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潔
小學階段,是人生中第一個走進的集體,是第一個開始受正規教育的地方,更是是我們開展德育工作的好平臺。但是如果老師理論講的多,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的少,強迫學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觀點,致使學生違背道德良知,說些假大空話,就大大降低了進行德育的實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強德育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巧用課堂進行德育,還要加強生活中的德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是重要舉措。作為一線教師,我有如下嘗試和體驗。
1.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給學生聽
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聽,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可以通過聽故事、聽演講、聽朗誦、聽音樂等手段,寓抽象的道德觀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體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學生受到啟發教育。如教《我的好習慣》一課時,我創造出兩個虛擬的學生來到我們班級,讓學生一邊看動畫一邊聽老師講述他們的行為故事,把學生帶入身臨其境之中。再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請同學們說說,你認為班里那個同學哪個習慣最好?你想學習她的哪一點?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明白好習慣才是做事成功的因素之一。
2.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除了講“故事”給學生們聽以外,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德育體現活動化”等觀點。例如《夸爸爸贊媽媽》一課,讓學生們來扮演爸爸媽媽,表演對孩子所付出的行動。在評演中孩子們認識到父母給自己的愛偉大而深沉,從來不計回報。作為子女,更應該體貼父母,多幫父母做事,自己個方面做到最好,不讓父母操心,這才是愛的回報。總之,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特點,巧妙地設計表演項目,幫助學生演化道德認識,讓學生在表演實踐中培養和體驗道德情感,增強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
3.進行道德“實踐”
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做到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這是學生思想認識升華,道德行為升華的必要階段。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我根據德育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豐富的活動,比如建議他們周末去何香凝美術館,去陳郁故居,去南山博物館,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目前,家里的“小皇帝”很多,他們在家往往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針對這一現象,我特意進行一些“做”的競賽評比活動。如我結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分小組進行競賽,看誰把書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誰能把幾件衣服疊得又快又整齊、看誰的鞋帶系得又快又好。通過實踐,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了能力,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成道德行為。
4.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灌輸和學生“死記硬背”。教師還應該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兒童的思想實際,設計一些正誤辨析題引導學生展開評論,能提高兒童解決實際問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我在給學生上《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時沒有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組織學生自己辯論,經過一番辯論同學們認識到“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做老實人未必吃虧的道理。再比如上《注意交通安全》一課時,我讓學生以“沒有車輛時候,有的行人橫穿馬路對不對”為題展開辯論,孩子們認識到:交通規則要時刻遵守,注意交通安全,才能保護自己。可見,思品課不僅向學生宣揚美德真理,同時也鼓勵學生大膽向這些真理質疑,使他們真正地心悅誠服地接受正確的觀點,有效地加深兒童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
5.注意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相結合
學生的品德是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幾個因素構成。我們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最終把道德規范轉化為其自身的品質,這是德育最終目的,因此,在講課時還要注意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多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如講衛生,愛護公物,團結同學,這些隨時隨地都可以監督學生實現的道德規范。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班級學生,乃至一個學校的學生,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的直接體現。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轟轟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細微之處見大局。從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處著手,小到離開座位放好凳子;踩過的椅子記得擦干凈;公共場合自己的垃圾自己裝起來帶走;下雨天乘車逛超市記得帶個塑料袋把傘裝起來,避免把傘上的水弄到別人的衣服上……我針對這些現象,打印了一些表格,每天把好人好事都記在表格里,給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隔段時間對達到一定數量紅五星的同學給予嘉獎。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
6.教師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面典型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強。老師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師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成了他們有意或無意中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行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小小的一聲“謝謝”,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學生說“謝謝”、“請”,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們之間說“謝謝”也多了。禮貌用語十個字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運用起來卻總不是那么的順利。教孩子們懂禮貌,不是光靠老師教會十個禮貌用語就大功告成了,老師必須首先真正做到言行禮貌。
總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斷拓展,學校和教師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小學德育工作應開展系列活動教育,通過課內活動和社會實踐實現知行統一,使德育實現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同時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行為規律,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教育影響,使全體學生逐步形成教師所期望的的道德品質。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兒童化”,一切工作都要從孩子的年齡、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點出發,以兒童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引導,使之耳濡目染,心悅誠服,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