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朝芳 陳冬穎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較豐富,擁有4 個世界文化遺產,但存在黃河文化資源研究、保護力度不足,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專業隊伍缺乏,協同聯動有待提升等問題。為加強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高校立德樹人育人契合度,筆者從數字賦能、多方聯動,發揮高校中間建設平臺優勢,打造特色課堂,增強引路效應,推進黃河文化資源數字轉化,開展行走黃河、感悟文化活動等方面,提出共進措施。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高校育人共進的意義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較豐富,保護開發利用基礎較好,黃河文化博物館、展覽館數量多、特色鮮明。將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高校育人共進,有助于培養更多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新人,有助于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弘揚,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的目標。
第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其精髓和思想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蘊,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過程,能夠讓大學生主動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從而塑造其內在價值體系。第二,在高校中,向學生介紹黃河文化,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能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全面了解黃河文化的歷史和傳統,厚植文化底蘊,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幫助高校提升育人效能。第四,黃河文化歷經千年沉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和風格,是培育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予以積極踐行的豐沃土壤。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黃河文化資源研究、保護力度不足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分布密集,數量多,保護利用價值大。山東黃河文化資源種類豐富:103 項國家級非遺項目,307 項省級非遺項目;沿黃9 市擁有3 處世界文化遺產,1 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6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 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50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到全省的59.2%。國有可移動文物323 萬余件,占全省總數的60%;博物館數量335 家,占全省總數的54%。但是,山東對黃河文化資源細致、深入、系統的研究力度不足,保護力度不夠,對其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的提煉有待進一步提升,高質量的利用和保護體系有待健全與實施。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專業隊伍缺乏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也存在文化遺存逐漸衰落、文化記憶面臨遺失、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如:一些地方為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具有文化記憶的物質載體——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文化資源部分被高樓大廈所取代。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程序的復雜性、技藝的高難度、時間成本高、成果周期長等因素讓眾多年輕人望而卻步;激勵體系的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方面的欠缺,導致山東黃河文化出現保護、傳承人力不足,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協同聯動有待提升
2019 年12 月23 日,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即沿黃9 省(區)45 家博物館的聯合組織正式成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開展黃河文化相關研究、宣傳、保護等活動,拓展對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2023 年4 月,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舉辦第二屆“麥田里的博物館”展覽,展品內容設置更加豐富、互動感更強,促進了黃河文化的傳播,吸引大量游客參觀。
檔案館、博物館、高校、科研機構等行業的協同聯動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主要運用多媒體手段把黃河文化資源以視頻、圖片的形式融入思政課程,易出現大學生對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的認識片面化、淺顯化、碎片化;另一方面,高校對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如何有效入心、入腦、入行還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未能為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儲備人才,未能為深入科學系統推進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提供保障力量。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高校育人共進措施
數字賦能、多方聯動,發揮高校中間平臺建設優勢
數字技術幫助人們更智慧、更高效、更有效地利用海量資源,更形象、更快捷、更順暢地傳播文化。當前,我國正在闊步邁入數字化時代,文化數字化正在改變大眾文化信息傳播渠道。
2022 年10 月,長江、黃河流域20 家檔案館開展“江河奔騰千人讀檔”活動,20 件紅色珍檔向社會展播,這是長江、黃河流域檔案館首次跨省(區)聯動、首次多平臺展示展播、首次讀檔宣講宣傳、首次云端接力接續的宣傳活動。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檔案資源,讓檔案“活”起來、“新”起來、“動”起來,內涵式的育人功能“合”起來。
高校應與地方歷史文化等資源碰撞迸發出新火花。如山東協和學院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開展黃河特色通識課程建設工作。高校可運用多種途徑與黃河文化展覽館、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館、黃河文化館等多類專注山東黃河文化傳承的科研機構與組織聯合開展活動,運用數字技術開發保護傳承山東黃河文化資源,開展講座、宣講等活動,實現紅色資源多維立體展覽,幫助學生多維度認識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激發學生使命感、價值感。
數字賦能、多方聯動助力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以高校為中間建設平臺,聯動形成快捷、安全、高質的文化傳播載體,推動優質黃河文化資源進校園進課堂等,書寫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新華章。
打造特色課堂,增強引路效應
打造特色課堂,目的在于實現教中學、學中做。具體做法,一是每月選取一個學院中的一個專業,選取一個黃河主題項目,一周召開一次主題會。圍繞山東省沿黃城市的不同問題作為切入點,利用數字技術鏈接資源,形象直觀展現項目主題,將學生分為不同城市組,以PK 形式促使學生主動尋找解決方案。二是統籌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育人資源,設置網絡留言區交流互動,選取優秀小組,進行全校PK。三是結合新生入學、“五四”青年節、畢業生離校、黃河汛期、《黃河文化大會》節目、黃河口“二月二·龍抬頭”文化節、“黃河入海”元宵文化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等特殊節點,開展主題鮮明的活動。四是開辟“校園黃河”專欄,可以文章、音樂、書法、情景劇、VLOG 短視頻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創造、思考和發聲的平臺。
推進黃河文化資源數字轉化
山東黃河文化資源種類豐富。高校應組織圖書館、計算機學院等部門組建專業團隊進行黃河文化資源梳理,加大資金支持;開展專業化、系統化項目研究,構建現實、虛擬雙線一體化學術社區;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啟資源整合與轉化,形成高校成果寶庫——“黃河文化超市”;以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學,延續歷史文脈。依托黃河流域發展數據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數據平臺等資源,銜接黃河文化超市及其他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如“黃河文化特色資源數據庫”等;結合本校專業設置及需求,開發本校特色黃河文化“基因庫”;實踐山東黃河文化融入課堂育人模式,形成案例庫、示范庫、探究庫、學生活動庫,使數字資源在高校“活”起來;推動黃河文化資源價值向育人樹人價值轉變,將黃河文化基因融入課堂,激發文化育人內在力量,彰顯黃河文化資源育人效應。
開展行走黃河、感悟文化活動
為更好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高校可開展行走黃河、感悟文化活動。如走進黃河水土文化科普館學習“土孕萬物”“水開鴻蒙”,了解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情況,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入濟南市黃河沿岸的景區風光帶,參觀黃河岸邊黃河樓、德州齊河的黃河紅心廣場、依托黃河建設的相關文旅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和黃河李家岸黃河大壩等,了解黃河治理相關故事和當地城市文化底蘊,抒發愛國主義情懷。
新時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需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黃河文化課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黃河文化,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師生交流和互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自信。另外,要注重開展黃河文化創意設計和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現代價值和創新力量。
本文選自:“山東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高校育人共進研究”(編號:L2023Y10200065)2023 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