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琳琳


本文主人公
2023年2月2日,一則《為救輕生少年,民警連發27 條“生命短信”》的新聞火了,報道中的民警高志文來自安徽涇縣公安局涇川派出所。接受記者采訪時,高志文說:“我一直以我的母親為榜樣,以她對我的諄諄教誨,作為生活和工作的方向和指引。”
高志文的母親叫胡曉萍,一位有故事的皖南農家女子。作為妻子,她堅守愛的責任,16年如一日照顧癱瘓丈夫;作為母親,她言傳身教,傳承“好人”家風;作為創業者,她帶領鄉親們變竹為寶,為鄉村振興貢獻微薄力量……
2007年3月27日,皖南小城涇縣春意漸濃。榔橋鎮河西村的胡曉萍一家卻橫遭不幸——做瓦匠的丈夫坐摩托車突遇車禍。經過13 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連下3 次病危通知書,腦干嚴重受傷的丈夫被醫生硬是從鬼門關搶了回來。
胡曉萍看著趴在病床前哭著喊“爸爸”的兒子,心如刀絞:兒子就要高考了,耽誤不起啊!丈夫的一大筆醫療費還沒著落,該怎么辦?
鄉親們你五十元、我一百元地湊起來,暫時解決了治療費問題。手術29 天后,終于睜開雙眼的丈夫,眼神空洞。胡曉萍問他:“你多大了?”“我9 歲。”胡曉萍轉過身狠狠地抹了一把眼淚,然后強撐笑臉迎接丈夫的復蘇——醒了就好,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丈夫住院不到3 個月,光醫療費就借了3 萬多元,胡曉萍不得不把丈夫推回河西村的家中。丈夫站不起來,也不能說話,胡曉萍不敢想象未來有多難。兒子此時被安徽阜陽師范學院錄取,這是苦澀中的胡曉萍見到的唯一亮色。
胡曉萍很快邁出了養家的第一步。她去幫別人收割稻子,賺取微薄的生活費。看到有人開著大貨車向農戶收竹子,第二天,她也試著爬山去砍野竹,然后騎著自行車直奔寧國市,去市場找收竹子的商家。
從涇縣到寧國市,單趟近100 公里的路,胡曉萍已經記不清當時騎車的體力如何、勇氣從哪兒來,她只記得,聯系好銷路回來的路上,她開心得要飛起來了。
砍野竹,收小竹,拉板車,胡曉萍一車車地將竹子拉到寧國市場變賣,每車賺取100 多元辛苦費。一段時間后,在好心老板的建議下,胡曉萍回村租了一小塊場地,開始向農戶收竹子。她跟村里的男人們一起上山砍毛竹,扛毛竹。毛竹刮花了臉,她顧不上擦藥,干完活就趕回家照顧丈夫。
漸漸地,口口相傳,有外地客戶上門找胡曉萍收竹子。胡曉萍給駕駛員們送上茶葉、筍干等土特產,有駕駛員推讓道:“你一個女人家,也掙不到多少錢,別再貼錢了。”
胡曉萍實誠地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大伙兒齊心協力,生意才有盼頭。師傅們,你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幫我多多宣傳啊!”
胡曉萍常說自己膽子大。膽子大才能闖出一條路,可膽子大也會帶來風險重重。
2008年6月,在客戶墊資幫助下,胡曉萍順利流轉、平整了竹場土地,并墊下去100 多車河石,辦起了“河西竹業”。聽運貨的駕駛員說,大竹子可以劈開賣,在北方銷路大。胡曉萍就請來村子里4 位身患殘疾的老師傅手工破竹,刨片。
當年9月,劈好的1800 捆毛竹準備完畢,胡曉萍租了一輛13 米長的大貨車,跟外甥女跳上貨車,滿懷期望地奔赴山東青州……
沒想到,當他們風塵仆仆到達青州市場,市場老板看到這車毛竹連連擺手:“劈得不行,你快拉走,我不收!”仿佛一盆涼水當頭澆下來,胡曉萍不得不面對冷冰冰的現實——原來,現在都是機器加工,手工劈的毛竹規格不一,壓根不符合要求。
外甥女哭了起來:“小姨,怎么辦啊,你還欠著債……”胡曉萍呆呆地蹲在地上,欲哭無淚。這時,貨車司機王師傅把她拉起來,說:“走,我送你們到別的市場賣!”
3 人在路上顛簸近500 公里,5 天輾轉黃樓、諸城等地市場,在吃了多次閉門羹后,終于遇到一個收毛竹的老鄉,以5000 元的低價收下了這一車“次品”。
按照約定,胡曉萍付給駕駛員3000 元。年輕的王師傅數出一半鈔票裝進褲兜,另一半遞回給胡曉萍:“胡姐,我知道你過得不容易,這些錢,你留下。”
數日來的艱難,胡曉萍都扛過來了,此時她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王師傅要去接下一單活計,于是把她們送到了火車站。
綠皮火車鳴著長笛搖晃著開往家鄉,胡曉萍的心慢慢地平靜下來。車窗外是初秋豐收的金黃,自己創業哪一天才能有起色?回顧一路辛酸,胡曉萍從口袋里摸出一堆名片,數一數有68 張之多,這是她在市場被拒絕后,從一家家商戶那兒要來的。她默默地對自己說:不要緊,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
回到村里,胡曉萍付完加工師傅的工資,又到二手市場花600 元錢買了一臺舊機器,開始用機器加工毛竹。
那68 張名片帶來轉機。胡曉萍一個一個地撥打電話,聯系業務,并承諾保證加工質量。她的標準化毛竹一車一車從河西村出發,運往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生意的希望重新被燃起。
涇縣是山區,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山場上下都栽了毛竹。過去,毛竹多銷路窄,農戶們把毛竹當柴火燒。如今,一個照顧癱瘓丈夫的弱女子,帶領大伙兒“變竹為寶”,奔著好日子去,村民們打心眼里佩服胡曉萍。
2010年6月,兒子高志文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在杭州工作一段時間后,他聽從媽媽報效家鄉、服務百姓的建議,辭職回鄉參加公務員招考。
2015年,已經成為涇縣派出所一名干警的高志文結婚了,次年有了可愛的女兒。與此同時,在胡曉萍的努力下,“河西竹業”發展勢頭良好。
一直以來,胡曉萍有個“奢侈”的愿望,希望丈夫有一天能站起來。她多次一邊做生意,一邊帶丈夫去外地大城市就醫。
盡管如此,丈夫的病情還是不見起色,他患上肺積水、肝積水、腎積水……幾乎每年都會遇到緊急情況需要送診。胡曉萍不想讓兒子工作分心,所以,家里、廠里遇到啥事,她都盡量瞞著兒子。有時候,在醫院碰到兒子的同事,她都反復叮囑:“不要和志文說他爸爸住院了!”
母子連心,兒子又哪能不明白母親的期望?高志文遵循母親的教導,工作敬業負責,先后被評為安徽省公安機關優秀人民警察、安徽省公安機關杰出人民警察,并榮獲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一次。
每年母親節,兒媳都會為胡曉萍精心挑選一雙舒適的新鞋。“媽,我們小家庭的事情您不用操心,您要照顧好廠子這個大家庭。那么多工人,很多都是您特意招來的年紀大的、身體有殘疾的,他們都需要您。”
是啊,如今,“河西竹業”帶動幾十名農戶務工,年產值超過400 萬元,對胡曉萍來說,跟著她一起闖蕩的這些鄉親就像親人一樣。創業路上,她不再是孤身奮戰,這份事業值得她繼續拼搏!
2020年春節前,胡曉萍收來近百萬公斤毛竹,不料新冠疫情來襲。疫情防控期間,百萬公斤毛竹放置過久,干了枯了,成了一堆廢料,近30 萬元投入打了水漂。
村民們可都等著錢過年啊,胡曉萍心急如焚,用銀行貸款結清了村民們的工錢。她沒有閑著,到處學習,尋找新路子。幾個月后,疫情好轉,胡曉萍從浙江湖州請來4 位老工匠,著手設計制作竹工藝品,從竹家具、竹籬笆,到竹亭、竹廊、竹房屋……漸漸地,周圍鄉鎮有了從胡曉萍廠子里出產的竹工藝建筑。
絕處逢生,胡曉萍十分欣慰——能為鄉村振興、美化家鄉出一份力,體現毛竹的社會價值,這對她是極大的鼓舞。
2019年6月,胡曉萍被中央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做好事、做好人,不僅要照顧好家庭,還要幫助更多困難群眾和殘疾人長期就業,為社會獻上一份赤誠,成為胡曉萍的自覺行為。
2021年3月,中央電視臺《秘密大改造》節目組來到河西村,提出想去胡曉萍的家看看。說到“家”,其實是幾間鐵皮集裝箱。為了方便照顧丈夫,胡曉萍就在加工廠附近搭起集裝箱,這么多年一直和丈夫住在這里。
集裝箱“房屋”結構脆弱,無法隔音、隔熱。節目組導演見狀很詫異:“胡大姐,刮風下雨的日子,鐵皮被打得啪啪山響,你怕不怕?”胡曉萍打趣回答:“我不怕!白天干活累了,晚上我睡得沉,雷聲都吵不醒我。”
節目組只告訴胡曉萍想拍攝山里的生活,要建一個工作站點。2022年元旦,木屋蓋好了,導演邀請胡曉萍去參觀。當看到自己和家人的一幅幅生活照被掛在屋內的墻壁上,胡曉萍愣住了……原來,這是《秘密大改造》節目組的“秘密工程”,他們就是為胡曉萍改善居住條件來建造木屋的。
一邊收拾木屋,一邊在腦海里回放這些年的點點滴滴,胡曉萍恍若隔世,笑著流下眼淚,辛酸的淚水又漾出幾許欣慰。往年春節,家人們只能在工廠里找塊空地,蹲著吃團圓飯;這年春節,一家人終于可以圍坐在一起,吃熱騰騰的火鍋,喝甜滋滋的米酒——其實,生活不只有辛辣、酸楚和痛苦,終有一天它會以甘甜溫潤回報那個從不低頭的你。
2022年6月,涇縣牛嶺水庫移民征遷工作正在進行中。聽說這里的農戶有很多老舊的生產和生活用具,扔了舍不得,搬到新家又不合適。胡曉萍于是貸款20 萬元,上門回收農戶家里的老物件,并四方聯絡客戶,為老物件找個好去處。煤油燈、木桶、陶罐、竹簸箕、木鍋蓋、木瓢……農戶不要的,胡曉萍統統收下。
幾個月來,胡曉萍回收的老物件超過25000件,總價值高達32 萬元左右。她打算留下一些老物件,有機會做個展覽,讓搬遷后的農戶還能看到自己的“老伙計”,為美麗鄉村留下歲月的記憶。
這一年,久病纏身的丈夫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醫生當初預計他只能活5年,胡曉萍卻用全身心的付出讓丈夫感受了16年的相濡以沫夫妻情深。
2023年2月1日,得知兒子高志文用4 個多小時、27 條“生命短信”,化解了一名“輕生”男孩的生命危機,胡曉萍激動地打去視頻電話:“兒子,你做得對,媽媽給你點贊!”
2023年三八婦女節,公安部、全國婦聯通報了全國多名成績突出的女民警、好軍嫂、愛警母親,胡曉萍被評為“愛警母親”;5月,胡曉萍家庭獲得全國婦聯“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清代名士鄭板橋的《竹石》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有人說胡曉萍就像竹子一樣不服輸,將絕境變成佳境,并言傳身教影響后輩。胡曉萍則說:“單竹不成林,成片的竹林才是皖南最美的風景。我們熬過了苦日子,趕上了好時代,生活變得更有希望。國家給了我這么多幫助、肯定和榮譽,我要繼續為鄉親們做事,為鄉村振興盡一分力,發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