學習抓住特征描寫人物(七上第三單元:寫人要抓住特點)
任務二:學習選擇典型事件刻畫人物(七上第二單元:學會記事)
任務三:寫出人物精神技法探究(七下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
這一遵循分層原則的前置性作業,能調動處于不同層次水平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整體提高。
四、遵循多樣化原則,依文體針對性設計
作業形式應多種多樣、異彩紛呈,不能一成不變、題型單一老化。前置性作業意在讓學生在課前運用自己的己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嘗試學習。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作業類型的多樣性上下功夫,要貼合本課程性質,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具體學情,緊扣教學目標,一課一練,針對具體的教學重難點,提出明確的作業要求,用多樣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結合文體進行前置性作業設計時,可將文學鑒賞與創作、課外閱讀與寫作等多樣化的內容充分融入作業設計中,借助多樣化的作業,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使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融入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強化自己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對學生的引導,使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貫徹,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如:如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將《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鄉愁》《你是人間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你看》現代詩歌單元與與《石壕吏》《賣炭翁》《觀滄海》《望岳》古詩詞重組,形成詩歌學習大單元,讓學生“吟誦古今詩篇,感受詩詞魅力”,其前置性作業可設計如下:
任務一:學習鑒賞。
【基礎型作業】(1)自主吟誦以上九篇詩作,給不認識的字注音,關鍵詞釋義。(2)讀讀寫寫重要字詞。
【提高型作業】(1)涵詠品味,找出九首詩的意象,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點?(2)詩人通過這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3)這幾首詩分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型作業】(1)小組合作表演比賽《石壕吏》課本劇,并進行點評;(2)自主改寫《賣炭翁》為記敘文;(3)仿寫《沁園春·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鄉愁》其中之一。
任務二:詩歌朗誦。(1)個人朗誦,注意重音、停頓和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錄制成微視頻;(2)集體朗誦,自選音樂服飾,自創動作,錄制集體誦讀視頻。
任務三:嘗試創造。自選物象,借物抒情,原創詩歌。
任務四:任選自己喜歡的詩,寫一段或一篇鑒賞性文字,與同學們分享。
這一形式多樣、針對性較強的前置性作業的完成,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遵循創新性原則,關注學業質量
前置性作業設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命題理念、題型設計、教材拓展上體現作業設計的創造性、個性化。通過前置性作業設計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造性學習”和“批判性學習”,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文本體悟和情感體驗;遵循創新性原則便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尊重學生學習獨特生命體驗和情感體驗;教學內容以學生為基點,通過師生的思想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如學習九年級下冊戲劇單元,讓學生了解“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上的故事,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前置性作業設計如下:
任務一:閱讀與思考。
(1)認真閱讀《屈原》(節選)《天下第一樓》(節選)《棗兒》劇本,列表梳理這三篇作品的主要情節,把握戲劇沖突;
(2)找出品味最能折射舞臺人物人格的戲劇臺詞,概括人物形象;
(3)假如讓你在舞臺上表演自己對以上三個劇本的感受,你將如何表現?
任務二:準備與排練。
當前生活中有各種“內卷現象”,在學生與家長中表現尤為突出,導致有些同學壓力過大,無法進行正常學習。針對此現象,請同學們自選題目,合創一個劇本,反映現實生活,展示內心的煩惱,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請同學們成立劇組,自選導演、演員、劇務,明確要求,精心選擇拍攝場地,然后分工排練。
任務三:演出與評議。請劇組排練完正式演出,注意從舞臺說明、戲劇沖突、肢體語言、配角的表演等多方面評選優秀演員。同學們結合演出情況,以《屈原穿越到我校》為題,想象會有哪些故事發生,請寫一篇創新作文,不少于600字。
這一富有創新的前置性作業,既能讓學生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舉多得。
總之,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應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部編版教材特點進行,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興趣愛好及思維發展來設計。注重情境設置,推動探究學習、項目化學習,在重視積累型基礎作業的同時融入能力訓練的內容,力爭作業個性化,作業類型層次化。合理有效設置書面作業與非書面作業、應試型作業與開放性作業,有效選擇基礎型作業、發散型作業、綜合型作業、層遞型作業、創新型作業等類型,改變傳統的簡單回答式、默寫提問式、單線思維式、練習冊模式化訓練和作業類型。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數據、帶著思考進入課堂進行深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構建自我語文學習經驗,發展高階思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李紀云: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陳乃云,安徽省滁州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