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琳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為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新傳播形態。本文從挑戰和機遇兩方面分析了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帶來的影響;分析了高職院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學科服務、推廣閱讀、采編服務、團隊建設等方面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對策;從而為新媒體時代下,怎樣推動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策略。
百度詞條中對“新媒體”的定義是: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具體而言,移動電視、網絡媒體、移動媒體一般界定為新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等一般界定為傳統媒體。
從不同的視角,“新媒體”具有不同的特征:從時間的視角,新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相對性”,一些“新”媒體隨著技術的發展或時間的推移會變為“舊”媒體或傳統媒體;從技術的視角,新媒體的顯著特點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借助計算機技術把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轉化為數字形式,信息通過數字網絡送達信息接受方,采用多樣化、智能化的交互方式,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 從信息流動模式的視角,新媒體最重要的特點是改變了信息流動的模式,新媒體重構了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關系,受眾既是內容的接受者和消費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1]
新媒體在各方面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帶來了影響,主要有挑戰和機遇兩大方面:挑戰方面,主要有對圖書館藏資源建設工作的挑戰、圖書館服務方式的挑戰、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挑戰、圖書館人員能力建設的挑戰;機遇方面,主要有為文獻資源建設帶來的機遇、為服務模式帶來的機遇、為圖書館館員帶來的機遇。[2]
2.1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人們更習慣于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終端查看電子資源,這對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主要帶來兩個挑戰:第一,圖書館需要更多加強電子資源建設,使電子資源能盡量滿足師生的信息查詢和使用需求;第二,對于已有的紙質資源,需要考慮組織好圖書電子化工作 ,以方便用戶閱讀和使用。紙質資源的電子化工作并不簡單,需要組織好掃描設備、存儲設備、信息訪問終端等采購工作;組織好紙質資源掃描電子化工作;組織好電子存儲設備的運維、備份等工作;這一系列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項系統工程。
2.2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用戶更多使用電子終端對電子資料進行申請和閱讀,對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對圖書館怎樣管理控制好電子資源的版權和授權閱讀范圍提出了新的課題。
新媒體時代,用戶對所尋找電子資源會提出更加精準,更多個性化的搜索條件,為更好相應用戶的信息查詢需求,將涉及對電子資源的深度檢索、多條件組合檢索問題,這對圖書館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挑戰著圖書館的運營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2.3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用戶更多使用電子終端對電子資料進行申請和閱讀,在傳統紙質資源時代,圖書館服務的大量工作來自于流動部門,在新媒體時代,怎樣做好參考咨詢工作,組織人力及時響應用戶的電子資源申請需求、推送相關資料,研究這一系列工作的可持續運營模式,是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提出的新課題。
2.4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的挑戰:
從前面介紹的幾點看,新媒體時代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圖書館業務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媒體時代,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業要求一般是圖書情報專業,新媒體時代將要求更多雙專業的復合人才,既精通圖書情報專業,也精通信息和計算機專業;既要求熟悉圖書館工作,也要求熟悉信息化工作、數字化工作、智能化工作。
機遇和挑戰往往是并存的,新媒體在上面幾個方面給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在上面幾個方面給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帶來了機遇。
2.5新媒體時代為高職院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涌現了各種網絡閱讀平臺和學術平臺,既是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競爭者,也是圖書館進行資源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很多學校圖書館整合了網絡閱讀平臺和網絡學術平臺,作為自身電子資源的一部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大力擴展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電子館藏。
2.6新媒體時代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帶來的機遇
在以紙質資料為主的傳統媒體年代,用戶主要是到圖書館查閱、借出紙質材料,用戶人數受圖書館物理空間大小、圖書館流通部工作效率影響大,圖書館服務的用戶群數量受一定限制;在新媒體時代,用戶可通過網絡至圖書館查閱、使用電子資源,受圖書館物理空間限制影響小,大大擴展了圖書館的用戶人數,使圖書館能在培養合格人才方便發揮更大作用。
2.7新媒體時代為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重要的機遇:圖書館工作人員如果能在新媒體時代努力提高自身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素質,將和時代共同成長,成為既熟悉圖書館業務,又熟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新媒體時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服務對象受圖書館物理空間大小限制更小,有利于服務更多用戶,提高圖書館工作的社會價值。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資源建設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對策:
3.1圖書館需要進一步加強電子資源建設,豐富電子館藏資源,使電子資源能盡量滿足師生的信息查詢和使用需求;
3.2對于已有的紙質資源,需要考慮組織好圖書電子化工作 ,以方便用戶閱讀和使用。需要組織好掃描設備、存儲設備、信息訪問終端等采購工作;組織好紙質資源掃描電子化工作;組織好電子存儲設備的運維、備份等工作;資料掃描電子化服務可考慮對外購買服務;電子化獲得的電子資源納入統一的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
3.3建設電子資源過程中,應注意制定嚴格的資源建設標準 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應遵守以下基本標準:數字資源的權威性標準、數字資源的專業性標準、數字資源納入標準、數字資源存儲標準、數字資源領域或門類劃分標準、網絡傳輸和網絡資源使用標準、資源存儲 管理及運營標準的基礎上[3],同時結合行業的經驗和準則, 按照系統的執行標準以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學科服務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對策:
4.1完善升級圖書館的信息系統軟硬件,使信息基礎設施能夠適應圖書電子化存儲、訪問的需要,完善和升級電子閱覽室;
4.2完善升級圖書館信息系統應注意完善對電子資源的深度檢索、多條件組合檢索、智能化交互等功能,以滿足新媒體時代用戶對電子資源的訪問需求,使電子資源能夠“用起來”;
4.3新媒體時代,用戶更多使用電子終端對電子資料進行申請和閱讀,在傳統紙質資源時代,圖書館服務的大量工作來自于流動部門,在新媒體時代,為做好參考咨詢工作,應組織人力及時響應用戶的電子資源申請需求、推送相關資料,研究和實行這一系列工作的可持續運營模式。
4.4應設法將圖書館和新媒體環境融合,例如設立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做好公眾號的運行維護工作,以研究樣本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建立了微信公眾號,筆者選取了其公眾號一周內文章的閱讀情況,閱讀渠道和次數見表1:

表1 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渠道和次數

4.5應用新媒體環境信息形式多樣,受眾廣,用戶粘度高的特點,多組織圖書館業務相關的線上、或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如讀書活動、講座活動、影評活動等。擴大圖書館業務受眾,提高圖書館資料的利用率,使館藏資源轉化為社會效益,提升廣大師生的獲得感和對圖書館業務的參與度。
4.6建立健全和新媒體環境特點相適應的學科聯絡員制度,使學科服務工作在新媒體時代得到提升。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閱讀推廣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對策:
5.1應用新媒體環境信息形式多樣,受眾廣,用戶粘度高的特點,多組織圖書館業務相關的線上、或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閱讀推廣活動,如讀書活動、講座活動、影評活動等。擴大圖書館業務受眾,提高圖書館資料的利用率,使館藏資源轉化為社會效益,提升廣大師生的獲得感和對圖書館業務的參與度。
5.2結合電子閱讀器,云服務閱讀器等新的技術進行閱讀推廣工作[5]。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采編工作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對策:
(1)在采編紙質館藏的同時,盡量同步采編對應的電子版資源;
(2)通過整體規劃,逐步推動傳統館藏電子化,在解決人力不足問題時,可考慮對外采購服務等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團隊建設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對策:
新媒體時代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圖書館業務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團隊建設時,應注意既有圖書情報專業成員,也要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專業的人員。理想的狀態是,招聘或者在實際工作中培養、更多雙專業的復合人才,既要求圖書館工作,也要求熟悉信息化工作、數字化工作、智能化工作;在待遇和激勵機制、職稱評審等方面,給予雙專業人員好的待遇和認同,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