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呈
摘 要: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同時也是構詞的基本單位,其在詞匯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難被忽視。文章將結合赴泰漢語教學經驗探討語素教學法應用于泰國中學漢語教學中的可行性以及探析具體教學原則及方法,并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漢語教學 語素教學法 泰國
詞匯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決定了漢語學習者能否正確且合適地在交際中使用詞匯,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效率。而隨著漢語教學理論的不斷革新與發展,單純地以“詞本位”理念作為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已經過時,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一線教師將目光投向了“語素本位”“字本位”等理論,“語素教學法”則應運而生。
一、語素教學法及其在詞匯教學中的優缺點
(一)語素教學法
受到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國內漢語教學主要以詞為本位,因為詞能夠單獨成句以及單獨做句法成分或者單獨應用,課堂教學以及教材編寫都沿著“詞本位”理論進行。雖然早在20世紀80年代,安子介和張朋朋等學者就已對“字本位”理論進行了初步探索且出版了對應的教材,但在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漢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以詞為本位的教學方法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出來,例如學習者認詞不認字;對同音異形字區分困難;學習者詞匯學習量大;詞匯擴展慢、效率低等。學者一方面尋求字、詞本位互補,另一方面將目光投向了“語素本位”“語素教學法”。
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也是構詞的基本單位。[1]國內學者按構詞方式將詞分為三類,其中又對復合式中語素與語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類。此外,對語素、漢字、音節的關系進行了界定,從更為微觀的角度闡明了語素的基礎性特點。語素相較于詞作為學習者大腦中以網格形式存在的心理詞典信息存儲的基本單位,能更加高效地通過點點關聯的形式實現從線到面的漢語網絡的構建,因此有學者認為將語素作為一個教學層級能夠抓住詞匯教學的根本從而加深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肖賢斌則對語素教學法有如下定義:在詞匯教學中,除了講練目標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外,還要將詞語中的語素(字)加以離析,然后以一定的義項為單位與其他已學或未學的語素再行組合,從而鞏固所學詞語(包括目標詞語和已學詞語)和擴大新詞的學習范圍。[2]與傳統的以詞為本位的教學方法相比,語素教學法適應了漢語語素自由、靈活、表意的特點。學習者在學習新詞時如果能夠將其與已學的語素通過一定的理據性聯系起來,那么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就能與具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相貫通,從而達到有意義的可理解性學習的目的。
(二)語素教學法的優缺點
1. 加深學習者的詞匯理解和掌握程度
語素教學法的精髓在于在進行詞匯教學時通過對語素進行離析和重組使學生掌握構詞語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讓學生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詞匯。語素教學法主要適用于內部語素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理據性的合成詞。合成詞又分為復合式(定中、述賓、聯合、補充、主謂式)、重疊式和附加式。對詞匯的解與構不僅能在宏觀上增進學習者對漢語獨特的構詞方式以及規律的理解,還能在微觀學習上完成近義詞辨析,提升詞匯理解的精準度。朱志平在對1110 例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雙音節詞使用的偏誤進行分析時發現,其中因為語義相近而導致的雙音節詞之間的誤用有768 例,占總數的70%。[3]對近義詞進行語素分析和對比能夠幫助學習者找到詞之間細微的差別,從而提升用詞的準確度。此外,構詞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教師在教授構詞方式時如果能恰當地引入文化背景材料則能夠幫助學生從另一個層面加深對詞匯的理解。
2. 提高詞匯量擴充效率及促進漢字的學習
語素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習者類推詞匯,快速地擴充詞匯量。苑春法等通過對語素數據庫的統計分析指出,語素在構成名詞時語素義保持原來的意義的占比為87%;動詞為93%;形容詞為87%。這說明絕大部分的語素在構成詞義時意義保持穩定,而語素義與其構成的復合詞意義完全不同,主要體現在一些特定事物的固定用語上。[4]因此,教授學生掌握構詞能力較強語素的組合方法,一方面能夠高效地根據構詞規律擴充詞匯量;另一方面在擴充的同時不影響學生對詞匯基本意思的理解,極大地提升了詞匯的教學效率。此外,根據上文提到的語素、字、詞關系的界定,學習者學習構詞能力較強的語素時則不可避免地會遇見單音節形式的語素,也就是我們定義的“字”。教師如果在教學時對其稍加注意和帶入,則對學習者的漢字學習大有裨益。
3. 提升學習者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者能夠通過已經掌握的語素構詞方式和規律理解和擴充新詞時,會極大地增強成就感。此外,語素教學法也強調精講多練,通過有意義的語素講解以及大量的構詞操練能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不會像機械操練般無聊乏味。學生在學習了一定數量的語素之后就可以通過語素的組合掌握語義的聚合群,在數量有限的漢字基礎上促進開放的、有關聯的詞匯擴展。當詞匯擴展之后,由于學習者已經了解了詞匯語素間的強大理據性,于是學習者能夠“望文生義”地理解詞匯,并且會自主地通過各種方式去驗證頭腦中的假設。這種詞匯擴展系統建構過程的發生地不僅局限于學校教室,而且是在任何有關聯語義的中文語境的地方。
當然語素教學在處理詞義和語素義關系、初級水平學習者任務量加重、教學法改進、語素庫建設上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筆者認為語素教學法在詞匯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語素教學法在泰國初級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在泰國中學的漢語教學實踐,筆者將結合語素教學法在泰國初級階段的漢語詞匯教學的使用情況探討其應用于泰國中學漢語教學的可行性及教學方法和原則。
(一)任教學校漢語教學概況
乍能信中學(Charoen Sin phokhams memorial school)隸屬于泰國基礎教學委員會,分有初中和高中兩個教學年級,在校學生共計700人左右,教師50人左右,其中本土中文教師2人,國際中文教師2人。和其他泰國中學一樣,乍能信中學重視漢語學習,將漢語和英語作為學生主要的第二語言并給予大量的教學課時。但學校漢語教學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主要采用《創智漢語》 《體驗漢語》等,教師可以根據需求自行編排教學內容。乍能信中學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標準進行分班,不同年級、班級之間的水平差異較大,但大部分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較高。
(二)語素教學法應用于泰國中學漢語教學的可行性
筆者在乍能信中學正式上課之前試聽了本土教師的漢語課,時長兩周。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課后作業批改、課后問詢等方式,筆者對乍能信中學高中學生漢語學習現狀以及詞匯語素意識的情況有了較為細致的了解。
首先,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學會了拼音拼讀并且開始學習漢字。其次,由于本土老師較多地采取語法翻譯法進行教學,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理解以及靈活應用的程度不高并且口語輸出能力較差。
在詞匯語素意識方面,在進行了漢字教學之后,少部分學生對于語素已經有了樸素感知,他們會在課后詢問帶有相同語素詞匯間的異同,例如“大象、大學”“火車、摩托車”“桌子、椅子”,還會“獨創”一些詞語,例如“中象”“水車”等。相較于初中學生,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學習動機具備一定的多樣性,媒介語溝通質量較高,且少部分學生已經具備語素意識,所以筆者認為對高中學生進行語素教學是更為可行的。
(三)語素教學法應用于詞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1. 語素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第一,語素教學要根據學生漢語水平分階段進行。泰國學生由于剛接觸漢字,對于所對應的字和詞的感知還不是很敏感,因此不能在一開始就進行全方位的語素教學。我們在傳統的詞匯教學中應先穿插少量的語素教學給學生以緩沖和接受新知識的空間,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并記錄。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且適應語素教學法后再選取構詞能力較強、使用頻率較高、意義較為穩定的單音節語素開展教學,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選擇地提高教學難度。
第二,語素教學要通過詞的解與構培養詞匯理解和拓展能力。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對適合語素教學的、典型的、內部語素有理據性的詞匯進行分解和講解,提升泰國學生詞義理解的精確性;另一方面,教師應教會學生通過構詞能力強的語素擴展詞匯以及驗證假設的能力。通過“解”首先了解內部構詞規律,通過“構”將規律應用于實踐,通過驗證假設提升正確性和自學能力。
第三,語素教學要有趣味性。泰國學生積極好動、善于合作,如果能把這種特點通過有趣的教學方法融入課堂學習中,那么教學效果會得到顯著提升。教師應該避免一味地采取語法翻譯法進行講解,適當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學生猜詞。此外,在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下還應在合適的時間點引入“你畫我猜”“小教師”等游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從而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率。
2. 語素教學的方法
首先,選擇合適的語素并分類。根據呂文華先生的構想,我們選擇的應該是活動能力強、結合面較寬的不成詞虛語素;一部分能產性強、有類化傾向的尚未完全虛化的語素;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并能產生新詞的常用詞。[5]詞根,例如“電燈、電報、電話”中的“電”,“學生、學校、學者、學習”中的“學”。詞綴,例如“老三、老四、老幺”中的“老”,“學者、譯者、來者”中的“者”。在選擇了合適的語素和詞之后還需對其進行分類,以期在之后的教學中能夠做到以主題式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以泰國學生最喜歡的足球為例,運動(球—足球—籃球—地球)。只有選擇貼切、合適的語素,才能對學習者的詞匯教學產生積極的作用。
其次,進行語素的解與構。語素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語素義及其之間的關系。一是“解”,例如在遇到“老三、學者、痛苦、寒冷”時,我們需要將前兩者分解為“老+三、學+者”進行詞綴的教學,后兩者則分解為“痛+苦、寒+冷”進行詞根復合的教學。二是“構”,教會學生理解構詞能力較強的語素之后,我們應該進行語素的構成類推。例如學習了“家”之后,我們可以類推出合成詞,如“家長、家庭、家訓、家族”等詞引導學生不僅了解語素義,而且要了解語素之間的關系。
再次,利用語素間的對比加深印象及精確理解詞義。漢語的近義詞、反義詞在學習者的初級階段就會大量地出現,相較于反義語素,學習者更難理解具有細微意義差別的近義語素,因此需要進行近義語素對比分析,例如“方”“邊”“面”等。
最后,對語素進行語義分析。語素義結合不僅靠語義和邏輯關系,而且要依靠語境,因此詞義中很多義項的出現是依賴語境的,或者說依賴我們傳統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因此在進行語素教學的時候,不能忽視詞義分析。例如在講解“入院”時就不能單純地理解為進入醫院,而是要加入“生病”的義項,力求在做到分析的同時也要做到意義的完整。
(四)針對泰國學生的語素教學的有效性分析及總結
1. 針對不同班級的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測試,筆者對應用了語素教學法的班級和采取語法翻譯法的本土老師的班級進行了對比,調查目的在于掌握不同班級在詞義理解和推測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并通過此分析語素教學法是否具備實用價值,筆者選取了同是高中年級的班級進行對比實驗。
首先是詞義理解能力。由于筆者所改編的教學內容是基于整個年級使用的《體驗漢語》一書,因此采取不同教學法的班級所學詞匯大體是相同的。因此筆者選取了本學期不同班級都學習過的詞匯制作測試問卷,讓學生依次用泰語解釋所學詞匯的含義,并邀請泰國老師作為考評教師并針對詞義理解提出問題,然后用1到5分評價學生詞義理解的深度及準確度。
其次是詞義推測能力。筆者選取了學習者所學過的詞匯中的構詞語素組合成了新詞,按照同樣的方式考查學生的詞義推測能力。考慮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本次測試的題目只有五個,并給予了學生大量的思考時間。
最后結果顯示,運用了語素教學法的班級詞義理解能力總得分比沒有應用語素教學法的班級高出約25%;而在詞匯推測能力上,運用了語素教學法的班級在總得分上比普通班高出約50%。
2. 語素教學法教學效果考察
按照朱勇在2019年提出的三項考察教學效果的指標,我們注意到學生在第一個指標——參與度上表現較好,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進行猜詞,當學生發現自己能獨立理解生詞時,內心的喜悅外顯于形,這種獎勵機制有助于學生學習詞匯。相對于傳統課堂認讀生詞,翻譯生詞,練習字形的教學模式,學生所展現出來的興趣性明顯更高。
而對于第二個指標——獲得感,筆者通過在課后咨詢學生了解到,他們對于詞義的理解方式有一種新鮮感,并且很愿意嘗試用新的方法去理解詞匯,但是部分同學也表示通過翻譯則更能直觀地展示詞義。總體來講,采取語素翻譯法教學的學生對于這種新的詞匯教學方法采取的是不抗拒或者接受的態度,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能夠理解且“不虛此行”。此外,通過語素的擴展,學生們也能由點及面地高效地學習一些不屬于課后詞匯的生詞,有些語素甚至是三級或者四級詞匯,但是學生也能通過跟語素相聯系從而理解詞匯。
從“產品質量”指標出發,學生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本次課的首要教學目標是復習生詞,因為之前從未跟學生介紹或者講授過語素教學法,因此在這節課上學生更愿意用句子闡釋詞匯的意思。但是通過考查學生的回答,筆者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基本在六成左右, 相信隨著學生逐漸熟悉語素教學法以及規范回答方式,學生們的答案會有質的提升。
3. 針對泰國學生語素教學小結
在經過為期約三個月的語素教學法實踐后,筆者能明顯感覺到泰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變高,對于課文生詞的理解及解釋能力較之前大為提升,同學們在老師的幫助下嘗試理解或者說出的詞匯較有所增加,學生作業完成度也提高了許多。但是由于筆者本人的教學技能和經驗都不夠成熟,因此泰國學生在口語能力以及漢字學習能力方面的提升并不明顯,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此外,雖然筆者采用的有效性調查分析的方法略顯簡單,但是還是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語素教學法在泰國學生詞匯理解和推測能力的提高中的作用。
三、對語素教學法的思考和建議
(一)應樹立多種教學法各當其用的意識
語素教學法作為一種可以服務于詞匯教學的教學方法,其有別于傳統的以“詞”“字”為本位的教學方法,不能僅憑一招一式就“獨步天下”。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漢語水平、學習情況、當地教學體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升漢語學習的效果。正如筆者所任教學校的泰國教師所采取的語法翻譯法,其在一定程度也能起到提升學習者學習效率的作用,只不過現在學界的重點在于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期提升教學效率。而對于泰國東北部相對欠發達地區,教學硬件設施不是那么完善的學校,語法翻譯法顯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應當樹立多種教學法各當其用的意識,為具體的課堂找到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對于語素教學法的建議
1. 教師應提高語素教學技能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在語素教學法的課堂上,學習者會獲取大量的關于語素義、理據性意義的信息和進行大量的練習,教師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地根據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在自然、輕松的課堂氛圍內接收可理解性的輸入。教師首先需要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關于語素的“解與構”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這是語素教學法的核心。此外,教師應善于利用其他教學法,如游戲教學法的優點,結合語素教學法進行教學,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2. 教材應積極引入語素
教材是學習者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依托,也是教學理念的實質性表達,因此需要將語素的概念引入學習者和教師日常使用的教材中,以提升學習者的語素意識。在初級階段的教材中,筆者認為可以在詞語釋義的旁邊或者在一個單元的末尾設置一個“學習園地”,重點分解和解釋本單元中的含有構詞能力強的語素的詞匯。此外,當學習者已經初步了解語素的概念后,在之后的教材中可以適當地設立語素表輔助教學。語素表應當包括學習者目前學習階段中常用的構詞能力強的語素以及常用的例詞和例句,還應包括對應的練習題,以求通過教材中的解釋與練習促進學習者語素意識的確立和為提升學習者的自學能力創造條件。
四、結語
語素教學法是基于漢語獨特的語言特征所提出的一種教學法,能在詞義解釋、詞匯拓展上發揮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據筆者在泰國中學的教學實踐論述了將其引入漢語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筆者相信,語素教學法如果能被正確地、高效地、因地制宜地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肖賢彬.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語素法”的幾個問題[J].漢語學習,2002(6):68-73.
[3] 朱志平.雙音詞偏誤的詞匯語義學分析[J].漢語學習,2004(2):61-65.
[4] 苑春法,黃昌寧.基于語素數據庫的漢語語素及構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1998(2):8-13.
[5] 呂文華. 建立語素教學的構想[C]//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