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平洲,地處廣州、佛山、順德、南海、番禺交匯地帶,如今歸屬佛山南海區桂城街道管轄。然而當地有一句俗語:“未有桂城,先有平洲”,因為平洲的歷史要比桂城久遠得多……
最初,平洲并非現在我們所知的玉器小鎮,而是一個熱鬧的“圩市”(集市),從發源到形成,從豐富的交易市場到如今的翡翠玉器之鄉,經歷了約莫上千年的光景。相傳在新石器時代,平洲境域就已經出現人類活動的痕跡。上世紀60~80年代,平洲地區的漢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銅器、銀器、木器和珠飾等,說明最晚在漢代,平洲就已經是物產豐盛、生活富足之地。
據《南海縣志》記載,平洲在唐朝時期,逐漸形成鄉村和圩市。古代的平洲三面臨水,航道四通八達,連接起南海、番禺、順德、廣州、佛山、港澳等地,平洲所在的太平路一帶,順理成章地成為圩市的集散地。圩市設立之初,沒有砌筑堤圍,因而圩場經常被潮水淹沒,水深超過一尺,但潮水總是很快退去,對于人們的活動沒有造成過多的威脅,所以大家都認為這里是“平安之洲”,“平洲”由此得名。到了明朝萬歷年間,平洲又被稱為“平洲堡”。而后,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平洲幾經易名,但圩市的煙火從未熄滅。
與大多數地方一樣,平洲的圩市并不常設,而是有著自己的“圩日”。古代的圩市,地域要比現在的平洲街大得多。大概公元780年前后,隨著人口增加,平洲圩的范圍也逐漸增大,從大圩群眾街,向“太平街”、平東“大田基”路、東平河邊擴展,逐漸形成了“水邊”“太平”等十三條街巷。街市演變為集市,民間更是形成了“逢五逢十”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交易的圩期,這個交易期即“圩日”,后來圩日也曾改為“逢一逢六”。老平洲人心中最熱鬧的記憶大都來源于此。
每逢圩日,太平街至東平河邊的兩旁,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街市興旺。平洲圩亦發展為一河兩岸:河的一邊為圩市,另一邊為生豬交易市場,一條連接兩岸的小橋因此得名“豬欄橋”,此橋后來成了平洲圩市一張閃亮的名片。
清末民初,布鋪、蠶絲店、打金鋪等最為興盛,順德陳村、廣州番禺、平洲四鄉(平洲鄉、夏教鄉、疊滘鄉、雷崗鄉)的人都會來平洲趕圩。民國以后,平洲圩日的商貿主要以農副產品及手工藝品為主。改革開放后,圩市上服裝、日用品、小家電等興起,百花齊放,熱鬧非凡。再后來,隨著城市發展,周邊商業廣場增多,人們的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圩市便再難有改革開放之初的繁榮景象。
如今的太平路雖已不復昔日的光芒,卻保留下了平洲最早的城市印記。林林總總的小店、紋理斑駁的外墻、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地道的小食鋪匯成了平洲“圩日”的市井氣與人情味,街巷上的買賣吆喝聲,千百年來連綿不斷,似乎從未散去。
平洲自古商貿發達,卻從不甘心只做一個商品中轉站。平洲手工業發達,紅木家具、嗩吶、玉器制作等廣府非遺技藝傳承至今,然而為更多人所知曉的,則是“天下玉,平洲器”這樣響當當的名號。言下之意是指天下的玉石經過了平洲人的手,才能成為玉器。言語之間無不體現了平洲玉石從業者的非凡自信。
“平洲玉雕”的傳統技藝創立于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平洲籍的玉器人就占據了廣州長壽路玉器圩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平洲人是廣州長壽路玉器市場的開山鼻祖。
而說起平洲玉器加工業的發展,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上個世紀初,在平洲江表村有一個叫梁潤堂的人,花名“九路”“潤堂九”,行內稱“七叔”。他13歲拜同族兄弟梁林為師,學習玉器雕刻手藝。1919年學成后,梁潤堂在廣州長壽路玉器圩開了間玉器店,名“潤生祥大寶號”。由于梁潤堂時常往來平洲,為江表村人介紹玉器生意,無形之中,為平洲玉器貿易搭建了一座橋梁。平洲本無“祖傳手藝”,正是因為有了像梁潤堂這樣的領軍人物,使得同村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玉器行業,甚至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影響最盛的,就有陳廣、陳作榮、陳銳南三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