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閩
唐培吉教授是一位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德高望重的學界楷模,也是一位治學嚴謹、史苑拓耕、學識淵博的領軍人物。他于2023年2月5日12時不幸因病離世,享年93歲。我聞訊感到十分震驚和悲痛,特寫此文表示深切的緬懷。
唐培吉在學生時代,就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學生運動,1949年8月考入華東革命大學,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他先后就任于華東政法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在承擔繁重的教學和行政工作的同時,潛心治學,不懈探索,撰寫綜合性、系統性的論著100多種,約800萬字,獲得了多種學術研究成果獎。他還創建了上海學、延安學、猶太學,為開拓新研究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和學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是一位學術造詣精深的著名資深專家。2017年9月,他榮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終身榮譽獎”。
一、開拓進取,盡心盡職抓好學術研究
1980年11月,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成立,唐培吉教授是創建的參與者之一,曾擔任第一、二、三屆理事;1993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擔任第四、五、六、七屆的副會長,負責學術研究;2012年后,擔任研究會學術顧問。43年來,他為研究會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是歷史的見證人。
1993年,中共上海市委決定由市委原秘書長蕭卡擔任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為加強學術研究,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唐培吉教授擔任副會長并先后兼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作為學術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結合抗日戰爭與新四軍歷史研究的一些重要問題,先后撰寫了20多篇學術論文,如《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和新四軍》 《新四軍東進的重大戰略意義》 《中華民族精神高揚——論新四軍與上海人民的抗日情結》 《新四軍在上海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等,起到了率先垂范和引領作用。
為集聚學術成果,他提議編輯出版《新四軍研究》系列叢書,并擔任主編,編輯了《新四軍研究》學術論文集第1至第4輯,約150多萬字。這樣的新四軍研究論文輯,在全國各新四軍研究會中是唯一的,目前已出版了10輯。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新四軍歷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二、立足全局,提高學術研究的層次和水平
學術研究是研究會的中心任務,學會成立以來,曾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形成了新四軍老戰士與專家學者兩支隊伍有機結合的優良傳統。許多新四軍老戰士撰寫了大量的回憶文章或錄取口述歷史,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在此基礎上,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拓展視野,提高層次,總結概括,取得了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
唐老師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軍史、中國革命史、抗日戰爭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外關系史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稿》《兩次國共合作史稿》 《中國革命與建設史辭典》 《中國近現代對外關系史》 《抗戰時期的對外關系》《中國歷史(現代)大事記年表》《上海抗日戰爭史叢書》 《辭海》(中國現代史分科)等著作,其中,《中國抗日戰爭史稿》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抗戰史專著。他還擔任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 《毛澤東思想研究大系·政治卷》的副主編,以及參編了其他多部的著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具有深厚的理論修養,在新四軍歷史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新四軍的歷史是中共黨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四軍的發展壯大涉及到許多的相關問題,如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敵我力量對比和發展變化、國共兩黨的關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對新四軍的領導,以及具體社會歷史背景、自然環境條件等。這里涉及一個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或者說是高低不同層次的問題。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唐老師注重從全局的高度,全面地思考和把握抗日戰爭和新四軍歷史的研究。他在《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文中,強調了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中國抗日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打破了日本“北進”計劃,挫敗了日、德夾擊蘇聯的陰謀;中國抗戰遲滯了日本的“南進”計劃,粉碎了德日的全球戰略;中國抗日戰爭是打敗日本的最主要原因,而蘇聯出兵東北和美國扔原子彈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等。這些都提高了對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再如新四軍東進,這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抗戰的全局出發,為新四軍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唯有東進,新四軍才能發揮擅長游擊戰爭的優勢,把敵人的后方變成前線,有效地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唯有東進,新四軍才能贏得民心,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不斷發展壯大。有些研究文章,側重于介紹歷史過程,打了幾個戰斗,取得了哪些勝利。唐老師在《新四軍東進的重大戰略意義》一文中,從東進是全局全軍的戰略部署、東進是作戰形式的戰略轉變、東進是作戰區域的戰略轉變、東進是指導思想的戰略轉變,以及馳騁大江南北、經營戰略華中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從戰略的層面提高了對新四軍東進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
三、突出重點,把握重大課題研究
首先,關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這是取得全民族抗戰勝利的重要問題。唐老師在《抗日戰爭若干問題的探討》中指出,國共兩黨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左右時局的兩大政黨,這是中國社會的特點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過程中,確實存在矛盾和斗爭。特別是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蔣介石政權加緊反共,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數次發動相當規模的軍事進攻,如皖南事變等。
蔣介石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在反共方面也有兩面性,既有對共產黨實行高壓政策和軍事進攻的一面,還有不愿意國共合作徹底破裂的一面。共產黨針對反共頑固派的兩面性,正確處理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制定了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到抗戰勝利。從全面抗戰的總體過程上看,國共兩黨的矛盾和斗爭是支流,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才是主流,占主導地位。這就糾正了長期以來一些片面強調國共矛盾和斗爭的觀念,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其次,關于新四軍與上海的研究。上海與新四軍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有21000多人參加新四軍,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大力支持新四軍,對新四軍的建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培吉教授首先提出,應將新四軍與上海的研究列為我會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2013年以來,我會與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舉辦5期“新四軍與上海”學術研討會,唐培吉教授多次在研討會上作主旨發言。我會成立初期,就開展上海人民支援新四軍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對新四軍支持上海人民抗日斗爭的研究不夠深入。唐老師在《新四軍在上海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一文中,從六個方面作了全面闡述,分別是新四軍的抗戰向上海人民指明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新四軍英勇抗日戰斗大大地激勵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亦堅定了抗日救亡的信心;新四軍開辟和發展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質上亦是上海人民抗日斗爭的根據地;新四軍各部在上海設立的點站,增強了上海抗日斗爭的力量,更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新四軍的情報工作主要在上海開展,這客觀上成為上海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四軍是解放上海的主力軍,上海地下黨領導的地下軍起著里應外合的配合作用。這些深刻的闡述,把這一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提升了上海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培吉教授,我們永遠懷念您!
(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