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錕 趙煒 劉君瑜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2022 年3—9 月,河南黃河河務局課題組以黃河流域各省(區)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建設為范例,通過查閱文獻、專家訪談、在線咨詢、實地調研等方式,從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界定,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做法與成效、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為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界定
(一)紅色文化資源概念的形成發展
“紅色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1965 年的一篇通訊報道中。文章在贊揚內蒙古草原烏蘭牧騎紅色文化工作隊的戰斗風格與革命精神的同時,指出“紅色文化”即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
進入21 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中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紅色文化日益得到彰顯,地位越發重要。一方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已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鄉村振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不同功能也成為大勢所趨。
在這種大背景下,學術界從21 世紀初開始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研究。2002 年7 月,譚冬發、吳小斌在《老區建設》雜志上發表的《“紅色資源”與扶貧工作》中首次提出“紅色資源”的概念,明確紅色資源是指那些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動中凝結的人文景觀和精神。此后,不斷有學者加入進來,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日趨活躍,其內涵進一步得到擴展、延伸。總的說來,廣義上,紅色資源可以包括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無產階級政治理論、道德觀念和價值準則及其承載這些精神產物的物質總和;狹義上,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稱。
(二)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黃河流域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富集之地。截至2022 年6 月,中宣部共命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585 個,其中沿黃9省(區)114 個。另外,隨著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的建成投用,水文化、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融合發展,水工程和紅色資源相得益彰,極大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黃河保護治理開發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三門峽、龍羊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工程,以及下游堤防、涵閘工程,在發揮巨大工程效益的同時,也日益成為公眾了解黃河、認識黃河、感悟黃河的重要窗口,成為大中小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事業的紅色教育基地。
綜合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的研究,鑒于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動態文化體系,同時紅色文化又需要具有資源可開發、可利用、能物化的屬性。本課題在闡述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時,在時間層面,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其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在地域層面,主要研究黃河流經省(區),即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等9省(區),尤以黃河流域和黃河兩岸為重點;在研究主體層面,以能夠承載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的一切物質形態為主,主要包括重要事件、重要戰役遺址,重大黃河治理開發工程,領袖故居,紀念館、紀念設施、烈士陵園及文化藝術產品等。
(三)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評價
紅色文化資源的評價體系,學術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概括來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將紅色文化資源基于重要性劃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二層級為環境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第三層級為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另一類以紅色旅游為基礎,從歷史價值、藝術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情感價值、政治教育價值、觀賞價值等方面進行評價,或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富度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對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評價,一方面應保證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傳承弘揚;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作用,即保護和開發利用,要讓其效果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本課題側重從歷史文化價值、社會教育價值、傳承發展價值三個方面設計評價指標。
一是歷史文化價值,可細分為歷史影響價值、文化承載價值。歷史影響價值是指紅色文化資源在歷史上的重要程度,與重大歷史事件的關聯程度。如革命圣地延安,從1936 年到1948 年,黨中央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艱苦奮斗了13 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奮進之魂———延安精神。又如三門峽大壩,是有史以來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高壩,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其非凡的建設過程和歷史意義,在人民治黃史和中國水利史上書寫了最為輝煌的一筆。
文化承載價值指紅色文化資源所體現的紅色文化及其精神。紅色文化資源見證著歷史,是紅色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文化承載價值主要是紅色文化資源所反映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所形成的各種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黃河精神等。
二是社會教育價值,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品相價值。紅色文化資源的本質屬性為意識形態范疇,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念越豐富、越生動,則越能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1952 年竣工的人民勝利渠,標志著人民革命和治黃事業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今,人民勝利渠已被武陟縣委、縣政府打造成為青少年體驗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的重要研學基地。
品相價值即紅色文化資源的保存現狀、管理情況等,涉及資源本身格局、形式、風格等,尤其對紅色建筑類,品相的完整程度直接影響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難易程度。
三是傳承發展價值,側重于產業價值和區位價值。產業價值反映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經濟價值。在文化消費快速增長的大趨勢和國家主推“中國夢”等主流價值觀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價值連年增長,包括旅游、出版、影視等多個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國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關注和傳承,延安紅色旅游的發展即得益于此。
區位價值指資源的地理位置、規模化程度等。靠近大城市及黃河文化富集地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有利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能夠形成線路串聯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也相對較高。
上述指標中,歷史文化價值是根本,社會教育價值是保障,傳承發展價值是方向。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做法與成效
(一)頂層設計注重政策導向作用
近年來,水利部、黃委及黃河流域各省(區)聚力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弘揚,組織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許多成功案例,積累了豐富經驗。
水利部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提出要開展具有紅色基因的水利遺產資源調查,實施原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等重要革命根據地水利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建設和“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推薦宣傳活動,展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治水成就,展示具有紅色基因水利遺產資源的豐富文化內涵。
沿黃省(區)也在頂層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甘肅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2016—2020 年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產業發展目標和硬性指標,要在甘肅省內建設30 個AAA 級以上紅色旅游景點,且AAAA 級景區至少10 個,旅游接待量超過50 萬人次。2021 年10 月,《河南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創造性地設立紅色基因傳承人制度。山西省忻州市出臺《忻州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將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特色文化、產業布局、教育功能、旅游觀光等多元發展緊密結合,使原來分散的紅色文化點發展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格局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2004 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發展紅色旅游,并著重提出要培育形成12 個“重點紅色旅游區”。其中,涉及黃河流域的有: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區”,以山西、河北為主的“太行紅色旅游區”,以皖南、蘇北、魯西南為主的“魯蘇皖紅色旅游區”等。同時,要重點打造100 個左右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21 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財政部等14 家單位印發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中,共有300 處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被選入,其中沿黃9 省(區)85 處紅色旅游景區入選。根據《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全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從2004 年的1.4 億人次增長到2019 年的14.1 億人次。
(二)開發保護發揮政府主導職能
河南省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黃河文化項目54個。文旅、河務部門攜手,充分利用河南黃河千里防洪工程,以及文化和生態資源,打造一批營地(基地),研發一批精品課程,推出一批精品線路,引領廣大青少年學子和社會公眾走近黃河、認識黃河、感悟黃河,在沉浸式體驗中領略人民治理黃河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實現研學旅行與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
延安市堅持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夯實紅色旅游發展基礎。近年來,延安市先后投資1000 多億元,實施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17 項重大城市建設工程,為紅色旅游發展騰挪空間;投資90 多億元,完成了西北局、棗園、楊家嶺等十大革命舊址景區建設項目;投資600 多億元,規劃實施圣地河谷等六大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南泥灣紅色小鎮、萬達紅色小鎮等文旅項目,提升和豐富紅色旅游內涵,提高紅色旅游展示水平,努力將延安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紅色之都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沂蒙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四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山東紅色文化的代表。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視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臨沂市把全域概念融入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整合資源,科學布局,在做大做強紅色文化產業上做足了文章。一是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紅色風情大型水上實景歌舞《蒙山沂水》,創造了國內第一部水上紅色文化大典、江北第一部內河大型實景演出兩個第一。集紅色旅游、影視拍攝、黨性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沂南縣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已成為宣傳弘揚沂蒙精神的亮麗名片。二是構建紅色文化產業體系。“沂蒙小調”調味品、“沂蒙六姐妹”煎餅、“沂蒙紅嫂”醬菜、“擁軍”布鞋銷往全國各地。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為臨沂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無限生機。
蘭考縣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近年來,蘭考乘勢而上,持續推進“紅色旅游+”發展模式,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一是不斷加大保護開發力度。在焦裕祿烈士陵園的基礎上,經過三次改、擴建,建成了焦裕祿紀念園;依托東壩頭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建成了蘭考黃河水利風景區,并成功入選第十九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二是打造焦裕祿精神紅色研學基地。以焦裕祿干部學院為核心,以焦陵、焦桐、東壩頭等為現場教學點,以實物、實景、實事為載體,做強做大蘭考研學、培訓產業,促進蘭考紅色旅游業態由觀光型、參觀學習型轉變為文旅培訓型、研學型、體驗型、參與型、沉浸型等。三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建成了52 千米黃河旅游綠道景觀帶、蘭考縣泡桐公園等,形成了具有蘭考特色的生態文化。蘭考形成了以紅色旅游為主,黃河文化游、生態文明游為輔的旅游發展產業鏈,紅色旅游呈現出“一極多強”的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三)流域機構全力打造創新平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華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更是流淌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之河,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星火燎原。黃委作為水利部在黃河流域的派出機構,在其組織制定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中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讓文物說話;傳承延續黃河歷史文脈,讓歷史說話;弘揚黃河文化時代價值,讓文化說話,堅持筑牢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
近年來,河南黃河河務局致力于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推進治河工程與黃河文化深度融合,引領社會公眾認識黃河、感悟黃河,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黃河文化價值的認知認同,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具有歷史文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目前,河南黃河河務局已配合清華大學文旅中心、河南省文旅廳做好“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一體兩翼線路設計,以現行黃河河道為體,黃河北流故道、黃河南流故道為兩翼,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脈,串聯文旅資源,推動黃河文旅文創融合發展。
鄭州花園口,是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黃河扒口”發生地,于1989 年開始開發建設。花園口風景區2002 年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6 年晉升為國家AAA 級旅游區,2013 年被命名為鄭州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8 年被推選為河南省水利科普教育基地,2019 年被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近年來,河南多所高校與花園口的管理單位惠金黃河河務局簽訂了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協議,充分發揮花園口在講好黃河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和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方面的功能。如今,花園口景區占地面積已達480 公頃,有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將軍壩、南裹頭等景點10 余處,每年都吸引數百萬國內外游客到此游覽、參觀,成為宣傳黃河治理開發成就的重要窗口。
在黃河山東段,從菏澤到東營,黃河山東段628 千米河道串聯起一處處沿線生態景觀、紅色紀念地、文化示范點、傳統村落、遺址遺跡,形成一條軸向貫通的黃河治理文化體驗廊道主風景線。在重大水利工程的水利規劃和工程設計中,充分融入水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努力使每一處水利工程都成為獨具風格的水利建筑藝術精品,以工程資源承載文化傳播,滿足沿黃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黃河成為沿黃群眾的幸福家園。
目前,黃委在緊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文化遺產廊道、黃河國家博物館等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以黃河防洪工程為依托,力推水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和工程建設的融合發展,已建成國家水利風景區23 處,黃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黨建文化帶、法治文化帶數十處,并編輯出版了《黃河治理故事》《河南黃河之最》等數十種文化精品書籍。鄭州花園口風景區、臺前將軍渡國家水利風景區等一批以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為內涵的景區景點,已成為廣大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網紅打卡地。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因流域大部分省(區)處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心有余而力不足”。個別地區在制定規劃時只追求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紅色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狹隘,認為弘揚紅色文化就是發展紅色旅游,過度開發遺址、故居等。
二是形式雷同,深度挖掘不夠。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呈現上游少、中下游多的分布特點,特別是陜西、山西、河南、山東4 省,老革命根據地多,是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發源地。由于地區分布的差異,開發利用形式雷同,運用新技術的部分紀念館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但存在缺乏精神寓意和支撐起歷史溫度的共鳴;在內容方面,僅僅依靠一些歷史圖片、戰時物品等,沒有相關的講解和基于歷史的背景普及,內容略顯呆板,很難獲得大眾的歷史認同感。加之文創產品種類少、創意不夠、質量不高,特別是針對在校學生的紅色文化研學基地開發欠缺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
三是影響有限,發展水平不均。黃河流域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達85 個,廣為人知的卻十分有限。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景區,西安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棗莊市、濟寧市鐵道游擊隊紅色旅游景區,沂蒙山孟良崮戰役遺址等,或是在課本上學到的,或因某篇文章、某部電影記住了,在全國范圍內尚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都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如延安,作為革命圣地,2019 年接待游客達7308.26 萬人次,而位處山西呂梁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2016 年至2019 年,年均游客接待量僅為31.8 萬人次。
四是途徑單一,大眾接受度低。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合適的載體和形式,紅色文化也不例外。近年來,盡管不少場館增加了雕塑、場景繪畫、3D 場景模型等現代元素,但仍未有大的突破。紅色文化教育重形式輕內容,娛樂性和形式重于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價值傳遞,教育效果不顯著。
五是人才匱乏,投資渠道不暢。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最活躍因素。在推進紅色文化繁榮發展的進程中,人才培養盡管已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但與目前的社會需求相比,仍顯滯后、單薄。特別是理論研究,以及利用新技術實現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人才培養尤為迫切。投資渠道不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融資上。一些紅色資源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開發,與政府財力有限、融資難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對策建議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地。要借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成功經驗,建立流域省(區)政府及流域管理機構間的工作協調機制,有效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同時,要借助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文化遺產廊道等重大項目建設的規劃實施,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相關制度的完善。流域各省(區)要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有效避免碎片化和盲目競爭。各級文旅部門要合理規劃發展各種文化旅游業態,推動紅色旅游與各種旅游方式協調發展。同時,規范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確保紅色文化資源在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他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也要認真履行職責,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是加強理論研究,豐富紅色文化理論成果。要充分發揮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等國家級研究平臺的重要作用,增加省級以上研究課題設置數量,提升研究質量,不斷拓展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努力為紅色文化研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要重視發揮各級黨史及相關科研、院校的作用,協同創新,優勢互補,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與時代闡釋,豐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的理論成果。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強化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力爭通過課題研究和項目實施凝聚人才、培養人才,不斷優化、提升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三是強化技術創新,促進紅色文化廣泛傳播。要重視發揮黃河國家博物館的龍頭作用,建立適度、管用的大數據平臺。要重點對文獻、圖片、影像、聲音、文物等進行數據化采集,并依托網絡平臺開發建設紅色遺產數據庫、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展覽館等,用現代科技手段、便捷的方式,促進紅色文化廣泛傳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和黃河故事。
四是加大開發力度,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要深入挖掘黃河流域紅色文化承載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教育等多重價值,充分挖掘其深刻內涵、精神特質與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地為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賦能,不斷提升其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附加值。要根據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稟賦,實現差異化發展。在上游要重視我黨早期革命斗爭、紅軍長征、西路軍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在中游要加大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下游要著力提升公眾對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認知。
五是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保護傳承弘揚。要借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開發建設黃河流域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紅色基因庫,加強對非物質形態紅色資源如口述歷史、藝術作品的保護,進行精準化、時代化的總結與提煉。要重視開展黃河流域紅色遺址修復保護工程,征集革命歷史文物,整理革命事跡,不斷提升紅色遺址的陳列布展水平。如運用科技手段為革命文物展陳注入時代活力,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思政教育、文旅融合共同發展,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黃河流域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讓紅色傳統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黃河河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