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做好新時期黃河流域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學用結合,強化使命擔當,主動對接需求,切實把黨中央、水利部的各項要求變成抓落實的具體行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下簡稱“黃河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提高站位充分認識“黃河戰略”重大意義
一是充分認識“黃河戰略”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患做斗爭,防洪減災和水沙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實施“黃河戰略”成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重大實踐,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舉。
二是充分認識“黃河戰略”是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黃河流域是中國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是“北煤南運”的主戰場,擁有稀土等重要戰略性資源,也是農產品主產區,糧食和肉類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 左右。實施“黃河戰略”不僅有利于加快流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有利于在當今國際復雜環境下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
三是充分認識“黃河戰略”是完善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布局。黃河流域集聚人口較多,尤其是河南、山東、陜西等都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川西、陜北等均屬于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上游地區是少數民族人口集聚區,很多與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高寒山區等疊加。實施“黃河戰略”既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維護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繁榮穩定,又有利于促進中國東西部之間協調發展、統籌南北方之間的均衡發展。學思踐悟相結合 認真領會重要講話精神
中國水科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體悟其中蘊含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論斷,努力做到學習更加全面、把握更加準確、認識更加深刻。
一是發揮領導干部領學促學作用。中國水科院先后組織開展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和院長辦公會專題學習會,院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談體會、談認識,總結交流學習收獲,進一步搞清楚水利科技需求,明確科研發展方向,著力推動全院科研方向實現“六個轉變”。二是發揮學科優勢,服務“黃河戰略”。中國水科院多次召開專題研究會,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展研究探討,為推動解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學技術問題進一步創新科技思路,加強協同攻關。三是緊跟形勢,激發基層活力。中國水科院通過組織開展集中學習、專題講座、專家咨詢會等,將學習貫徹工作延伸到基層,要求院屬各部門對照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查找本單位存在的問題,研究謀劃推動工作的思路舉措,引導科技工作者學精神、談體會,收到集思廣益、統一思想、共同提高的效果。四是堅持學習調研相結合,深化與流域間的交流合作。堅持問題導向,中國水科院領導班子帶頭開展調研,根據研究的相關需求,與黃委調研組開展研討,與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小浪底管理中心開展座談,與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院企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創新體系范本。
理論實踐相結合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中國水科院緊跟水利部黨組的部署,圍繞黃河保護治理的著力點,夯實水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撐點,抓好科技創新的結合點,開展了大量科研攻關工作。
一是提供評價理論研究支撐。開展幸福河湖研究,先后發布《中國河湖幸福指數報告2020》《世界河流幸福指數報告2021》,從5 個維度綜合評價了河湖幸福整體狀況,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科學參考。二是提供水旱災害防御決策支撐。開展黃河流域淤地壩暴雨洪水風險預警、淤地壩安全度汛“四預”模型研發及“四預”平臺建設工作,支撐汛期淤地壩洪水預報預警和國家、流域、省、市各級淤地壩洪水風險防御決策。針對冰凌觀測、預報、模擬和防控難題,研究河渠冰情監測預報與冰凌災害防治成套技術,有效支撐黃河冬季的防凌工作。三是提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建議,開展黃河流域“極限節水”“缺水識別”兩大專題研究。持續開展黃河內蒙古段水資源要素“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研究,研發農田灌溉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與地面監測數據同化技術,開發農田實時精量灌溉決策管理系統,編制節水灌溉技術規范。四是緊抓水沙關系調節“牛鼻子”。開展黃河流域水沙變化驅動機制與協同調控研究,提出以“調控水沙關系、改造下游河道”為核心思想的未來30 年至50 年黃河防洪減淤與水沙調控方略,著力解決工程技術難題。五是助力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和黃河水文化繁榮。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適宜目標與九大地貌類型區治理格局調整方向,明晰“水—沙—碳”多目標協同下的水土保持措施適宜建設規模與布局。基于內蒙古陰山北麓草原生態水文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觀測研究,形成了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多維協同治理、沙漠穿越區“五位一體”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開展黃河水利文化體系、內涵、載體研究,保護好黃河治水歷史文獻檔案,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提供支撐。
“一盤棋”總調控唱響新時期黃河高質量發展“大合唱”
中國水科院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緊密圍繞黃河保護治理重大科技需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用科技守護黃河安瀾,以實際行動為幸福河湖建設貢獻水科力量。
一是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生態修復治理。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系統綜合考量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問題,努力達到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的整體目標。二是著力完善水沙調控體系與防洪減災體系。抓住黃河流域治理問題的“牛鼻子”——“水沙關系”,建立健全水沙調控體系與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構建上下游聯動、左右岸一體、干支流統籌的治理格局,構筑起沿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穩固防線。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對黃河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努力探索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促進完善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的形成。將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充分融入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中,講好“黃河故事”,唱響黃河之歌,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水利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