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著重指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的數字化,離不開對新媒介的運用。高等教育在全民終身學習路程中擔負著重要功能,是促進全民學習意識、開拓全民學習路徑、提升全民學習水平的重要一環。因此,充分運用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數字影視等新媒介技術進行教學活動,至關重要。這在改變師生教習方法的同時勢必也會促動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真正的教育改革??梢哉f,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媒介技術,是在積極順應時代科技與社會環境,是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對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文學類課程而言,在教學中運用新媒介技術尤為必要、迫切。原因有三:其一,目前在校大學生是伴隨著新媒介技術迅猛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求知路徑、心理認知特點乃至人際交往模式都深受新媒介影響。教師唯有將新媒介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才能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專業學習密切連接起來,切實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其二,當今社會亟需具有高度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與國家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院校更是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也唯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真正創建自己的辦學特色,獲得較為持久的競爭力。新媒介技術為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抓手;其三,作為專業基礎課,與語言類課程相比,文學類課程實踐程度低。它更強調無形的情感投入,重視較為虛化的語感、美感培養。新媒介技術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捕捉到答案,建立起具象化的知識網絡,但也極有可能磨損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及深度感受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若能充分運用新媒介優勢且克服新媒介之弊病,提高師生互動的頻率與質量,就能探索出一條新的教學路徑。
較之古典文學、外國文學等,中國現當代文學有著較強的社會現實性,在朝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中,該課程理應首當其沖,充分利用自身特點與社會現實發生實質性連接。何況,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媒介技術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模式、語體風格及傳播方式,出現了以媒介傳播平臺為劃分依據的類型文學,如影視文學、網絡文學等。充分而合理地使用新媒介技術,也是該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探索新媒介環境下課堂教學新策略,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充分利用新媒介技術優勢,建設立體化課堂
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端賴于轉知識性教學為探究性教學。要以真正能引發學生推理、論證的問題為先導,引入多重分析視角、觀點,在眾聲喧嘩的多元對話中激發學生的追問意識與探索興趣,使課堂由扁平變立體。在此過程中,新媒介技術擔負著獨特功能。
首先,新媒介技術可幫助學生盡可能地搜索到關于作家作品的基本信息及代表性評論觀點。教師在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可設計一系列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考深度。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單向度的,側重知識灌輸。即便有課堂討論,也多流于知識性探究。啟發式教學僅是作為手段而非目的點綴于課堂。比如分析巴金長篇小說《家》中長子長孫高覺新性格的二重性時,教師多是依照具體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來分析其性格二重性的表現及其形成之源。整體的教學設計基本上還是在“教師——學生”“作品——教材”這一封閉性模式中循環,而所討論的這些知識其實可以在網絡上輕易搜索到,在課堂上再討論無疑是浪費時間,也無助于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若改變這種教學路徑,可設置為“教師——網絡——學生”“教材——論文——作品”三角關系,在學生掌握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教師可直接轉入對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追問,引導學生親近歷史語境,學會在關系網絡中分析人物,甚至激發對當今時代親子關系的思考等,課堂氣氛也會隨之活躍起來。
其次,新媒介為知識搜索提供了便利,學生可通過智能手機迅速查找到討論問題需要用到的相關知識點?,F在,學生上課利用手機上網、看影視劇甚至聊天的不良現象比較嚴重。除了警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要玩手機外,教師還應該因勢利導,讓手機成為學習的好幫手。
例如,作為現代自由體新詩的代表之作,郭沫若《鳳凰涅槃》集中體現了啟蒙時代狂飆突進的酒神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價值。但時隔近百年,現代漢詩已有很大演變,學生不僅對其要表現的思想情感有所隔膜,也甚不喜悅其幾至泛濫的抒情形式,遑論領悟其真正的現代性意義。為此,教師設置問題時,可依據作品,讓學生找出詩中重要意象:鳳凰、宇宙(天)、大海、火等,并利用智能手機,迅速搜索出這些意象出現在哪些古典詩詞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同一意象在現代與古典時期的不同內涵。例如,在“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古典詩句中,“?!笔强梢员辉娙税盐盏膶ο?,抒情氛圍是靜謐的。但在《鳳凰涅槃》中,海有著“怒了的波濤”,人只是隨之沉浮的“孤舟”。古典時期“天人合一”的物我關系已分崩離析,人與自然相對立,個體的存在感凸顯,而其渺小與無助也得到強化,而這正是此詩重要的現代特征之一。學生通過新媒介技術調用起知識庫存,初步建立起融會貫通的意識,培養起了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又必須自己獨立地感受、比對才能獲取答案,學生的體悟與理解能力由此得到提高。
再次,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中國知網、讀秀等網絡數據庫,查找與問題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曾經引起爭議的觀點,將其引入課堂討論。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在論及“大學及其作用”時說:“教育是對于生活探險的訓練,研究是智力的探險;大學應該是年輕人和老年人共同分享探險的理想之地。對于成功的教育來說,傳授的知識必須有一定的更新?!盵1]較之于報紙、書籍等傳統媒介,新媒介的技術優勢恰在于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為激發學生思考,很有必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日積月累,學生就會體悟到,教材知識其實就是學者不斷繼承并突破舊有論說的結果。學習的過程也是參與學術傳承與生產的過程,獨立思考能力由此出之。
最后,以問題設置為先導,適當利用相關的數字化影像資料?,F當代文學作品多被改編為影視劇,如魯迅《阿Q正傳》、柔石《二月》、楊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莫言《紅高粱》、路遙《平凡的世界》等,此外有些知名作家的生命遭遇也被拍成影視劇,如與徐志摩相關的《人間四月天》等。但是,很多教師播放影視片斷缺乏一定的針對性,目標不夠明確。有時是追趕文化時尚,有時是代替枯燥的作品閱讀,作用有限。并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依賴于讀者的深度思考與再想象,而影視屬視聽藝術,訴諸感官。觀看影視能擴展學生對作品的感性了解,卻無助于深度評判作家創作的價值與意義。
因此,為充分利用教學時間,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先給學生做粗略的作品介紹,并指出影視作品與原作之不同,讓學生思考何以出現如此改動。如此,即使讓學生復制影視資源課余觀看,學生也會不自覺地去思考一些問題。事實上,學生很容易沉迷于影視劇尤其是追求輕松遠離歷史與生活真相的娛樂劇中。當他們學會帶著問題觀看時,鑒賞水平也在得到不斷提升,自然也會裁汰沒有思想營養的影視劇目。此外,當今信息泛濫,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選擇有用信息。教師將通過新媒介獲取的信息編織進課堂教學中,無意中教會了學生如何利用新媒介技術有效獲取知識。
總之,以問題為先導,充分發揮新媒介技術優勢,紙媒資料與電子文獻都會被有效收納其中,而且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與課堂學習模式之間會形成良性互動。如此,課堂就成為溝通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方式、紙媒書籍與電子資料、未知與已知之間的橋梁,課堂的立體化建設會取得明顯成效,真正實現了“新媒體交互教學”[2]。
二.以新媒介為平臺,開辟第二課堂,促進師生交流
師生的良性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是教學計劃實施中必不可少的“軟件工程”?!按髮W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輕人和老年人聯合在一起,對學術展開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生命熱情之間架起橋梁?!盵3]而生命熱情的點燃與想象力的驅動都有賴于師生之間有著誠摯的起于課程知識但又不為其所囿的意見交換。良好的教學效果有賴于師生在交流中能夠彼此激發、互相碰撞。課堂之外,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與網絡社交平臺,發布課程資料,創建學習交流群,能進一步增強師生互動,可謂“第二課堂”。
首先,有效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如“學習通”儲存材料或創建關于課程學習的公共郵箱,將學生作業及教師反饋、課程電子教案及PPT、課程拓展資料等文件存入,建立課程資料庫,方便學生下載、存閱。尤其是電子郵箱保存文件更長久,學生可下載、閱覽前幾屆同學的作業及老師當時提供的教學資料,感受到課程內容的深厚積淀與不斷更新。
其次,創建QQ或微信交流群。老師可及時分享與當下進行的課程知識密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也可以“話題”或“問題”為切入點,引起學生討論。因是課外交流,教師應自覺以一種師生平等的身份介入討論,主要負責營造聊天氛圍,勾連學生間的發言聯系,若非要評價,要以鼓勵肯定為主,必要時也可多些幽默。
最后,教師分享個人喜歡、關注的但與課程可能無直接關系的文章,增進師生了解。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個性意識的增強,傳統性的教師權威受到了挑戰。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教師如果還是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自己的神秘與高冷,盡管富有學識也多會讓學生敬而遠之,在教學上付出很多卻未必得到良好的效果。教師面對的是有血有肉的學生,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原理。反之,學生面對的也是有血有肉的教師。何況,文學是人學,其思想意蘊的發掘與美好情感的傳遞都有賴于教師的親力感染與帶動?,F在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都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工作、生活動態,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文章、話題,與課堂相比,這里更能展示教師的性情、愛好甚至人格魅力。多數學生也很喜歡通過閱讀、留言等方式和教師進行更個體化也更有深度的精神交流。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師生之間達成美好的生命理解,建立更重要的聯系紐帶。
如果說教育的實質在于以影響而非教訓的方式給予學生以知識與思想的啟迪,那么,師生之間的良性交流實在不可或缺。通過新媒介建立的“第二課堂”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而是擔負著潤滑師生關系、增進師生了解、擴展學生思想視野的獨特功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持有主導關系走向的能力,尊重彼此的生活邊界,與學生聊天疏密有度,在話題設計的范圍與深度上有著較為嚴格且明確的限定,也要盡量展示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切實保證發展出健康的師生關系。
三.克新媒介技術之弊,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學生、作家作品之間建立起“共情”關系異常重要。文學是表現情感的藝術,作品尤其是經典之作不僅凝聚了作家個體真摯的生命感受而且折射了一個時代其族群所經歷的世道人心之變,甚至表現了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具有超越時空的永久價值。而中國現當代文學產生于民族危難之際,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文學以思想的啟蒙為根柢,倡導人的文學,本身就與現代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密切相連。一個世紀以來,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更是與整個時代的發展有著盤根錯節的互動關系。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內容與他自身的生命狀態密切相關。新媒介技術在知識性教學中盡占優勢,但是卻短于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這是因為,新媒介知識儲存固然是海量的,但知識的唾手可得也省略了學生探討、思索的過程。如果師生過于倚重于知識的獵取,沿襲中學思維模式,只追求答案,不在乎過程,那么最終,生氣淋漓的文學課程將變得死板呆滯。因此,無論媒介技術多么發達,教師都應堅持發展的一項職業能力是,在教師、學生、文學之間建立情感聯系,在教師的帶動下,彼此共鳴,教育的雙方都會因此實現生命質量的提高。
在現當代作家形象介紹方面,已有豐富的影視資源,如紀錄片《魯迅先生》《沈從文》《徐志摩》《作家丁玲和毛澤東的故事》等,電影有《蕭紅》《魯迅》等。這些影像所傳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對普羅大眾來說尚可,對中文系學生而言,則過于淺顯。作為專業學習者,學生要深入其所生活的時代,深深感受到作家人生追求與藝術探索之間的密切關系,切實理解到文學不僅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更是以其獨特性參與了時代主題的建構,甚至推進了歷史的發展。
比如,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授的重點與難點之一,就是魯迅的思想歷程。他少年喪父,家道中落,遭人白眼。然后去南京洋務學堂讀書,廣泛閱讀近代書籍報刊。而后官費留學日本,在仙臺學醫時期,因為“幻燈片”事件而棄醫從文,一生奉獻于“立人”事業。歸國之后,屢陷失望,但并未曾放棄,而是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與社會觀察,更深入地思考啟蒙之難度。魯迅的這一經歷在教科書中已有完整敘述。但是如何在青年魯迅與青年學生之間建立跨越時空限制的生命聯系呢?這是理解魯迅思想精髓及審美要旨的關鍵問題,也是影像資料不能盡情發揮的話題,考驗的是教師的學識水平及對學生情感的調動能力。
總之,新媒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手段,促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幫助教師建立第二課堂,以增進師生了解,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拓展。但是,技術手段再良好也無法替代教與學的主體功能與價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改革,最終還依賴于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素養與教學實施能力,有賴于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及現代化,也有賴于學習主體的覺醒與迎頭趕上。與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扭轉中小學階段的填鴨式教學與被動性學習方面,面臨著更多困難,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勝出,取得辦學競爭力,也更要積極利用新媒介技術。包括但不限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學類課程若要實施教學改革,因勢利導地運用新媒介技術,同時也增強“內功”的訓練,不失為有效途徑,值得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3][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注.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31,125.
[2]李文浩,張覺一,黃紫凌.直擊課程教學痛點,創新課程教學舉措——以湖南省一流線下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1)”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5):58-64.
本文系山東省本科教改項目“基于魯臺高校比較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M2018X039.
(作者介紹:趙雙花,女,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