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芯
摘 要:當前幼兒園食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缺乏食育意識、食育內容較單一、家庭食育缺乏引導等。基于此,幼兒園可將食育文化融入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中,對教師和家長進行食育知識的培訓與指導,利用好社會資源構建食育課程等,提高食育課程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 食育課程 路徑探析
飲食問題伴隨著個體的一生,因此“食育”的開展應該從幼兒期開始進行,這對我國國民身心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幼兒食育的內涵
“食育”理念的提出,對解決國民營養結構失衡、緩解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1896年日本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著作《食物養生法》中首次提出“食育”一詞,其認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從字面可理解為和食物相關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簡單有趣的實踐活動,教人營養知識,學會合理的膳食搭配,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1]“食”貫穿于人類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食育涵蓋了食知、食操、食趣、食禮的飲食禮儀、飲食衛生、飲食環境及食品營養、食品鑒賞、食物制作、飲食創新能力和美食人文等方方面面。[2]
隨著我國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由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的慢性疾病等問題正在顯著上升,并且以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呈現,嚴重威脅青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阻礙其身心發展。3—6歲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是形成能力或習慣的一個黃金階段,因此,“食育”應該從幼兒時期抓起。日本的食育主要采用讓幼兒直接感知食物,對其進行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飲食教育,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飲食習慣、飲食思維以及人生觀念。[3]美國提出了午餐計劃 (NSLP) 和早餐計劃 (SBP),其目標是讓兒童了解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對食物的態度,以培養孩子們在早期階段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4]目前我國食育研究側重于對特定群體 (如學生) 營養知識或飲食行為現狀的描述,而對其背后原因、采取干預措施、觀察干預效果的研究相對較少。[5]我國的食育也體現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中,教育孩子們要懂得勤儉節約、珍惜糧食。幼兒時期的食育重點在于能夠認知基本的食物,懂得愛惜糧食;培養勤儉節約、健康飲食的習慣,幫助其樹立科學的飲食觀,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幼兒園開設食育課程的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兒童因肥胖、超重、營養不良而引起健康問題,在進行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世界各國日益認識到“食物”對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因此,許多國家開始大力推廣食育,并且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來確保食育的開展,目的在于促使兒童獲得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和強健的體魄。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開展食育的意識還相對比較淡薄。2012年的一項《兒童食育與營養調查報告》顯示,僅有4%的幼兒園教師了解食育[6];也有相關研究指出,父母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與幼兒的飲食習慣存在高度相關。幼兒學習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如果家長存在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模仿并習得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阻礙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此外,奶茶、炸雞、色素飲料等各種食物對幼兒產生著極大的誘惑,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對食物選擇的偏好,長期如此飲食便會導致幼兒出現健康隱患,嚴重不利于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食育,將食育提升到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相同的位置。對幼兒進行食育,培養其形成健康的飲食行為習慣,促進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增強我國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前提條件。
(一) “食知”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孩子們很難有機會回歸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很多孩子對常見的蔬菜、食材都感到非常陌生。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食育課程,引導幼兒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瓜果蔬菜,了解它們的特征、顏色、口感、營養價值以及對人類的重要性,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幼兒在生命早期接觸健康食品,接受食育教育,了解食物的價值,有助于預防超重和肥胖等健康問題的發生,為幼兒終身幸福和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 “食操”讓幼兒融入自然
食育在于讓幼兒感受食物的美好,了解食物的來源,與食物建立起美好的情感聯結。城市當中的大部分孩子缺少與大自然互動的機會,對食物的來源、播種的方式以及食物和食物背后的生態鏈接一知半解。幼兒園開展食育實踐教學活動,利用好校內外資源,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引導幼兒觸摸食物本源,既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促進其大小肌肉的發展,還能讓幼兒從實踐中感受播種、采摘的快樂,從“食育”中受到勞動教育,體驗自己辛苦之后得來的勞動成果,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
(三) “食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飲食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禮記·曲禮》中詳細記載了我國早期的用餐禮儀、飲食規格、菜肴擺放等飲食文化。如今這些傳統禮儀文化已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因此在幼兒園開設食育課程,引導幼兒學習基本的傳統禮儀,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人格發展,是為將來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同時也是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有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
三、幼兒食育開展現狀及問題
(一)教師缺乏食育意識
有研究者以500名幼教人員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幼教人員“一半營養知識題項得分率在50%以下,最高題項得分率也僅為80%”。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對學習營養知識的態度和對幼兒進行營養教育的意愿是積極的,但其執行情況并不理想。[7]可見,幼兒園教師在食育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而且對飲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在營養均衡上。但是,將食物作為中介的食育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條件、生長特質,食物的起源、營養價值等。教師必須不斷擴充自己的營養和教育知識,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不是簡單地督促幼兒吃飯要專心、不浪費食物。在進餐期間,有一些教師沒有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甚至對幼兒進餐表現出控制行為,只顧讓幼兒抓緊時間把飯吃完;面對幼兒食欲較低的時候也沒有積極地引導、了解其原因,而是選擇給幼兒喂飯或者直接放棄進餐,這不僅會加劇幼兒不良的飲食行為,而且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食育內容較為單一
有研究指出,當前幼兒食育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餐桌食育”,即食育的開展僅僅局限在餐桌上;二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目的性食育;三是食育內容“脫離幼兒已有經驗,違背了食育的目標”[8]。筆者在幼兒園實地考察時發現幼兒園教師進行的食育大多關注于對食物的簡單介紹和糾正幼兒用餐行為,基本沒有設計過相應的食育課程、開展食育相關的教學活動。可見,幼兒園對食育課程的內容還比較缺乏。飲食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教育契機和教育價值。無論是在感知、鑒賞、制作還是食品衛生、飲食文化等方面,我們都可以設計出與幼兒認知發展相匹配,使幼兒感興趣的豐富活動。
(三)家庭食育缺乏指導
部分家長溺愛孩子,過度順應孩子提出的要求,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就跟在孩子身后追著喂;孩子愛吃什么東西就每天做什么,面對孩子挑食、偏食的情況,家長也沒有引起重視,而是隨著孩子的意愿走,長期如此就讓孩子養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從而引起營養不良或其他的慢性疾病。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安全隱患,也阻礙了家庭與幼兒園食育之間的銜接。家庭教育對幼兒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家庭中開展幼兒食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就目前來說,家庭食育缺乏科學的指導,家長對兒童食育沒有建立科學、正確的認知。
四、幼兒園開展“食育”的路徑
(一)將食育文化融入區域活動中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學習形式之一,在區域活動中融入食育課程,將內容游戲化,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投放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材料,例如在表演區放置一些蔬菜、鍋碗瓢盆等類型的模具,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工具進行烹飪游戲,從中感受制作食物的樂趣,并且在游戲過程中能夠學習一些關于烹飪的方式、流程,對飲食文化產生更深的理解。在閱讀區投放與食物相關的繪本,如《美味的朋友》《媽媽寶寶的食物繪本》《大自然中的美食》等等。這些繪本不僅能夠引導孩子認識一些基礎的食物及其作用,還通過將繪本中的食物擬人化,向孩子巧妙地講述了食物從清洗、加工、烹飪到裝盤的過程。繪本中的內容富有趣味性,將吃飯甚至是準備食物的過程都變成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游戲,幼兒從中可以找到吃飯的樂趣,并且懂得眾多健康食品的制作過程,感知為生命提供營養的食材,并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二)將食育內容注入環境創設中
食育兼具自然、生命、感恩等通識文化,將食育內容與環境創設相結合,形成了食育隱性課程,為幼兒營造了良好的精神氛圍,使其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健康的食物、學習正確的飲食習慣。在進行食育環境創設時,教師應當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以及年齡特點,創辦有年齡針對性的環境創設,增強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性。教師可以充分收集可用資源,比如家里的廢棄奶粉罐、舊鞋子等,可以讓孩子們帶到幼兒園里種植蔬菜、水果等植物,同時讓孩子們親身參與其中,自己播種、澆水、做觀察記錄等事宜,培養孩子的班級主人翁意識。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習到食物的生長起源、生存條件再到成長、成熟的過程,促進其認知發展,豐富幼兒經驗;幼兒也在體驗中意識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同時教師也能引導幼兒去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并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自豪,產生更強的保護意識。
(三)開展傳統飲食文化主題活動
我國有著豐富多樣的傳統飲食文化,幼兒園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季節的特點,以及食材的生長環境、外形特征、營養價值等,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如元宵節包湯圓,端午節包粽子等,這些活動能夠引起幼兒較高的興趣和熱情,意在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認識各種食材、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多種食用方法,并愿意動手去制作簡單的食物,感受食物的美好和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受勞動的快樂。教師要學會收集信息,利用可用資源。例如,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認識每個節氣,了解其特征,給孩子講解食物背后的秘密,如何播種、如何施肥、如何收割……讓孩子了解食物來之不易,養成尊重食物、尊重大自然的生活習慣。
(四)多方共建食育課程
家長方面,幼兒園可以邀請飲食方面的專家進園開展家庭食育指導講座,與家長共同學習科學的飲食文化,轉變不正確的教育觀念,促進家長及教師對食育的認知,了解幼兒園開展食育課程的意義。家庭食育應和學校食育保持一致,家長在家應做好監督作用,使幼兒在幼兒園中受到的教育得到強化,促進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幼兒園還可以邀請家長參加園內舉辦的主題活動,如和孩子一起農耕、一起制作特色美食等。抓住契機將食育理念延伸到家庭中,幫助家長補充相關理論和教育技巧,提升食育的效益,共同構建優質的食育課程。
社區方面,幼兒園可以與社區合力,利用社區資源,舉辦志愿者親子活動,邀請營養師深入社區開展營養健康課,引導孩子了解食物的營養、辨別食物利弊、了解餐桌禮儀和飲食文化等。
五、結語
“民以食為天。”開展食育課程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當前許多由不當飲食引起的健康疾病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食育更應該從小抓起。幼兒園構建食育課程既要以幼兒為主體,將幼兒身心成長的規律與需求作為指引,也要對家長的錯誤觀念與育兒模式進行糾正和引導。只有將科學食育理念充分延伸、全面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食育才能避免局部性、零散性。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構建優質的食育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利軍.食育與中華飲食文化——專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教育部食品科學營養教學指導委主任李里特[J].食品科學,2013(2):10-12.
[2] 李婷.新時代學校推動食育發展的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33):27-29.
[3] 吳昊. 《齊民要術》所見公元六世紀中國北方社會食事生活[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0.
[4] 朱強,李豐,王金秋.美日小學食育內容的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2):21-26.
[5] 侯鵬,王靈恩,劉曉潔,等.國內外食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資源科學,2018(12):2369-2381.
[6] 張秋萍.幼兒園食育課程指導[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4.
[7] 王瑜,黃程佳.我國幼兒食育必要性及其促進策略[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4):15-19.
[8] 戴雨婷,黃文武,徐紅.場館教育理念下幼兒食育推進策略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