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光唐
時下,農村老人養老,形式各異:有人居家養老,子女們輪流服侍;有人被子女輪流接去;經濟條件好一點的,雇保姆;去養老院的也有,但為數不多。
有的老年人體弱多病,子女們輪流接送,往返折騰,多有不便。因子女之間關系不太融洽,銜接出現問題的也時有所聞,讓老年人徒生許多煩惱。
農村老年人,一般都有故土情結,喜歡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里。若條件許可,居家養老、子女照料,理當是最佳選擇。鄰居姜老太太103歲高齡,晚年喪偶,獨居鄉下。并不是她性格孤僻、與晚輩們相處不和諧,也不是子女們不孝順,而是城里“住不習慣啊” !子女們都順著她,克服各自小家庭困難,輪流回老家服侍左右。姜老太太成為鄉鄰心中居家養老的典范,被坊間傳為美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已成重大社會問題。我國老年人大多不愿離開自己的家庭和社區,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養老。因此近年來,居家養老服務應運而生。
應該說,居家養老服務解決了社會養老機構不足的困難,將大齡下崗女工和生活缺乏照顧、需要看護的孤老這兩個困難群體的需要相結合,調動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建立家庭養老院,成為老人、護理人員、政府等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然而,居家養老服務面廣量大,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更非易事。即便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大包大攬。比如上世紀90年代,瑞典就把注意力從“包辦全民全部福利”,向“集中精力照顧好需求最急迫的一部分人”轉移,鼓勵家庭和子女重新承擔起一部分照料老人的任務。
這方面,姜老太太的子女們給鄰里帶了個好頭。無論多子女還是獨生子女家庭,在贍養老年人,特別是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子女具有護理人員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把老年人完全交給護理人員或寄養養老院,一“寄”了之,似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