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芬

摘 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探討新文科發展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闡述當前背景下協同育人模式的內涵,從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及職業意識、促使院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校企合作與人才進一步培養,分析發展“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提出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創” 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發揮聯合作用,打造全方面育人平臺;構建專業與“創業創新”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推進“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提升自主創業能力。
關鍵詞:新文科 應用型本科院校 協同育人模式
新文科相較于傳統的文科模式來說,是以全球性的新科技革命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主要的背景,打破了傳統文科的常用思維方式,以創新、信息相互交叉融合、信息共享為主要傳播途徑,促進多個學科之間的信息交互與融合,以此促使傳統文科得到全方位升級,從以學科為引導逐漸轉化成以需求為引導的發展方向,從專業的拆分逐漸轉化成相互交融的模式。[1]新文科賦予高校新的任務與使命,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文科理念引領下,以服務區域發展為主要任務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優化實踐育人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逐漸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很多重要的經濟區域對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且具有一定創新能力。
“產教創”相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基礎依據,在順應新文科發展的同時,融合“院校、企業”等多方的資源,結合改革創新發展,肩負起學生的發展需求,以此來促進協同育人模式的全方位、多樣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實力,促進教學資源的集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新文科背景下協同育人模式的內涵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提倡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以重視實踐育人為前提,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創業創新”教育活動。在此背景下,“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應運而生。“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是指以培養具有較強“創業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基礎,依托“院校、企業”共同組合而成的協作教育共同體,借助合作力量聯合打造集企業管理、創新培訓教育、創業發展等服務于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平臺,并在其中引入先進的企業組織管理體系。[2]在建設全方位教育平臺的基礎上,企業在對學生進行生產經營教學時,注重打通專業壁壘,實現教學內容的跨專業、跨學科融合,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促進企業實踐與學科之間的密切融合,從而產生相互促進的效果。課程教學中可以加入“創業創新”的實踐經驗,并以畢業生的成功創業經驗為引,推動專業建設的不斷發展。校企合作的企業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也需要以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創業創新”的實踐課程指導,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促進學生實踐教學與理論知識的融合,更有效地為企業培養能力更高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發展。在“產教創”的協同育人模式下,將生產經營、教育教學、創業創新等三個方面進行有機融合,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閉環有機整體,給學生提供相關崗位的專業技能,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在提供良好教學環境的同時,創造出較為優越的人才培養條件。[3]
二、發展“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一)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及職業意識
新的經濟時代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對大學生個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發展目標會在自身的就業選擇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開展“產教創”協同育人,能夠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職業意識。學生就業方向不同,對個人能力與職業意識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
對于選擇升學考研的學生而言,院校對其個人能力和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更高。“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能夠使學生獲得個人成長的同時,通過理論、實踐與創新的充分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深入思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對于選擇創新創業的學生而言,為滿足學生未來的就業需求,院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育人,帶領學生以實習的方式參加企業內部的專業技能培訓,以實踐的形式完成與專業相關崗位的技能訓練,如此可有效強化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提高綜合能力。
此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適當增加與“創業創新”相關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創業創新”的素質。在企業的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育人平臺中核心企業的領導、帶頭作用,帶動學生積極地投身到“創業創新”的實踐教育中去,有效提高學生在“創業創新”方面的實際技能。[4]將專業課程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能較為快捷且深刻地了解學業進程中可能缺乏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自己在升學考研和企業面試中的勝算。因此,“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能夠在滿足學生個人學習成長需求的同時,促進學生全方位地成長。
(二)促使院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全面打造“產教創”協同育人的教育平臺,不僅能夠解決學校原實踐基地的功能相對單一等問題,還可有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學校和學生營造出更符合需求的實踐教學環境。新文科發展,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院校對師資隊伍的建設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所謂“全面型”教師,是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入實踐經驗和創新創業經驗,將創新創業和實踐內容融入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躍自身的教學思路,成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引路人,如此便可解決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以學習理論課程為目標的弊端。
此外,“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的開展,使得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做出改變,促使教師從改變自身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加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提升。[5]
(三)推動校企合作與人才進一步培養
“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的開展,需要加深校企合作關系,以便推進該育人模式的有效實施,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社會中堅力量在學校育人中發揮的作用,提升教育的活性與多樣性,在壯大教育合作力量的同時,推進專業人才的進一步培養。
“產教創”協同育人著力與企業和市場需求相對接,著眼產業數字化升級趨勢,通過行業需求精準分析、人才培養校企共育、校企合作雙向雙贏,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學生搭建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平臺。2022年4月,教育部“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全面拉開序幕,更進一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規格標準、實踐基地建設、校企人才資源共享等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全面協同育人平臺還可以吸納同區域內的其他院校,擴展各院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實施聯合辦學策略,如此能夠對各院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及合作企業進行整合,使各個聯合院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更多的優質資源,推進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形成新的教育體系。可見,“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能夠解決應用型院校的單一教學主體形式,有效推動專業教育創新發展。[6]
三、構建“產教創” 協同育人的新模式
(一)發揮聯合作用,打造全方位育人平臺
構建“產教創” 協同育人的新模式,要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社會等多方聯動作用。社會根據企業用人需求為學生提供創業幫扶,落實相關幫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設置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解決學生在創業初期所遇到的問題;定期對學生進行創業知識的相關培訓,為學生的創業創新提供基礎的指導和保障。學校針對產教融合模式應制定出相關的教學制度,加強對相關教育的全面扶持,積極對接引入數字化平臺企業,加大企業在教育教學中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數字意識,推進學生跨業界、跨校企的合作學習與實踐。“院校、企業”等各方資源力量的強力聚集,打造“產教創”協同育人的優質平臺[7],共同助力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共同推動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二)構建專業與“創業創新”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進行創業的實踐教育時不能只依靠自身力量,還需要充分發揮所有的社會力量。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力量提供技術甚至資金上的支持,根據需求來參與院校人才培養。學校也可以組織一些知名企業家進入學校,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學生創業項目中去,建立相關的成果轉化渠道,給學生的相關創業項目提供資金保證。將相關企業引進學校,使企業可以積極地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課程體系的制定、專業教材的研發、實踐基地的創建等多方面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8]針對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融通型、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形成集能力、知識、素養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標準,構建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體系。在現行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一方面,加入“創業創新”的教育內容,以此構建出具有“創業創新”特點的專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厘清“產業、教育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結合相關行業標準,圍繞行業前沿、業態變化,整合“創業與創新”的教育內容,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的基本理論,融入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形成專業與“創業與革新”相結合的新課程體系。
(三)推進“產教創”協同育人教學模式,提升自主創業能力
“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適應當前基礎產業的轉型或升級,通過整合優質的資源力量,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定位,全面推動“產教創”相互融合的發展要求,打造出更加強勢的隊伍。[9]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選擇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100名學生,了解學生對于教學模式調整的態度。
從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有助于課程體系規劃更加合理,提升了學習興趣及創業能力。教師應該增加學生創業過程中實踐教育的力度,堅持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創新,把創業的實踐教育作為教育品質不斷提升的一種動力,讓學生在創業中不斷積累知識,并將理論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內化吸收。“院校、企業”組合而成的協同育人共同體對運行機制進行不斷創新,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打造出更加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教師要樹立數字思維和數據智慧,掌握“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知識,實現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助力創新型、綜合型人才培養;依托網絡及在線資源,開展智慧教學,打通線上線下學習鏈條,提高自身勝任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地投入創業創新的實踐過程中,并對發展前景較好的學生予以重點培養;通過樹立典型,激發其他學生參與創業實踐的積極性,在學校形成一種濃厚的創業氛圍,進一步促進產與教、教與創、產與創的深度融合,形成“產教創”的協同育人模式。[10]
四、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通過相互聯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結合新文科發展理念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在經過全面實踐后,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產教創”協同育人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產教創”協同育人模式可有效增加人才培養的效果,在順應當今時代專業教育發展規則的前提下,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開辟一條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的育人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丹. 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研究[J]. 河南社會科學,2021(6): 111-118.
[2] 吳國璽,王宏偉,姚琳.地方高校“UGE”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構建[J]. 決策探索,2019(6):51-52.
[3] 劉崢,蔣偉娜.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探討——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1):1-5.
[4] 李國鳳,趙樹青,傅森. “四維一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5):107-108.
[5] 鄒婷.基于微觀層面的心理育人實踐模式創新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91-93.
[6] 吳志興.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思路與措施[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15):32-33.
[7] 鄧世平.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語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專題學術論壇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2):111-115.
[8] 何艷華,劉強.堅持立德樹人,融合外語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語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專題學術論壇”述評[J].外語電化教學,2021(2):119-120.
[9] 侯文東,任磊,張云鵬.“三位一體”產教融合特色學院模式的創新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27):104-105.
[10] 洪濤.江蘇高職院校的“產教創三位一體”育人模式[J].文教資料,2019(9):134-135.
基金項目:陜西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產教創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陜教
〔2021〕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