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根 陸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的前身是新四軍,新四軍特別重視軍隊文化建設。第20軍繼承發揚了新四軍的好傳統,上海解放不久,就很快成立了教導團,著力培養有文化的軍隊干部。教導團直屬軍部,駐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團部機關有干部100多人。
教導團第一任團長彭飛(江西人,后任第31軍副軍長),第一任政委袁天樞(山東人,后任山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任團長邱詩文(江西人,后任江蘇省鎮江軍分區司令員),第二任政委李一凡(山東膠州人,后任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武官)。
教導團有四個大隊,其中三個軍政大隊,一個女生大隊;三個軍政大隊各有三個中隊,合計九個中隊。我原在第20軍60師179團6連任政治指導員,1950年3月調到教導團第三軍政大隊第8中隊,提拔為副營級的副指導員。中隊長姓俞(江蘇金壇人),指導員姓喬(山東人),副指導員姓吉(1938年的老兵,山東人,后任江蘇省興化縣人武部政委)。到朝鮮參戰后,我到軍政第一大隊第一中隊任指導員,中隊長黃忠(浙江余姚人,副營級,后任第20軍60師副師長)。
開始時,教導團的任務是舉辦知識青年訓練班,接受訓練的是上海、江蘇、安徽、福建等南方各省參軍的知識青年,最多時有1000多人。知識青年訓練班結束后,軍政大隊的任務是負責對整個20軍的連長、排長分期分批進行輪訓時的教育管理。政治課由教導團宣傳部負責,軍事課由教導團戰勤部負責。袁天樞政委親自給知識青年上 《社會發展史》 課。他知識淵博,既有理論高度,又結合實際,受到學員們一致好評。我把學員們組織好,為珍惜學習機會,有時自己也坐到課堂后面認真聽講。“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這是人類發展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我們共產黨人,要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袁天樞政委鏗鏘有力的話語,至今猶然在耳。
那時,我們都知道,第20軍是解放臺灣的戰略預備隊,都在積極地做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8月份,第20軍移防山東省兗州市,開始入朝作戰前緊張的準備工作。上級向我們傳達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干部戰士紛紛寫決心書、請戰書。
第20軍的干部和戰士,絕大多數是南方人,長期戰斗、生活在南方。11月,我們只穿著南方的薄棉衣棉褲,坐上“悶罐子”火車,從兗州出發,到達鴨綠江邊的通化。當時,我們是準備等換上厚棉衣棉褲,再出國參戰的,但因為第一次戰役后,前方戰況十分緊急,來不及換裝。11月23日上午,我們第20軍5萬多人打先鋒,坐上“悶罐子”火車,過集安大橋到了對岸的朝鮮。
在集安,我們換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帽徽、肩章和胸章,來不及休整,立即向元山方向的東線戰場迅速集結。11月中旬的朝鮮天氣對南方人來說很冷很冷,但是我們全然不顧,開始也不覺得多冷。大家熱血沸騰,摩拳擦掌,決心與美國鬼子趕快干上,打一個漂亮仗!
我和黃忠中隊長率領在第八軍政中隊參加集訓的120多名連、排長,一天上午9點多鐘,行軍到達朝鮮一個山凹中的小平地。隊伍集中后,由我作幾天的行軍總結。我剛講了幾句,就聽到飛機聲。不一會兒,美軍轟炸機就出現在我們的頭頂上。我發出命令:“隊伍解散,趕快隱蔽!”美機朝我們一陣兒狂轟濫炸,我的棉衣被敵機上的機槍打穿了幾個洞,幸好人未受傷。
經過清點,不少同志受傷,還有5個同志重傷。黃忠沒有受傷,我們分工,他負責管理隊伍。我帶領十多個同志抬著擔架,把5個重傷員趕快送到團衛生隊。在團衛生隊簡單包扎后,我們又繼續抬起擔架。吃一塹,長一智。一路上我們只要聽到遠處的飛機聲,就趕快隱蔽。把這5位同志抬送到幾十里外的四分部后方醫院后,我們都累得精疲力盡,癱倒在地。醫生講,幸虧送治及時,能保住這些同志的生命。這時,我才感到渾身冷得直打顫。
在朝鮮戰場,教導團雖然與軍部駐地距離不遠,但是因為制空權被美國飛機牢牢控制,所以不分前方、后方,隨時都有被敵機轟炸掃射的危險,我們也都做了隨時犧牲的思想準備。
因為運輸線被敵機轟炸,我軍給養補充不足,也不及時。有時就是有了給養,也要優先送到一線作戰部隊。教導團駐扎在竹根里時,需要我們自己到設在20多里外的陽德的糧站去挑回糧食。指戰員能正常吃到炒面、窩窩頭就算很好了,蔬菜根本沒有,只能在春天、夏天挖點野菜。最高興的是,祖國送來了肉罐頭,我們吃在嘴里香在心里,全身一股暖流!親愛的祖國,感謝您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永遠是您最忠誠的兒子!
在朝鮮戰場,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嚴寒。朝鮮的冬天零下幾十度,北風怒號,漫天皆白。我們開始穿的是南方棉衣棉褲,棉被只有3斤;二次戰役后,雖然換上了北方棉衣棉褲,棉被加重到7斤,戰士們也都有了棉大衣,但還是抵擋不住極端的嚴寒。教導團很多干部戰士被凍傷,十多人被嚴重凍傷致殘。我那時臉上、腳上、手上全是凍瘡,又腫又痛又癢,真是難受極了!
當時聽說,第20軍有1萬多人被凍傷。60師最前線的180團2連112名戰士,埋伏在黃草嶺零下40多度冰天雪地里,全部被凍死。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專門把這件事向毛主席作了匯報。電影 《長津湖》 里的“冰雕連”,真實地反映了這段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歷史。
入朝后,教導團縮編為2個大隊。我任第一大隊第一中隊政治指導員,副營級。二次戰役以后,因為志愿軍傷亡很大,從國內抽調幾萬名老兵作為骨干充實到各軍,以保持和迅速恢復前線部隊的戰斗力。其中,有2000多名老兵被充實到第20軍的各個部隊。
這樣,教導團就可以充分利用戰斗的間隙,繼續對連、排長分期分批輪訓。根據實際情況,集訓時間短的個把月,長的兩三個月,內容是學政治、學軍事。學政治,是了解國內、國際大事,歌頌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揭露美帝陰謀,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和決心。學軍事,是討論戰例,認真總結作戰經驗,分析失利原因,以利再戰。
第20軍的領導對教導團的工作十分重視,不少領導都親自來上課。記得二次戰役后的一天,我到軍部去接軍政治部主任邱湘田(福建上杭人,老紅軍,后任裝甲兵坦克學院政委、裝甲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來作報告,半路上敵機突然來轟炸。我擔心他身穿呢大衣,被敵機認出是大軍官,趕緊把他拉到隱蔽處,用我的身體保護他。一陣狂轟爛炸,敵機飛走了。
我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可他鎮定自若,面色不改,笑哈哈地說:“瞧你這個膽小鬼。”我大聲地說:“保護首長,是我的責任!”他大手一揮:“趕快走,不要耽誤了上課!”
在集訓中,我們著力宣講英雄的事跡,組織開展以英雄為榜樣、向英雄學習的活動。
美軍陸戰一師,號稱美國最強悍的王牌第一師。在長津湖之戰,我第20軍與第27軍一起將其擊潰,摧垮了聯合國軍的戰斗意志,勝利完成了東線作戰的戰略任務。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在阻擊逃敵的戰斗中,率領一個排堅守陣地,最后與敵人同歸于盡,被追授為“特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楊根思是江蘇泰興縣人,我是大豐縣人,兩地相距不遠,我為這位“蘇北老鄉”自豪,把他的英雄事跡編寫成專門的材料,組織大家學習,使大家做到熟知英雄,自覺地與英雄比差距,掀起人人爭當英雄的熱潮。
在集訓中,我們既講作戰理論,也注意發現、搜集、總結身邊鮮活的戰例。我從戰報上看到,五次戰役時,178團成功突破朝陽江防線,特別是5連打得漂亮!我就專門趕到幾十里外的5連前線,組織5連的干部戰士座談,請他們暢所欲言談體會,幫助他們一起總結在朝鮮山地作戰“班進攻”、“排進攻”的經驗。教導團后來把5連的經驗作為典型案例在集訓時宣講,受到普遍歡迎。
在集訓中,我們特別重視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三次戰役發動前,志愿軍黨委發出了《給志愿軍全體黨員的一封信》 。作為軍事中隊黨支部書記的我,首先帶頭認真學習,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黨支部要有堅強的戰斗力,必須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支部活動時,我帶頭作自我批評,虛心聽取支委對我的意見和建議。
參加集訓的連長、排長都是黨員。我對他們說:“村看村,戶看戶,戰士看黨員,黨員看支書。戰場上的共產黨員,就要沖鋒在前,犧牲在前。我是支部書記,我就要沖鋒在你們全體黨員的前面,犧牲在你們全體黨員的前面。請大家看我的行動!”我組織全體黨員認真學習《 給志愿軍全體黨員的一封信》 ,激發大家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在集訓中,我們還注意組織文體活動,教唱 《志愿軍軍歌》 和其他革命歌曲,舉辦聯歡會、出板報,開展體育競賽。
我們在朝鮮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導團駐地相對比較集中、穩定,因此與當地老百姓接觸的機會較多。竹根里是一個有二十多戶人家的村子,我們在那里駐扎的時間較長。因為戰爭,朝鮮男人基本都上了前線,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我們利用集訓的空隙,幫助朝鮮老鄉挑水砍柴,種地修房。朝鮮婦女大方、熱情、開朗,與我們熟悉了,也經常到我們駐地走動,幫助我們洗衣服,有時就坐到我們的鋪上,我們見到這種情況,都趕緊起身,走到與她們保持幾步遠距離的地方。朝鮮婦女見到我們這樣,總開玩笑地喊我們是“LA(讀作第三聲)BA(讀作第一聲)”,意思是我們與她們相處太拘謹了。我們對她們反復解釋,志愿軍是來幫助朝鮮人民打美國鬼子的,有鐵一樣的紀律。教導團在朝鮮沒有發生一起違反紀律的事件。
朝鮮五次戰役后,第23軍、第24軍接防第20軍和第27軍。1952年10月,第20軍勝利回國,先駐防浙江省寧波市,后移防湖州市。我們教導團是先期回國的,移防到山東省曲阜市休整。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我榮立三等功一次。2020年,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健在的志愿軍老戰士頒發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我佩戴金光閃閃的紀念章,激情滿懷,感慨萬千。
當年與我一起參加新四軍并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友,很多英勇犧牲在戰場;與我一起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戰友,有的長眠在異國他鄉。幸存的戰友,很多也已經逝世。每當我想起他們,心里就十分難過。我的眼前又清晰地出現了當年在蘇州市昆山參加知識青年訓練班時,那些風華正茂的男女青年。他們不少都主動要求出國參戰,我熟悉的幾個人,有的被凍得嚴重致殘,有的甚至失去了雙臂和雙腿。
記憶最深刻的是,1950年教導團駐昆山時,我在第八軍事中隊的“黃金搭檔”俞中隊長(名字已無法查考)。他是金壇人,比我年長兩歲,1米8的高個子,國字臉,說話總是微笑著,用現在的說法,絕對是一個標準的“高大帥”。我親切地喊他“俞大哥”。我們在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默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經常受到領導的表揚和獎勵。我們各“吹”各的家鄉好,我說,我的家鄉大豐是黃海邊最耀眼的明珠,年年大豐收,號稱“金大豐”;他說,他的家鄉金壇是江南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我們常常在一起暢想,以后轉業了怎樣為國家建設而努力;也互相鼓勵,我們都是共產黨員,一切聽從黨的安排,只要部隊需要,我們就戰斗在部隊。
那時,部隊很多人患上血吸蟲病,團部醫生不夠,上海醫生主動來支援,其中有一位女醫生醫療水平高,也特別漂亮。俞大哥和我不是親兄弟,但勝似親兄弟,是無話不談的“鐵哥們”。一天,他悄悄地告訴我,他暗戀上了那位女醫生,我慫恿他:“拿出攻敵人碉堡的勇氣,大膽寫情書。”他說他的字寫得不好,我說我幫你寫。他不好意思去送情書,我說:“大哥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來幫你送。”這樣,俞大哥和那位醫生一來二去,相處幾個月,彼此感情越來越好,俞大哥向組織遞交了結婚申請。可是,沒有幾天,部隊就開拔了。我和俞大哥都寫了請戰書,俞大哥接到調入一線作戰部隊擔任副營長的命令后,與我匆匆告別。我清楚地記得,他微笑著對我說:“等我勝利歸來,胸前佩戴上立功獎章,與你美麗的大嫂結婚,一定請你喝喜酒。”可是后來不久,俞大哥,我親愛的戰友、可敬的兄長,就犧牲在朝鮮戰場,長眠在異國他鄉。
今天,我們可以告慰我們的英雄戰友,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祖國已經從富起來變成強起來!英雄的戰友,你們安息吧!
我已經96歲,遲早要去重新集合在新四軍老首長陳毅、粟裕的麾下,整裝列隊去見偉大領袖毛主席。有生之年,我要把我參加革命的經歷,把我英雄戰友英勇作戰的故事,講給青少年們聽。年輕的一代,你們千萬要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啊!你們一定要聽黨的話,歌頌英雄,崇尚英雄,賡續革命烈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口述者周長根,是新四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曾擔任常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他是大江南北雜志社常州聯絡站的早期負責人,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曾創一人征訂近2000份的紀錄)
(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