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摘要:改革開放后,國家通過擴大在農村的金融供給,改善在農村的金融服務,逐漸形成了城鄉金融一體化發展趨勢。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作用下,農村的資金及其他資源仍然持續凈流出,城鄉金融一體化遭遇多重困境。破解城鄉金融一體化困境必須采取多元措施,一方面應繼續擴大農村金融供給,創新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一方面應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農村宜居宜業才能吸引金融資本和各類人才進入農村激活農村經濟,使金融服務真正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支柱力量。
關鍵詞:“三農” 農村金融 城鄉金融一體化 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城鄉金融發展呈現二元結構,金融資源在城市和農村配置嚴重不平衡。金融是撬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推動城鄉一體化必須首先推動城鄉金融一體化,以金融為杠桿推動城鄉市場融合、資源融合以及發展融合。推動城鄉金融一體化,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村、農業單邊支持工業和城市的發展邏輯,形成“以工補農、以城補鄉”,“城鄉互動、城鄉協同”的發展邏輯。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農業發展相互作用,金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上水平上臺階、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化、商業化,激活農村經濟。農村和農業發展得好,農村經濟活躍度高,投資收益和創業環境得到改善,又能反過來促進金融業收益增長。只有在農村形成金融與經濟互動互促機制,才能構建城鄉金融一體化格局,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持。
(一)“三農”層面存在問題
1.農村產業結構單一,高附加值產業缺乏,投資空間和項目少。我國大部分農村以種植業為主,并且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2010年以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一直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0%以上。家庭聯產承包制下大多數農村發展水平低,沒有高附加值產業投資項目,因而多數農村對信貸服務的需求量較低。
2.農民缺乏可抵押財產,征信體系不完善,信貸風險較大,金融機構不愿給農民貸款。農村集體資產分戶承包經營,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沒有所有權,無權對承包土地進行抵押,農民的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也無法抵押。農民沒有工資等穩定性收入,無法建立完整的征信記錄。在無財產抵押、無征信記錄的條件下,金融機構難以對農民進行信貸。
3.多數農村資源結構單一,除了土地,尤其是耕地,沒有其他資源可以利用。我國大多數農村距離城鎮較遠無法分享城鎮化福利,又缺乏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或者特殊種植業、種養業等稟賦,發展空間較小,既不能吸引資本進入,本地人也缺乏投資熱情,因而對信貸的需求較低。
4.農村居民創業能力低,創業意愿不強,信貸需求小。由于農村發展空間小,再加上自身收入低,創業風險大,即使打工掙錢回鄉的農民也不愿意創業。他們覺得創業不如打工保險,信貸需求低,他們愿意把打工掙的錢存在銀行而不是從銀行借貸。
5.農村缺乏創業人才,缺乏致富帶頭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減弱,組織功能弱化,整合能力和領導能力明顯下降,對村民失去了號召力。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或者自己經營小本工商業,大多數人并不關心農村集體的發展前途。村莊發展萎靡,也就沒有信貸需求。
6.農民城鎮化置業帶走大量農村資金。伴隨著城市開放度提高,進城就業安居已經成為許多農民改變自己生存發展條件的一個重要選擇。農民在城鎮經營工商業并在城鎮尋求租購房,一是農民把自有資金帶到城鎮進行經營或者消費,二是農民舉貸后的經營活動也發生在城鎮,農村金融對農民的扶持并沒有對農村發展帶來效益。所以,盡管農村金融有很大發展但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
(二)金融機構供給服務層面存在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中小金融機構布局偏少,信貸缺口大。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一般設置在縣城,四大行基本不在鄉鎮設點,鄉鎮村只有信用社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而對于一些相對落后和貧困的鄉鎮還沒有發展村鎮銀行和小貸公司,所以對于一些富裕的鄉鎮能夠獲得較優的金融服務,而貧困落后鄉鎮的金融服務幾乎空白,實際上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金融支持。
2.金融服務機構涉農產品創新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特點創新適合“三農”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如何針對農民缺乏抵押資產和信用擔保,制定符合農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貸款模式,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必須突破的問題。如果沒有金融機構提供金融資金這股活水,農村發展就活不起來。看似根源在農民,但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能根據“三農”特點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方式和具體措施是重要原因。
3.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自身硬件建設不強,信息化建設不足。隨著農村的現代化不斷發展,農村居民盡管接受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比城市滯后,但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接觸甚至使用現代技術工具,比如計算機、網絡和智能手機,而且在許多農村電商業務已經得到較好發展。但目前許多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產品供給、金融服務、結算、支付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還比較落后。
4.農村缺乏金融人才。農村整體發展落后,金融服務機構各方面建設與城市具有較大差距,優秀的金融人才不愿意到農村工作。由于農村發展落后,為農村提供金融產品創新、信息科技服務、會計結算服務、法律服務、投資理財服務、保險融資服務、創業創新指導服務等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比較缺乏,中高端金融人才很難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
(三)國家農村金融建設政策與實踐層面有差距
1.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思維仍然左右著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盡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在“三農”問題上更加重視,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會對解決“三農”問題做出重大部署,但工業化優先戰略及其實踐思維一直主導著我國現代化進程,在金融資源配置上常常采取工商服務業優先策略,使城市金融資源配置優于農村,城市金融比農村發展得早、發展得快、發展得好,城鄉金融差距拉大。
2.城鄉二元結構慣性導致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不足。我國是傳統的二元社會,城鄉分割多年,城鄉差距分明。城市以市場經濟為主,市場化、社會化程度高,資金流動大、流動快,金融需求大、交易費用低、風險低、收益大,而農村主要還是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經濟流動性差、交易費用高、風險大、收益低,這樣的現實導致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較城市差距較大。
3.國家市場經濟建設逐步推進,城市市場對農村資金具有巨大的虹吸效應。商業金融機構以盈利作為重要標準,它們可以把資金貸給農民,也可以貸給市民。由于農村資本市場不發達,市場容量小,城市市場就成為農村資金的巨大吸水機。農村金融機構的各種理財項目大多投資于城市工商服務業即是佐證。
4.城市化發展成為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的一個原因。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著農民市民化,農村資源不斷流入城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1978年至今,我國城市化率從17.9%提高到64.7%,伴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金融需求和供給相應增加,而伴隨著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進城農民的資金和其他資源也進入城市。進城農民一方面在資金方面有優勢,一方面在人力資本方面有優勢,這些優質資源進入城市都會造成農村金融的萎縮。
5.農村非正規金融擠壓了正規金融市場。農村存在著大量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和行為,它們的存在嚴重擠壓了正規金融的市場空間,也造成許多金融風險。農村社會是宗親社會,鄉規民約發揮重要作用,以宗親和鄰里關系維系的借貸行為存在較大比重。目前在我國農村,民間借貸規模已經占至全部農村融資總量的50%以上。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一方面導致農村正規金融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導致農民對正規金融不信任不依賴,造成農村正規金融發展障礙。
6.國家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強監管加強了對農村金融的抑制。為了控制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不在縣以下鄉鎮設置金融網點,而浦發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幾乎不在縣級行政區域設置網點。出于風險考量,在金融強監管下,金融機構減少在鄉鎮地域設置網點,使面向農民的金融產品相對較少,抑制了農村的金融供給。
(一)推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必須提高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建立以農業為龍頭產業的多元經濟體系。農村不僅可以發展生活消費品產業,也可以發展生產消費品產業。通過城鄉之間產業融合,可以提高農村經濟多元化水平,擺脫單純依賴農業的局面。只有農村經濟搞活,擴大收益,形成貨幣資金借——貸流動機制,農村金融市場才能不斷壯大,農村金融產業才能興盛起來。
(二)調整農業產業布局,擴大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
國家應根據各地土地、氣候、水土等自然特點建立數據庫,指導各地發展特色農業,在地區間形成特色,建立地區間的互聯互通市場,使農產品形成商業化價格,這樣不僅可以擴大農業產業鏈,也可以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如果經營農業收入相當于外出打工甚至高于外出打工,必然可以吸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留鄉創業,進而形成創業環境和氛圍。這樣就可以激活農村經濟源水,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土壤。
(三)擴大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農村自主權
農村金融環境相較于城市要復雜得多,其風險也大得多,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強化監管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監管過嚴,一是打擊金融機構創新積極性,因為農村特點不同于城市,農業也不同于工商服務業,農村金融服務需要不同于城市,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也要根據農村特點與城市有所區別。二是監管過嚴可能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設點。這樣就會影響農村金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最終影響農村發展。
(四)加快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之地
城鄉差距大是農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也是優秀人才和資本不愿進入農村的重要因素,即大多數農村既不宜居也不宜業。如果農村創業環境不好,投資回報率低或沒有回報,農村既吸引不了資本也吸引不了人才。所以,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加快村鎮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鎮政治、經濟、教育和生活環境,先讓村鎮宜居,進而改善農村投資和創業環境,擴大農村經濟活躍度,才能吸引金融機構擴大投入、改善服務,才能形成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
(五)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改善農村金融供給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抵押方式,尋求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風險化解途徑;創新農民的信用構建模式,結合多數農民無抵押資產、無固定收入的情況建立新的信用評價方式;創新支付工具,結合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結合金融信息化建設創新農村支付方式,并結合票據匯兌、貼現、保函等業務進行多元支付模式建構;擴展農村金融業務,把保險、小額信貸、網上借貸等業務開展起來;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現代技術在農村金融領域里的運用,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農民的經濟活動方式越豐富,金融服務方式也應該適應農民的變化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陳儉.中國城鄉金融關系發展的政治經濟學[J].江漢論壇,2018(12):31-37.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stats.gov.cn/zxfb/202202/t20220227_ 1827960.html.
[3]楊雪琪、蔡洋萍.我國農村民間借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02:45-47.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