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意抒,蔡麗萍
海戰傷救治能力是海軍衛勤保障人員的重要技能,既包括外科創傷救治技能,又包括戰場條件下的火線區域急救技能。海軍軍醫大學是海軍基層衛勤保障人員的主要培育基地,其教學培訓效果直接影響海軍基層衛勤救治能力。但是由于條件限制,實戰化環境下的海戰傷救治能力難以練就,火線救治能力與現實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同時,現代化戰爭下,新傷情、新特點源源不斷[1]。因此,對新形勢下海戰傷救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模擬教學訓練模式對提升海戰傷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值得研究探討[2]。
1.1 研究對象將2020 年9 月參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海戰傷技能培訓的40 名本校學員列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0 名,均為男性,年齡20~22 歲。參與培訓的學員均為同屆在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員,因此,2 組學員在性別、年齡以及救治能力的理論基礎掌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2 組學員培訓課程均為理論授課以及實操教學。對照組學員采取傳統的理論授課以及實踐操作訓練模式,即授課教員先理論授課,后學員利用教學視頻進行操作學習,再自行訓練[3]。
觀察組學員在對照組基礎上外加模擬教學訓練模式,即同一授課教員理論授課,再利用本院訓練中心的戰救訓練仿真模型和特定環境進行“實戰化”培訓。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精細化設計戰救背景。邀請院內野戰救護專家以各類戰場環境(陸地、船舶、海上、海島)為背景,分別設計戰場環境以及傷員具體傷情[4],內容涵蓋氣道管理、止血、包扎、循環支持、固定、搬運、保溫、經骨髓腔輸液、止痛以及基礎生命支持等戰傷救護技能。(2)不同背景環境下交叉訓練。采取本模式培訓的20 名學員分為4 組,每組5 人,4 組同時進行不同場景的戰救培訓,每個場景訓練結束后互換訓練場景,確保每組學員均能接受到所有場景的培訓[5-6],熟悉各類場景中傷員的救治要點。(3)模擬戰場環境。通過場景布置,利用音、視頻技術以及仿真技術手段,為訓練場地營造出一種逼真的戰場環境,給學員增加真實的緊張氛圍感[7]。(4)設置仿真模擬傷員。利用具備呼吸、循環系統以及軀干四肢戰創傷救治模塊的“假人”來作為訓練傷員,可實時反映傷員的部分生命體征[8],作為學員施救有效與否的判斷。(5)總結講評。每組學員在每個場景訓練結束后均進行小組討論,做出總結,同時邀請教員進行點評,并幫助指出不足,為后期訓練提供改進方向。
1.3 效果評價培訓課程結束后,依據學校教學大綱要求,組織學員進行理論和實操考核。理論考核以培訓時的理論課程內容為綱要,由帶教教員出題,全體參訓學員作答[9]。實操考核在模擬“假人”上出現各類傷情,學員需要迅速做出傷情判定以及正確的戰救操作,通過考核成績判斷各組學員的培訓效果。此外,還通過自制的調查問卷來間接判斷學員對此次培訓課程的滿意度,共發放40 份調查問卷,回收40份,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各類考試成績以±s表示,行t檢驗;滿意度指標以百分比(%)表示,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總樣本量為40),同時部分理論期望頻數低于5,因此,采取Fisher’s 精確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學員考核成績比較培訓結束后所有參訓學員均參加理論以及實操考核,其中對照組學員理論和實操考核平均成績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學員考核成績比較(分,± 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學員考核成績比較(分,± s)
分組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20 20理論考核成績86.3 ± 6.4 76.9 ± 3.4 6.742 0.021實操考核成績88.1 ± 7.2 75.4 ± 9.2 7.921 0.017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學員對培訓的滿意度比較調查發現,觀察組學員的整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學員對戰創傷綜合救治水平、臨床思維改進、團隊協作以及基礎知識的理解等方面的認可度也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學員對培訓的滿意度比較(例,每組n=20)
戰傷救治技能是我軍衛勤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需要結合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完成戰時官兵負傷的緊急救治,在野戰外科學中占有重要教學地位[10]。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武器裝備也在不斷發展,傷員的傷情特征也在隨著裝備更替而變化,導致傷情發生的影響因素更加復雜,傷情種類更加繁多,復合傷越發常見[11-12]。
我軍衛勤人員大多數畢業于3 所軍醫大學,由于當前處于和平年代,軍醫大學學員無法經歷真正的戰爭,即使是基層衛勤人員對傷員的接觸也僅限于常見內科疾患以及高發的軟組織挫裂傷。因此,不論是在校學員還是基層在職衛勤人員均對真實的戰創傷較為陌生[13],傳統的訓練方式對其真實戰場救治技能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模擬教學主要是指利用各類技術性模擬手段,真實再現一個與實際環境相似的訓練氛圍,既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受訓人員的訓練成績,又可避免真實環境可能帶來的危險[14],滿足受訓人員的要求。
本研究采取模擬仿真傷情結合情景再現各類戰場環境,既有“槍林彈雨”,又有鐵絲柵欄等一系列模型和環境。因此,學員進行戰創傷救治技能培訓時,可體驗“真實戰場環境”下的救治步驟,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去操作一項戰救技能;深刻認清戰場救治不是某一個項目的操作,而是一系列復雜傷情的對應處置,需要衛勤人員的傷情判斷、火線區域緊急救治、脫離火線的搬運操作,以及火線后的戰術區域救治和醫療后送救治等綜合技能實施。本研究發現采取模擬教學的學員培訓成績優于接受傳統培訓的學員,同時課程滿意度也更高。
因此,針對戰創傷救治采取模擬培訓可以引導受訓學員全面掌握傷員的救治原則,在提升學習興趣和團隊協作救治能力的同時,也提高培訓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