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強 王利軍


近年來,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堅持以工程塑形、文化賦魂,深入推進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建設,探索走出了一條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新實踐。
突出重點 打造龍頭品牌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流域不同地區的文化底蘊各有不同。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因地制宜,深挖黃河水文化基因,突出重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黃河文化龍頭品牌。
楊莊改道工程被喻為沁河治河史上的“神來之筆”,曾榮獲1984 年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1981 年3 月,該工程開工建設。1982 年8 月,就在楊莊改道主體工程建成后的第12 天,就成功抵御了沁河下游自1895 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武陟小董水文站實測流量4130 立方米每秒),避免了17 萬人受災,挽回經濟損失達1.5 億元。
為銘記這段歷史,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建設了楊莊改道紀念亭。該紀念亭一樓以楊莊改道紀念碑為依托,主要展示改道工程和法治文化;二樓主要包含黃河古道沙盤、歷代治河方略展板、藝術收藏品展區等,充分運用實物、圖片、文字及新媒體演播等方式,采用聲光電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了武陟黃河歷史、文化底蘊。
楊莊改道紀念亭先后被授予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示范點、河南黃河法治文化帶、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
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黃河堤防曾被稱贊“走在了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的前列,扛起了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的旗幟”。正在規劃實施的黃河標準化堤防紀念廣場,以凸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將黃河標準化堤防提出背景、建設歷史、成果意義與武陟黃河堤防歷史、自然生態景觀有機結合,著力打造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建設的新名片。
傳承文化 打造精品工程
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以治黃工程為載體,融入治河文化、法治文化、廉潔文化、紅色文化等元素,打造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歷史事件、人文底蘊的精品防洪工程,為傳承黃河文化注入新動能。
大樊險工,是沁河上的一處重要險工險段。從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到民國年間,這里曾決口16次之多。1947 年汛期,洪水暴發,將沁河大樊口門沖決。洪水經武陟、修武、獲嘉、輝縣、新鄉,挾丹河奪衛河入北運河,受災村莊100 多個,受災人口20 多萬。1948 年11 月,武陟解放后,堵復大樊口門成為解放區人民政府的頭等大事。自1949 年2 月20 日至5月3 日,來自冀魯豫老區的干部職工和焦作當地的干部群眾,冒著寒冷連續奮戰近3 個月完成了大樊堵口工程。這次堵口被認為是焦作人民治黃事業的開端,也是人民治黃的首次堵口。
日月更替、歲月輪回,如今的大樊險工工程堅固,沁河歲歲安瀾。為傳承堵口精神,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建設了大樊堵口紀念廣場,通過展板、文化石以及歷史照片、人物傳記、事件介紹等多種形式,再現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素有“小黃河”之稱的沁河,蜿蜒千里,在武陟與黃河交匯。沁河文化館以黨建引領文化傳承,全方位介紹沁河自然特征、歷史文化、沁河治河史、焦作沁河文化、人民治沁歷史以及沁河治理成就。
多方聯動 提檔工程節點
在推進治黃工程和黃河文化融合建設中,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積極爭取政府支持,主動把融合建設工作納入地方發展總體規劃,吸引各類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推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御壩坐落在禹王古道,現有圓頭壩2 道,背河處現存石碑一道,上書“御壩”,相傳為雍正皇帝所書。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依托御壩這一鮮明標識,與屬地政府深化合作聯運,建設了御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積極融入“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項目,持續擦亮“中國黃河文化之鄉”金字招牌。
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主動跟進河南省幸福河湖建設,將所轄沁河左堤融入屬地政府《沁河省級河湖景觀節點規劃方案》,對現有工程節點進行提檔升級,先后建成了健康水生態陶村閘、先進水文化大樊險工、持久水安全老龍灣險工、科學水管理楊莊改道紀念亭4 處景觀節點。
依托自身優勢,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與“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合作開發“黃河號子”實景表演,火爆出圈,成為“盛世嘉應·黃河安瀾”嘉應觀建觀三百年慶典演出中的“超級IP”,讓黃河文化出圈出彩。
服務民眾 串聯亮點工程
在推進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建設中,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始終堅持把服務民眾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向沿河群眾普及黃河知識、傳播黃河文化,得到了沿河群眾的高度贊揚和認同。
老龍灣險工是武陟縣沁河防汛的重中之重,若此處決溢將危及京津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平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以老龍灣險工“龍回頭”石碑為中心,修建“龍章秀骨”龍形小路,將老龍灣民間傳說和黃河險工文化、法治文化、廉潔文化、安全文化等串聯起來,成了沿河村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陶村閘毗鄰武陟縣小董鄉小董村,相傳這里是董永故里,也是董永和七仙女傳說的原發地。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將董永和七仙女、董永賣身葬父等傳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黃河涵閘文化相結合,建設了陶村閘孝賢文化園,讓群眾就近接受孝賢傳統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熏陶。
百里長堤,猶如一條玉帶蜿蜒在覃懷大地。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以“小景點”嵌入“大工程”,先后修建的河清歲豐、御壩永固、河塑神州、黃河中下游左岸分界點等亮點工程,猶如建在群眾家門口的“口袋公園”,使群眾有綠道走、有風景看、有文化賞……
武陟自隋朝置縣,迄今已有1400 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大禹治水、邢人作丘、商湯王筑堤,至明清時期的治黃歷史,再到人民治黃以來的三次大復堤、標準化堤防建設等,百里堤防見證了武陟人民與黃河相生相伴的抗爭史。未來,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將持續深入挖掘黃河水文化這座寶庫,推動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深度融合,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在提升黃河水文化影響力上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