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集團是一家集工業鍋爐、電站鍋爐、壓力容器、變壓器、高壓開關等產品研發、制造、銷售與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電力電器產業化基地骨干企業和國家電網定點企業。集團總占地面積1500余畝,員工3000余人,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3億元,旗下擁有10余家子公司。目前,擁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院士工作站,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個制造業單冠示范企業,2個瞪羚企業,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1個市級),3個市級工程實驗室,2個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擁有專利近2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余項。
近年來,企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先后被評為中國500家最大機械工業企業、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中國50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中國大企業集團綜合競爭力500強企業、中國大企業集團自主創新能力行業十強企業、中國工業企業品牌競爭力百家表彰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泰山牌”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工業鍋爐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
一、企業以降本增效為目的的精益生產管理產生的背景
在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情況下,市場需求大幅降低,企業迫切需要改變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機遇,以拓展新空間,走精益生產之路,最終實現企業管理進步或升級,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目前,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具體問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員工對各種浪費熟視無睹;原材料、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員工越來越難于管理;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緊急訂單越來越多;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整天忙于救火等等。
這些現象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推行精益生產方式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JIT生產方式是精益生產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采用JIT生產方式的跨國公司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是中國企業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必經之路。推廣應用精益生產方式JIT(簡稱LP)等先進管理技術,使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在中國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并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找到了一條捷徑。作為從事設備制造幾十年的泰山集團來說,這些問題同樣困擾企業,為此,在企業內部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
二、企業以降本增效為目的的精益生產管理的內涵
精益生產既是一種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更是根植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引領企業健康發展、引導員工不斷追求卓越的先進理念和文化,泰山集團在生產經營中,以精益生產為主線,將企業經營與精益生產理念有機融合,形成支撐企業降本增效、管理創新的系統體系,成為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和內生機制。
企業要降本增效,就要降低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將不增值的一切活動進行消除或減少。精益生產將所有的非增值活動都視為浪費,并提出生產中的七種浪費,實施精益生產就必須著力消除此七種浪費。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增值活動的效率改善而忽視向非增值活動的挖潛。研究表明,物資從進廠到出廠,只有10%的時間是增值的,精益生產成功秘訣就在于將提高效率的著眼點轉移到占90%時間的非增值活動上去。
企業實現價值的源頭是顧客,精益生產提出產品價值由顧客確定,要求從顧客角度審視企業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經營過程,并識別價值流中的增值活動和各種浪費。企業應消除顧客不需要的多余功能和多余的非增值活動,實現顧客需求的最有效滿足。
精益生產將所有的停滯視為浪費,要求各增值活動流動起來,強調的是不間斷地價值流動。傳統的職能分工和大批量生產方式,往往阻斷了本應動起來的價值流,造成大量浪費,如大量在制品積壓、生產資金占用、廠房利用率降低、批次質量風險等等。
精益生產認為過早生產、過量生產均是浪費,應以需求拉動原則準時生產。需求拉動就是按顧客(包括下道工序)的需求投入和產出,使顧客能精確的在需要的時間得到需要的產品。拉動原則由于生產和需求直接對接,消除了過早、過量的投入,而減少了大量的庫存和在制品,大幅壓縮了生產周期。
精益生產要求企業要識別價值流,采用JIT(準時化)、一件流等方法實現增值活動按需求連續流動,并應用5S、TPM、防錯、快速轉產等方法為價值流動提供支持和保障。
確定價值、識別價值流、價值流動、需求拉動、盡善盡美是精益生產的五項原則,理解并應用好此五項精益思想原則,就能順利實施精益生產,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三、企業以降本增效為目的的精益生產管理的主要做法
精益生產是目前一種較為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主要以最少的物料,最低的損耗,生產出最高的品質,最多的產品。要求產線的節拍統一,人員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工時的協調。企業根據這些基本原則,進行多方面改善。
(一)首先培訓精益生產理念
自2018年開始,泰山集團聘請精益生產方面專家培訓精益生產方面的知識,邀請相關企業專家現場指導精益生產落地措施和實施要點。期間,召開多次會議,明確提出進行推進精益生產管理工作,讓全員明確了目標,精益生產理念在員工心中播下種子。
泰山集團以培訓為先導,充分發揮精益生產管理者的“橋梁”作用,通過宣傳和培訓來提高員工對精益生產的了解和認知,激發他們參與精益生產的積極性,使精益生產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精益生產工作持續、長效地開展下去。
(二)以銷售市場為導向,制作精益生產計劃
銷售訂單下發后,對訂單充分評估,提出圖紙、材料需求計劃,根據需求計劃,設計部門編制圖紙設計計劃、采購部門編制物料訂貨到料計劃,形成生產準備計劃。生產部門根據生產準備計劃制定生產計劃,生產計劃要做到最小單元,即工序日計劃。
(三)改進生產流程
1.消除質量檢測環節返工現象。如果產品質量從產品的設計方案開始,一直到整個產品從流水線上制造出來,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百分百的質量保證,那么質量檢測返工的現象就成了多余之舉。因此,必須把“出錯保護”的思想貫穿到整個生產過程,從產品的設計開始,質量問題就已經考慮進去,保證每一種產品只能嚴格地按照正確的方式加工和安裝,從而避免生產流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
2.合理布局,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動。生產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動的根源。在按工藝專業化形式組織的車間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幾個車間中搬來搬去,使得生產線路長,生產周期長,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庫存,導致生產成本很高。通過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布局,把生產產品所要求的設備按照加工順序安排,并且做到盡可能的緊湊,這樣有利于縮短運輸路線,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動,節約生產時間。
3.消滅庫存。因為庫存會掩蓋許多生產中的問題,還會滋長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資金。在精益企業里,庫存被認為是最大的浪費,必須消滅。減少庫存的有力措施是變“批量生產、排隊供應”為單件生產流程。在單件生產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個生產件在各道工序之間流動,整個生產過程隨單件生產流程的進行而永遠保持流動。實現單件生產流程和保持生產過程的流動性主要采取以下兩點:
一是看板式生產,保持同步,在不間斷的連續生產流程里,必須平衡生產單元內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項操作花費大致相同的時間。
二是節拍式生產,保持平衡,合理安排工作計劃和工作人員,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載忽高忽低。
(四)改進生產活動
僅僅對生產流程予以持續的改善,還不足以實現精益化生產,還要進一步改善生產流程中的個別活動,以更好的配合改進過的生產流程。在沒有或很少庫存的情況下,生產過程的可靠性至關重要。要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必須通過減少生產準備時間,減少機器檢修、待料的停工時間和減少廢品的產生、縮短異常處理時間等措施,從而保持生產過程連續、可靠。
1.減少生產準備時間。認真細致地做好開機前的一切準備活動,消除生產過程可能發生的各種隱患。在實施精益生產的過程中,采取設立領料看板的方法,有效減少了生產準備時間,提高了準備工作的準確性,有序性。
2.消除停機時間。全面生產維修是消除停機時間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維修、預觀個性維修、預防性維修和立即維修,并且根據維修頻次和維修部位,合理儲備部分維修件。
3.減少廢品產生。嚴密注視產生廢品的各種現象(比如設備、工作人員、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徹底解決。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樣有利于減少廢品的產生。
4.推行物料集中配送。2020年,結合精益生產持續改進的要求,創造性推出物料配送模式,改變原先班組根據生產需要各自填寫領料單、分別按程序書面簽字審批,再到倉庫領料的傳統模式,借助“釘釘”信息化辦公平臺,推行“網上統一申領、線上審核批準、倉庫集中配送”的新模式。倉庫設立物資配送專員,購置專門電動配送車輛,然后根據各班組提報的物料配送需求,合理規劃配送路線和時間,既減少了各工序領料、審批過程中產生的不必要的人員、時間浪費,還提高了配送效率和準確性,有效促進了各工序生產效率的提高。
5.建立異常快速反應機制,規定各級處理異常時間,超時向上一級反饋,最短時間內解決。
6.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產效率。除使用“釘釘”平臺實現物料的網上申請和集中配送外,企業還采用阿里巴巴云采購平臺,將采購活動更多放在網上平臺完成,既增加了供應商數量,也規范了物資招標程序,提高了物資采購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供貨及時率,為精益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技術保障。
(五)提高勞動利用率提高勞動利用率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二是提高間接勞動利用率。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的關鍵在于一人負責多臺機器或多能工。公司加大培訓力度、進行技能比武方式提高個人能力。適應一人多機或技能全面要求。
四、企業以降本增效為目的的精益生產管理的效果
企業實施以降本增效為目的的精益生產管理創建以來,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方面均有長足進步和發展,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達到了預期。
(一)企業各項數據向好發展,達到降本增效目的精益生產管理有效促進企業各項生產經營狀況明顯改善,主要生產經營改善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