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漢祥 汪子昊

【摘要】“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對會計實踐與理論帶來了深遠影響, 這種影響是實質性的還是形式上的呢?本文從新技術的底層邏輯即數字化技術入手, 討論新技術對會計工作形式和實質內容的不同影響, 研究發現: 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新技術主要改變了會計工作的形式, 但并沒有改變會計工作數據化的實質內容, 反而更加凸顯了數據化的重要性。順應新技術大潮的發展, 會計應立足數據化實質、 拓展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方法, 實現形式和實質的共同提升。
【關鍵詞】新技術;數字化;數據化;會計變革;形式與實質
【中圖分類號】 F233?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11-0047-6
一、 引言
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 以“大智移云物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會計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行業, 也同樣經受著新技術大潮的沖擊。近五年來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與中興、 用友、 浪潮、 金蝶等大型企業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參與的基礎上, 每年都評選出影響會計從業人員的十大信息技術, 其中財務云、 會計大數據、 電子發票、 移動支付、 電子檔案等新技術成為歷年上榜熱點, 新技術正在悄然改變著會計工作的場景, 例如會計核算中見不到厚厚的紙質發票和憑證, 繁瑣的往來對賬等工作正由財務機器人(RPA)完成, 費用報銷也無需面對面的簽字審批而改為在電腦流程中實現等。在會計教育領域, 新技術大潮的沖擊也正在顯現,2020年清華大學停止了本科會計學專業的單獨招生, 改為在經濟與金融專業設會計方向招生, 同年新設了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 這一調整在會計教育界具有風向標意義。近年來, 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山東財經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了智能會計、 大數據會計等方向的教學實驗項目。在會計理論研究領域, 為應對新技術的影響, 理論界對智能會計(續慧泓等,2021)、 智能財務(劉勤和楊寅,2018;劉梅玲等,2020), 以及會計的未來發展方向(謝志華,2021;李琳等,2021)、 會計教育的改革(徐經長,2019;周守亮和唐大鵬,2019)等展開了深入研究, 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構建智能會計與財務體系的理論框架。
從會計實務、 會計教育以及理論界近年的發展可以看到, 新技術發展沖擊傳統行業, 傳統行業的實踐和理論接納新技術并由此而不斷改進, 形成了一個從“行業外部技術沖擊”到“行業內部積極應對”的自然邏輯。在這樣的邏輯下, 我們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新技術能發揮什么作用、 傳統實踐應做哪些改變、 傳統理論應做哪些升級等問題上。然而, 在上述“沖擊——應對”邏輯的背后, 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值得深思, 那就是新技術對傳統行業到底會產生什么程度的影響。例如: 電燈取代煤油燈和LED照明替代鎢絲燈, 這是兩個不同程度的技術沖擊, 前者是從整體上顛覆了傳統行業, 而后者是行業發展的漸進升級。那么具體到會計行業, 新技術對會計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呢, 即傳統會計行業將會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大智移云等信息技術的集成; 還是漸進式的呢, 即只需在傳統會計實踐中應用新技術, 在理論體系中加入新技術的內容。
面對新技術大潮的沖擊, 如果不深入思考新技術將會對會計產生什么程度的影響, 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下, 我們可能會陷入“沖擊——應對”式的應激反應中而隨波逐流。只有深刻認識新技術的內在邏輯、 會計的內涵本質并深入分析新技術對會計的影響程度, 才能真正理解會計發展變革的方向, 切實推動會計順勢發展。本文將從新技術的底層邏輯分析入手, 深入討論新技術到底影響了會計工作的哪些層面, 并對新技術大潮下會計的發展變革提出相關建議。
二、 新技術的底層邏輯: 數字化
新技術大潮是對近年來出現的大數據、 人工智能、 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及其具體應用的統稱。關于新技術的概念, 已是近年來學術界的普遍常識, 無需贅述, 本文重點分析的是以“大智移云物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底層邏輯——數字化技術。
“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的原理、 功能、 特征等各不相同, 但是如果追溯其技術的底層邏輯, 則會發現它們都是建立在現代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 即20世紀中期現代計算機的發明, 其最大的創新就是用二進制代碼來記錄存儲信息以及進行信息的處理運算(蔡曙山,2001)。近半個多世紀以來, 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 文字、 圖像、 聲音等各種信息都可以統一用0和1構成的二進制代碼來表示, 而隨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則極大地提高了數字信息傳輸能力, 形成了海量信息的比特世界。
雖然當前最引人關注的是“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帶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功能, 但是從數字化技術這一底層邏輯出發, 新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字化統一了信息最基礎的格式, 無論是文字、 數字、 圖形、 色彩, 還是音頻、 視頻, 以及計算機程序命令本身, 都被統一成二進制格式的代碼, 這種統一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存儲、 讀取等, 也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
二是數字化使得信息脫離其物質形態的信息載體的束縛。在數字化之前的時代, 信息必須依賴于某種物質形態的載體才能被記錄、 傳輸和加工, 例如文字信息被記錄在紙張上, 聲音信息被記錄在唱片中, 圖像信息被記錄在膠片上等, 如果要獲得這些信息, 就必須依賴物質形態的紙張、 膠片等實體的傳輸, 而數字化技術可以通過統一的二進制代碼和網絡順利實現各種信息的傳輸, 無需依賴其物質載體。
三是數字化使得信息擺脫時空束縛, 實現在比特世界中的高效溝通。在數字化時代之前, 若要交換或分享信息, 信息接收者與信息發送者或信息載體必須在同一時空才能完成。比如, 乘客若要打一輛出租車, 就必須走到路邊看到空車才能完成打車, 空駛的出租車也必須在馬路上巡游才能發現乘客, 雙方必須在同一時空才能完成信息溝通。而數字化技術使得我們呼叫出租車的信息與空駛出租車的信息可以在虛擬的比特世界中完成配比, 擺脫時空束縛, 大大提高了信息溝通的效率。
總的來看, 功能各異的新技術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那就是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 在這一核心技術的基礎上, “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通過其各自的不同側重點, 實現信息采集、 存儲、 傳輸、 處理等方面能力的極大提升。
三、 數字化與數據化帶來的會計變革
數字化技術基于二進制統一了信息格式, 同時使得信息處理擺脫物質載體束縛和時空限制, 這是“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的底層邏輯, 當討論新技術大潮將會對會計工作產生哪些影響以及其影響程度等問題時, 也應從這個底層邏輯出發。此外, 討論新技術對會計工作的影響, 應著眼于會計工作的本質與職能, 而不應只停留在票賬表錢稅等具體業務活動層面。會計基礎理論研究中, 有兩個重要的理論成果得到普遍公認——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其中, 信息系統論側重于會計記錄與反映企業經營信息的職能, 而管理活動論則強調會計基于相關信息進行管理控制的職能, 雖然二者基于不同側重點而有所爭議, 但是都與信息密切相關。總的來看, 新技術大潮的底層邏輯是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革命, 會計工作的本質職能又與信息密切相關, 那么討論新技術對會計的影響, 也就具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
(一)數字化: 會計工作形式的變化
首先, 基于信息系統論, 會計工作是圍繞信息運動來開展的, 因此可以基于信息運動流程進行分析。信息運動流程可以具體分為采集、 加工、 傳遞、 存儲、 應用等主要環節, 為了與新技術的影響進行對比, 先以新技術出現之前的傳統會計中報表核算流程為例, 上述信息運動流程可以具體表現為會計人員從發票等原始憑證中采集信息, 然后按會計準則的要求應用復式記賬法加工會計信息, 通過明細賬、 分類賬、 總賬、 報表等傳遞會計信息, 通過憑證、 賬簿、 報表等紙質形式存儲信息, 在信息應用上由會計信息使用者通過閱讀報表進行分析判斷。
當“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出現并被應用后, 會計信息運動流程產生了哪些變化呢?仍以上述核算報表流程為例, 在信息采集環節, 無需由人工通過閱讀紙質發票上的信息來采集, 而是可以通過OCR掃描技術迅速識別并提取票據信息, 在采用電子發票的情形下, 更是實現了數據的直接讀取; 在信息加工方面, 則是由財務軟件來完成會計信息的加工工作, 生成相關明細賬、 總賬和報表; 這些會計信息存儲在電腦硬盤或者云端, 通過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等網絡進行傳輸, 而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隨時接入財務信息系統使用相關會計信息。
其次, 基于管理活動論, 會計職能包括相關管理控制職能, 如資金管理、 預算管理、 績效評價、 內部控制等, 而管理控制必須基于相關信息, 因此會計的管理活動也可以基于前述的信息運動流程來進行分析。以最常見的費用報銷流程為例, 在數字化技術出現之前, 管理流程如下: 首先, 報銷人員填制特定格式的報銷申請單, 附上各類發票等原始憑證, 這其實就是信息采集并按報銷規定進行加工的環節, 而紙質的報銷單、 各類發票就是信息的存儲載體; 其次, 報銷人員拿著報銷申請單找到各級管理人員完成逐級審批簽字, 這是信息的傳遞環節; 同時, 各級審批人員審閱報銷單據上的金額、 事項等信息并做出判斷; 最后, 由財務人員完成最終的核對與付款, 這是信息的應用環節。
應用新技術后, 上述費用報銷流程出現了顯著變化。第一, 報銷人員無需手工填制報銷單據, 也無需附上各類發票, 而是改為在電腦或其他移動應用終端登錄相關程序填報數據, 各類發票等也無需粘貼紙質票據, 而是改為掃描上傳, 這是在信息采集和加工環節的變化。第二, 報銷人發起的費用報銷流程, 通過電腦程序流轉到各級審批人進行審核, 審批人并非一定要看到申請單和票據的物質形態才能審核, 而是可以在任何時候接入互聯網通過電子流程完成審批, 這是信息傳遞環節的變化。第三, 財務人員根據審批情況以及相關規定, 通過U盾、 Ukey等核驗完成資金支付, 這就完成了信息的應用環節, 即根據信息進行資金管理。
上文通過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兩個視角, 以典型業務流程為例對比了新技術應用前后的變化, 主要有如下幾點發現: 第一, 信息流程的主要環節未變, 但具體完成形式改變了。例如: 信息采集環節本身依然存在, 改變的是從人工填制表單到掃描儀讀取信息; 信息傳輸環節依然存在, 改變的是由人工傳遞表單逐級審批到電子程序完成審批流程; 信息存儲環節也依然存在, 改變的是從紙質載體到電腦硬盤。第二, 信息流程的時空環境發生了改變。例如, 審批環節依然存在, 但是申請人、 審批人并非一定要在同一時空才能完成報銷和審批, 而是在網絡的虛擬時空中, 各方都可以隨時接入電腦系統完成該項工作。第三, 信息加工應用形式發生了改變。例如, 信息加工環節中的審核, 即對名稱、 代碼、 金額、 數量等核對的工作本身依然存在, 但是不需要由人工審核了, 而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完成相關信息的比對審核, 此時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數字員工等作為新的主體參與到信息的加工應用流程中。綜上可知, 雖然相關變化的表現多種多樣, 但從變化的層面來看, 這些變化大多集中在工作形式層面, 主要是用技術取代了人工, 用電子媒介取代了紙質載體, 用比特世界擺脫了傳統的時空束縛。
(二)數據化: 會計工作實質的凸顯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會計工作的信息采集形式、 傳輸形式、 存儲形式等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那么除了形式上的變化, 新技術大潮對會計工作的實質內容方面又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1. 數據化作為會計工作的實質內容沒有發生改變。會計工作與信息密切相關, 信息概念內涵寬泛, 既包括定性信息也包括定量信息, 且信息既可以表現為文字、 語言、 色彩等形式, 也可以表現為數據形式, 而會計工作所圍繞的正是表現為數據形式的定量信息。自會計活動萌芽以來, 其工作就是圍繞數據而展開的, 無論是上古時代的結繩記事, 還是基于復式記賬法的現代會計, 它們之間共同的一點都是用數據來反映經濟活動。直到今天, 會計工作的具體內容已涵蓋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 既包括票賬表錢稅等, 也包括資金管理、 成本管理、 預算管理、 業績評價、 內部控制等, 雖然具體內容非常豐富, 但是從信息的視角來看, 其實都還是圍繞數據展開的, 數據化是會計工作的實質內容。
從信息系統論的角度來看, 會計的數據化工作就是把各行各業千差萬別的企業經營活動抽象為相關會計科目與會計報表的數據, 而且是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會計處理方法, 那么各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用一系列具有統一可比性的數據來表示, 會計也因此成為“商業的語言”。從管理活動論的角度來看, 企業進行資金籌集調撥、 成本分析管控、 業績分析評價等活動, 都需要基于相關數據, 離開數據基礎便無法進行科學的管理決策。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發現, “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改變了信息的采集、 存儲、 傳輸等形式, 然而從實質內容上看, 無論是通過人工從票據上采集信息還是通過掃描儀采集信息, 無論是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還是通過紙質表單傳輸數據, 編制會計報表的復式記賬法以及會計準則沒有改變, 企業依然需要了解報表數據, 在會計的管控活動中依然需要根據相關數據做出管理決策, 所以會計工作數據化的實質內容沒有發生改變。關于新技術對會計工作形式和實質的影響, 總結如圖1所示。
2. 數據化作為會計工作的實質內容得到了凸顯。在新技術大潮的沖擊下, 會計工作數據化這一實質內容不僅沒有改變, 反而更為凸顯。首先, 新技術促進了數據工作的形式和內容分離, 使得數據作為工作內容更受關注。在新技術普及之前, 會計工作中與數據信息相關的工作形式和內容往往融合在一起。比如信息采集環節, 人工從發票中采集數據, 然后按會計準則的要求編制記賬憑證, 最后形成一筆費用支出數據, 其中采集信息、 記錄信息以及最后得到費用數據都是融合在會計人員的工作中, 所以一般都被認為是會計工作的內容。而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采集數據、 記錄數據等工作可以通過電子程序完成, 會計人員可以很方便、 直接地得到相關費用數據, 因而此時針對這筆費用數據應做出哪些評價、 分析、 判斷等這樣的實質工作內容就更加獨立也更受關注了。其次, 新技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數據采集、 存儲、 加工等的能力, 拓展了數據的來源, 使得會計工作有能力、 有條件對數據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也就使得會計的數據化工作內容更為凸顯。在新技術普遍興起之前, 會計工作能夠獲得、 處理的數據非常有限, 所以針對數據本身的工作并不突出, 會計人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獲取數據、 記錄數據以及對數據的簡單加工上; 而隨著大數據、 物聯網、 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 會計工作能夠獲得更多的數據以及擁有更強的處理能力, 因而針對數據本身的工作就更加凸顯了。
(三)形變而實不變: 新技術沖擊的深入分析
新技術大潮深刻改變了會計工作的形式, 同時也使得會計工作數據化的實質內容更加凸顯, 那么新技術會不會逐漸淘汰傳統會計工作呢?新技術大潮對會計工作的影響會達到什么程度呢?本文認為新技術不會淘汰會計工作, 新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工作形式層面。
1. 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各利益相關方對數據的需求沒有改變, 而且越來越重視數據。當前, 會計所提供的數據仍然是企業內外部各利益相關方了解企業經營、 評價企業業績、 評估企業價值等最重要的基礎, 同時也是做出企業經營管理各項決策的重要依據; 而且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經濟的全面推進, 數據正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2020年4月, 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 其中將數據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 并提出了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 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 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三項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具體建議。可見, 數據需求的存在及強化決定了會計工作的實質內容不會消失。
2. 會計進行數據處理的核心方法沒有改變。會計工作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 核心方法是借貸平衡的復式記賬法, 將企業經營活動按經濟性質記入不同的科目, 并按復式記賬法實現各科目之間的相互勾稽與平衡。這樣的信息處理方法是會計工作所獨有的, 其所加工出的凈利潤、 負債、 資產等科目信息并非統計意義上的數據, 而是帶有經濟性質和會計職業判斷的數據, 對于經營決策、 企業價值評估等具有重要影響。例如, 在西方工業革命催生的鐵路大發展時代, 會計核算中的折舊功能顯得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折舊賬戶, 關于維持鐵路長期運營所需的真實成本, 投資者就會一無所知(雅各布·索爾,2020)。而當前以“大智移云物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 是將數據在形式上統一為二進制格式, 主要是便于數據的記錄、 檢索、 存儲、 傳遞等, 但是在數據的加工處理上, 依然不能替代會計復式記賬法和會計準則的功能。例如, 在ERP系統中表面上看是電腦程序自動生成了報表, 但是報表程序中最基礎的會計科目設置、 賬套設置以及會計政策的選擇等, 依然要由會計人員做出職業判斷。因此, 會計進行數據處理的核心方法并沒有因新技術的出現而被取代。
3. 會計理論的“硬核”沒有發生變化。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研究的理論是由一個“硬核”、 一個“保護帶”以及一系列的“正面啟發法”和“反面啟發法”構成的整體。其中, “硬核”由若干個最能反映這種理論體系特征的核心概念組成, 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 如果這些“硬核”受到反駁或否定, 則整個理論體系就會受到反駁或否定, 放棄“硬核”就等于放棄建筑在這個“硬核”基礎上的整個理論體系(方福前,2004)。對于會計理論的“硬核”, 有學者認為是四個基本的會計假設, 即會計主體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 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王愛國和葛銳,2005); 也有學者認為權責發生制、 歷史成本原則等是會計理論的“硬核”, 而會計基本假設是“保護帶”(杜興強, 1998)。雖然上述觀點存在爭議, 但從新技術大潮的影響來看, 無論是會計的基本假設還是權責發生制、 歷史成本原則等, 都沒有受到新技術的影響, 仍然是會計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所以, 新技術大潮尚未使得會計理論的“硬核”發生改變。
總體而言, 從形式和實質角度來看, 會計工作數據化這一實質內容不會被新技術大潮所取代, 會計理論體系也沒有被新技術大潮顛覆, 新技術對會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式上, 形變而實不變, 新技術并不會淘汰會計工作。
四、 以實為本: 基于數據化導向的會計變革
通過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分析新技術大潮對會計帶來的影響, 不僅可以正確認識新技術對會計工作影響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準確把握會計工作本質的基礎上, 為新技術大潮下的會計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具體來看, 會計工作的新發展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從會計思維到數據思維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發現, 無論是作為信息系統還是作為管理活動的會計, 實質上都是一種數據處理工作, 由于會計是一種獨特的數據處理方法,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定的會計思維模式。會計思維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重視信息的可靠性(關注原始憑證與歷史成本)、 信息加工方法的獨特性(復式記賬法與統一的會計準則)、 信息報告方式的專業性(會計科目與報表體系), 例如針對一項業務活動, 會計人員更關注是否有原始憑證、 能否用貨幣計量、 應該歸入哪個會計科目、 會計準則是如何規定的等問題。
但是將會計思維模式放到整個數據處理的大框架中來看, 可以發現會計思維所關注的數據只是整體數據框架中的一部分。在企業業務活動生成的大量數據中, 能提供原始憑證、 用貨幣計量、 適用會計準則并歸入明確的會計科目的數據, 只是所有數據體系中的一小部分, 對于其他大量數據, 傳統會計思維認為這些不屬于會計工作的內容而予以排除。在信息處理能力不足、 處理技術不發達的傳統時代下, 這樣的思維模式有助于使會計工作抓住其中的重要信息進行處理, 能夠提供很大價值, 但是當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能力時, 就不應再被傳統會計思維束縛而將大量有用數據排除在會計工作之外了。
當前我們應突破傳統會計思維的局限, 建立起數據思維模式。數據思維模式不再強調數據與原始憑證、 復式記賬法、 會計準則、 會計科目等形式方面的特征相關, 而是基于業務活動流程, 按數據形成、 采集、 記錄、 加工、 分析的邏輯來構建新的數據處理模式。在數據思維中, 關注重點在于業務活動中可以生成哪些數據, 如何采集這些數據, 有哪些信息技術可以用于數據采集與傳遞, 采集到的數據反映了業務活動的哪些特點, 可以采用哪些分析方法來加工提煉其中的信息與業務活動規律等。
數據思維模式的建立, 可以大大拓展傳統會計工作的發展空間。首先, 數據思維下不再區分會計數據與業務數據, 二者都是業務活動生成的數據, 因而都是會計工作應當處理的對象, 業財也因此而自然融合。其次, 數據思維模式下不再強調會計處理方式與其他數據加工方式之間的區別, 二者都是數據加工方式, 因而會計工作的工具庫和方法體系將會大大豐富。最后, 數據思維模式下信息報告的方式也將大大豐富, 不再局限于定期的、 會計賬表體系的格式, 而是可以提供實時的以及適應企業經營需要的各種信息報告方式。
(二)從結果數據到全流程數據
當拓展到數據化的整體視野時, 傳統會計工作可以被定位為數據化工作中的一個部分, 即以會計思維針對會計數據來進行加工處理的工作, 當我們突破了會計思維的束縛時, 也需要突破會計數據的局限。從性質上而言, 會計數據是一種結果性的數據, 是業務活動諸多數據中能作為確定結果被記錄下來的數據, 如購置的固定資產、 發生的差旅費用、 實現的銷售收入等, 然而這些數據并不足以反映業務活動的全面情況以及內在規律, 只有基于業務活動的全流程數據, 才可以分析挖掘其深層次規律。例如, 會計一般根據火車票、 住宿發票等記錄差旅費用, 但是只有綜合分析出差時間、 出差地點、 出差人員、 出差頻次、 出差內容、 出差成果等全流程數據, 才能準確地了解企業的差旅費支出情況及其內在規律。所以, 在新技術大潮下, 會計工作所處理的對象不應再局限于傳統會計數據, 而是與業務活動相關的全流程數據, 以及在此基礎上拓展到的行業數據、 宏觀經濟數據、 自然環境數據、 社會發展數據等, 這些都是會計應當關注的工作對象。
(三)從會計工具到數據工具
回歸到會計工作的數據化本質時, 可以進一步發現, 不僅工作對象應該從會計數據拓展到全流程數據, 處理數據的工具也需要從會計工具拓展到更廣范圍的數據工具。會計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 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工具體系, 例如借貸平衡復式記賬法、 權責發生制、 收付實現制、 成本歸集分配方法、 貨幣時間價值、 財務比率分析等方法。雖然會計工具眾多, 但是總的來看都是在會計思維導向下以處理會計數據為主的工具。在數據化的大框架下, 上述工具只是可以加工分析數據的若干工具中的一部分, 會計工作的發展方向應當是突破會計工具的局限, 應用更多的數據加工分析工具來服務于經營管理。基于數據化的實質, 各種對于數據進行加工分析的工具都可以為會計工作所用, 例如針對數據本身的分類、 聚類、 回歸、 預測等方面的工具, 對于數據內在信息含量進行分析的文本挖掘、 語義分析等工具, 對于數據進行模擬測算的各種建模分析、 最優化求解等運籌管理方法等。在未來的會計發展中, 會計工作應當充分利用已有的以及層出不窮的數據工具來加工處理信息, 而不應故步自封。
(四)從會計報告到數據報告
作為會計工作成果的會計報告, 無論是財務會計報告還是管理會計報告, 當置于數據化的大框架之中時, 都只是基于會計工具、 針對會計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的一種報告形式, 只能是企業數據化工作中的一部分, 已不能滿足對企業數據分析處理結果進行全面報告的要求。從實質來看, 傳統會計報告是對數據加工分析的結果進行報告, 但是由于會計分期、 會計記賬方法、 會計準則等原因, 會計報告一般只能定期發布, 且包含大量用會計專用術語表述的信息, 同時還必須遵循統一會計準則的要求, 使得傳統會計報告只能由專業人員進行解讀。這一點與新技術發展的智能化、 實時化、 可視化、 易讀性等大趨勢是背道而馳的。因此, 會計工作未來應更關注如何將數據處理的結果通過各種新形式報告給企業的內外利益相關者, 會計人員應重點應用數據可視化、 經營駕駛艙以及各種實時數據監控系統, 通過各種新技術形式來報告數據處理的成果。
綜上所述, 以“大智移云物區”為代表的新技術大潮, 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 將文字、 聲音、 圖片等各類信息格式統一為二進制代碼, 使得信息擺脫了紙質等載體束縛, 可以在由計算機和互聯網構成的比特世界中進行更高效便捷的處理。數字化技術深刻改變了會計工作的形式, 但是會計工作數據化的實質內容并未因此而改變, 反而顯得更加重要, 同時新技術大潮也為會計的變革發展注入了新的方法、 拓展了新的內容、 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對于新技術大潮沖擊下的會計工作, 不應在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下茫然無措, 而應堅守會計工作的本質, 牢牢把握數據化這一實質內容, 始終圍繞數據的需求和應用而駕馭新技術, 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共同推動會計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蔡曙山.論數字化[ J].中國社會科學,2001(4):33 ~ 42+203 ~ 204.
杜興強.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目標和會計對象的再認識[ J].決策借鑒,1998(3):27 ~ 31.
方福前.根據“硬核”和“保護帶”來劃分經濟學流派[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42 ~ 48.
李琳,劉鳳委,李扣慶.會計演化邏輯與發展趨勢探究——基于數據、算法與算力的解析[ J].會計研究,2021(7):3 ~ 16.
劉梅玲,黃虎,佟成生等.智能財務的基本框架與建設思路研究[ J].會計研究,2020(3):179 ~ 192.
劉勤,楊寅.智能財務的體系架構、實現路徑和應用趨勢探討[ J].管理會計研究,2018(1):84 ~ 90+96.
王愛國,葛銳.會計假設的科學思考[ 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41 ~ 45.
謝志華.會計的未來發展[ J].會計研究,2021(11):3 ~ 19.
徐經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會計學科發展的影響[ J].中國大學教學,2019(9):39 ~ 44.
續慧泓,楊周南,周衛華等.基于管理活動論的智能會計系統研究——從會計信息化到會計智能化[ J].會計研究,2021(3):11 ~ 27.
雅各布·索爾著.侯偉鵬譯.賬簿的權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周守亮,唐大鵬.智能化時代會計教育的轉型與發展[ J].會計研究,2019(12):92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