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汀
智慧交通是利用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以及傳感器和網絡技術來優化交通系統運行和管理。它通過實時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以及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為人們提供更便捷、安全和環保的出行體驗。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暉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智慧交通的新形勢下,交通安全有了新的含義,給車企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
《經濟》:目前制約我國智慧交通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張暉:目前制約我國智慧交通普及的因素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智能交通系統需要先進的基礎設施支持,包括交通傳感器、攝像頭、通信設備等。二是數據采集和共享方面,智能交通系統需要大量的實時數據來支持決策和控制。然而,數據采集和共享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數據來源的多樣性、數據質量的保證以及數據隱私和安全等問題。三是技術標準和規范方面,智能交通涉及多個領域和技術,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以確保各個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四是經濟成本方面,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和運營需要大量的投資,包括設備采購、系統集成和運維等。
《經濟》:智慧交通背景下,怎樣理解智能與安全的關系?交通安全在新形勢下又有什么新含義?建設智慧交通,會給交通安全帶來哪些全新的挑戰?企業、政府應該怎么做?
張暉:在智慧交通背景下,智能化是使交通更安全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有力工具。例如,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實時的交通數據采集和處理,進行交通流量的監測和分析,及時調整信號控制、交通配時等以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預測,提前識別交通事故、擁堵等風險,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和交通安全隱患;通過車聯網和通信技術,實現車輛之間、車輛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信息交互,協助駕駛人作出安全的駕駛決策以避免碰撞、超速等危險行為;在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提供及時的應急響應和救援支持,通過智能調度和路線優化,快速響應和救援受困人員,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智慧交通的新形勢下,交通安全有了新的含義,主要體現在交通安全管理控制的精準化、個性化和自動化。
一是智慧交通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實時監測,可以獲得更準確、全面的交通信息,從而實現更精準的安全決策。二是智慧交通系統可以根據駕駛人的個體特征和行為習慣,提供個性化的安全警示和引導。三是智慧交通推動了車輛自動化和互聯互通的發展,通過車輛間的信息交互和智能控制,可以實現車輛之間的協同行駛和危險情況的共享。
智慧交通背景下,交通安全在數據隱私安全、基礎設施系統安全、智能車輛安全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戰。
首先,智慧交通系統需要收集大量的交通數據和個人信息,如車輛軌跡、駕駛行為等。保護這些數據的隱私和安全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防止數據被濫用、泄露或遭受黑客攻擊。確保數據的加密、存儲和傳輸安全是一個挑戰。
其次,智慧交通系統涉及各種基礎設施及系統,如交通信號燈、智能攝像頭、通信網絡等。這些設施和系統的安全性非常關鍵,需要防止被惡意攻擊、破壞或干擾,以確保交通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性。
最后,智能車輛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實現高度自主駕駛的過程中,面臨著識別、感知、決策和控制等方面的挑戰,確保自動駕駛系統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關鍵問題。同時,確保智能車輛與其他車輛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行駛,要求制定統一的通信標準和安全協議,以確保車輛之間的安全交互。
面對新挑戰,車企一方面應加大對智能車輛安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投入,提高智能車輛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安全測試和驗證機制,確保智能車輛在各種場景和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能。政府角度一方面應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確保智能車輛的安全運行,規范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保障交通安全和公眾利益;另一方面應推動智能車輛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以確保車輛和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經濟》:建設智慧交通,就車企而言,如何確保產品自身、參與智能交通網等一系列安全?
張暉:在國家推進智慧交通布局過程中,車企可以參與到智能車輛研發與制造、車聯網與通信技術開發、數據與智能分析、交通運營與服務等方面的建設中,主要是:積極投入研發資源,開發智能車輛的關鍵技術和部件,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推動車輛的互聯互通,建立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的通信網絡,實現車輛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行駛;利用車輛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處理,以改進產品設計、優化交通流量管理,并提供個性化的出行服務;與交通運營方合作,開展智能交通服務,例如提供智能公交車、共享出行解決方案等;參與智慧交通標準與規范的制定過程,與相關方共同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智慧交通建設為車企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
機遇主要在于:在智慧交通的發展背景下,智能車輛的需求增長,為車企提供更大的市場機會;同時,車企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差異化來提升競爭力和市場地位;車企還可以與技術供應商、軟件開發商、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提供商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智慧交通的發展;此外,智慧交通為車企提供了個性化出行服務的機會,通過車聯網技術和數據分析,車企可以根據用戶的偏好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出行解決方案,滿足不同用戶的出行需求。
挑戰主要在于:一是,智能車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面臨著技術風險和安全問題,車企需要解決技術難題,確保智能車輛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二是,法規與監管環境問題,車企需要與政府和相關部門合作,制定適應智慧交通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確保車輛和系統的合規性和安全性;三是,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問題,智慧交通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車企需要確保車主和駕駛人的個人隱私不被侵犯,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
車企可以在安全設計和開發、安全測試和驗證、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安全更新和維護等方面和環節上確保產品自身安全。一是產品設計和開發階段考慮安全性,采用安全設計原則和最佳實踐。二是進行全面的安全測試和驗證,包括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和安全漏洞測試等。三是采取措施確保車輛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四是建立安全更新和維護機制,及時修復安全漏洞和軟件缺陷。五是遵循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包括車輛安全標準、通信安全標準等。通過采取這些安全措施,車企可以確保產品自身的安全性,減少潛在的安全風險。
同時,企業可以與相關的機構和合作伙伴進行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安全標準和協議,建立安全的通信和數據交換機制,以共同維護整個智慧交通系統的安全。
《經濟》:如何看待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
張暉:在智慧交通和智能網聯汽車時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變得更廣泛,包括零部件安全、整車安全、系統安全、硬件及軟件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等。當然,目前最引人矚目的還是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2022年度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國家、地方及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與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車輛安全運行水平穩步提高,新能源汽車事故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歷年著火事故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4年—2018年生產的車輛著火事故率介于0.023%-0.218%之間;2019年生產的車輛著火事故率為0.0037%之間;2020年生產的車輛著火事故率為0.00303%;2021年生產的車輛著火事故率為0.00084%。而我國燃油車的起火事故率在0.01%-0.02%之間,由此可見,從“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的數據統計來看,在自燃事故上,新能源車的安全系數更高了。而在交通運行安全方面,由于統計數據的不全面和部門及標準差異,二者的安全性高低在學術界尚無明確定論。
新能源車由于其電池系統和高壓電系統的存在,電池的質量、設計和管理對于新能源車輛的安全至關重要,需要防止電池短路、過熱或起火等事故。然而,燃油車在燃油系統和發動機方面也存在一些安全問題,如燃油泄漏、燃油蒸氣爆炸等。因此,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在安全問題上可以說是互補關系。新能源車的推廣和普及可以減少傳統燃油車所帶來的燃油相關安全問題,同時,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和安全措施的發展也可以為新能源車的安全提供經驗和借鑒。通過不斷改進和創新,兩者可以共同努力提高車輛的安全性能,并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出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