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潔


本文主人公(右)
當下許多家庭的育兒工作基本由媽媽承擔,爸爸成了“影子”。曾是企業高管的張旭健忙于工作,直到被女兒的一番話刺痛,他決定辭職與妻子共創“笨爸爸工房”,讓一個個“影子父親”抽出時間,陪孩子來做玩具槍、魯班鎖……發展到2023年,笨爸爸工房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讓8 萬個家庭父愛回歸。在傳統木藝中深耕的張旭健團隊,獲得了十多項國家專利、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千萬元天使投資。
張旭健是甘肅人,大學畢業后到廣東工作,一路從普通職員做到公司高管。其間,他與來自河南洛陽的同事郭曉利相識相愛,婚后育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張旭健經常去外地出差,工作繁忙時一個月有20 天都不在家,照顧孩子和家務事,全落到了郭曉利一個人身上。
有時妻子忍不住抱怨張旭健:“雖然你的職位和收入越來越高,但家已經成為你的‘旅館’了呀,鄰居都懷疑我離婚了!女兒說你很久沒帶她們去游樂場了……”面對郭曉利的“嘮叨”,張旭健經常聽到一半就含笑打斷:“你多辛苦一下,好好陪她們玩嘛,我得努力給咱家賺錢啊。”妻子想和張旭健深入交談一番,讓他意識到父愛缺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有多大,但張旭健總有接不完的電話、處理不完的工作,郭曉利只能轉身嘆息。
2014年春天,張旭健出差在外,幾天后是大女兒的生日,他便請廣東的同事幫忙給女兒挑一件禮物送給她。隨后,張旭健又給大女兒打電話,祝她生日快樂。不料,女兒突然在電話中問:“爸爸,您什么時候再來我們家?”張旭健不由地愣住了。原來在孩子的心里,自己根本就不是她的家人,而是個外人啊!這對于一位自詡辛勤付出的父親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已經40 歲的張旭健失落不已,他曾經以為,送孩子讀最好的學校,給她們買最漂亮的衣服和玩具,就是最好的父愛。現在他才發現,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大女兒上幼兒園大班了,張旭健一共才接過她兩三次。而他每一次忽然出現在學校門口,都讓女兒開心得“哇哇”叫……猛然驚醒的張旭健心里涌滿了愧疚。經過一番深刻的反思,他辭去了高薪職位,決定換一種活法。
“女兒一天天長大,她們不會等我。錢是永遠賺不完的,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2014年秋,張旭健全家從廣東搬回了河南洛陽,在妻子郭曉利娘家所在的城市定居下來。他試著放慢生活的腳步,也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而不再被兩個女兒當成客人。張旭健牽著孩子的小手,接送她們上下學;陪妻子逛菜市場,和岳父母一起包餃子;周末一家人開車出去,游洛陽的龍門博物館、老君山……
張旭健開始把“父愛教育”當作一項事業來研究,發現像他以前那樣的“影子爸爸”特別多,大家“沒時間”也不知道怎么陪孩子。他們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只要給家里多掙錢就夠了,卻不知父愛長期缺席,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自卑懦弱,不夠勇敢和果斷,這對子女影響深遠。
2015年初,身為心理咨詢師的妻子要去香港學習,張旭健在家里當了1 個月“奶爸”。等郭曉利回到洛陽,一進家門,兩個女兒就興奮地匯報說:“媽媽,看爸爸給我們做的手工八音盒,還有小木偶!”“爸爸太厲害了,班里的同學都羨慕我!”張旭健在一旁得意地說:“小意思!我很多年沒做過木工了,這就是帶孩子隨便玩玩。”
張旭健是一名資深木藝發燒友,之前因為工作忙把這個愛好放到了一邊,直到最近又開始陪女兒做八音盒、小板凳……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父女之間也更親近了。
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張旭健發現,木藝可以成為父愛教育的良好載體。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木藝文化豐富而深厚,傳統工匠把智慧融入其中,讓木藝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張旭健通過和女兒同學們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普遍對木工挺感興趣,畢竟“每個男人都藏著一個木匠夢”。
張旭健想到以此為切入口,給廣大“影子爸爸”創造親子機會,在推進父愛教育的同時,也可以把傳統木藝文化傳遞下去。
張旭健和妻子交流想法之后,得到了郭曉利的支持。郭曉利長期在社區做公益工作,提出以社工項目的方式開展“親子木工房”,并希望將來每個社區都能有這樣一個父愛空間。
木工房叫什么名字好呢?胡適先生的一句話給了他們啟示:“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于是,張旭健夫妻倆想出了“笨爸爸工房”的名字。
2016年6月,全國第一個“笨爸爸工房”在洛陽建成。它以親子木工為媒介,為爸爸和孩子創造一個高質量陪伴的地方,服務群體為4~14 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爸爸。張旭健打出的宣傳語是——歡樂木工坊,父愛伴成長。
但最初帶孩子來報名的,幾乎全都是媽媽。為了調動“影子爸爸”們的積極性,張旭健和妻子想出一些小妙招:爸爸帶孩子來報名的,給予木偶、魯班鎖之類的玩具獎勵;陪孩子上夠一定親子課時的爸爸,將免費獲贈一個父子倆參與制作的八音盒……結果,孩子們為了禮物,紛紛纏著爸爸帶自己來上木藝課。
“笨爸爸工房”的每一堂親子課都分為3 個環節:首先通過游戲的方式,讓爸爸感知自己的父愛教育水平,促使爸爸們進行自我覺察;然后爸爸和孩子一起做手工。隨著互動交流增多,讓爸爸去思考自己可以用哪些方式,高質量陪伴孩子;最后是家庭分享環節,讓孩子說出想和爸爸一起去實現的愿望,同時也讓媽媽鼓勵爸爸學習家教知識。
在一堂親子木工課上,有個小女孩做自我介紹時很害羞,一直躲在爸爸身后。老師教大家用線鋸切割木塊多余的材料,女孩兒力氣小,每次只能切一點點,漸漸沒了耐心:“爸爸!這個太難了,我們肯定完不成,我不想切了。”爸爸很有耐心地回答:“沒關系,你先去玩一會兒,爸爸來幫你。”女孩玩了很長時間,回來看到爸爸還在神情專注地切割,不由被他的堅持所感染,也跟著一起認真忙活起來。
最終,父女倆成功做出了他們的作品。在分享環節,小姑娘緊緊抱著她和爸爸一起做的木藝品,開心地說:“這是爸爸第一次陪我做玩具,我特別愛我的爸爸!”那位曾經的“影子父親”聲音哽咽道:“對不起女兒,以后我會多多陪伴你成長。”
有一位媽媽給張旭健發來活動感言:“看到兒子和他爸一起做木工互動時,孩子前所未有的快樂模樣,讓我很感動。自從多了爸爸的陪伴,孩子的性格也變得堅毅和勇敢了,這正是你們工房宣傳的‘父愛教育’所帶來的轉變啊,感謝您!”
2017年的一天,“笨爸爸工房”正在開展尤克里里制作課程。一位爺爺帶著孫子過來,小男孩不愛說話,對尤克里里這種樂器也不太感興趣,卻對皮筋槍戀戀不舍。沒多久,孩子的爸爸羅先生打來電話,開口就問店里的皮筋槍多少錢一把。張旭健含笑解釋:“工房里的作品是不賣的,您有空了可以帶孩子來做一把皮筋槍。”
1 周后,羅先生帶著兒子過來。父子倆累得額頭冒汗,才在木藝老師的指點下做出一把玩具槍。兒子對那把皮筋槍愛不釋手,一臉崇拜地望著爸爸說:“原來您這么厲害呀,您是我的超人爸爸!”看著孩子們和爸爸的溫馨互動,張旭健欣慰不已。
2018年,“笨爸爸工房”通過開展公益課,把親子木工帶向了更多社區和學校,讓成千上萬名爸爸加入其中。與此同時,不少木藝從業者和愛好者也加入張旭健團隊,他們一起研發工房教具,并向爸爸和孩子們展示鑿、刨、銼、磨、鋸的木藝工序,以及帶機關的榫卯盒子等。張旭健夫婦還會向一對對父子和父女,講述木匠鼻祖魯班的故事……
一踏進“笨爸爸工房”,你就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親情融融的父愛時光。這里能讓每一個忙碌的“影子爸爸”不自覺地放慢賺錢的腳步,體會到為人父的責任和歡樂。
“來兒子,左腿蹬,右腿弓,姿勢擺好了,手上才能使出勁兒來。”“小虎,你要順著這個木頭的紋路,收起蠻力,用巧勁兒來刨。”“洛洛,像這種比較鋒利的棱角,要先用粗砂紙打磨。”在每一場親子木藝活動中,爸爸們都變成了“師父”,帶領各自的“小徒弟”干得熱火朝天。在爸爸的幫助下,孩子們也很快進入小木匠的角色,共同為了心中理想的作品而努力!
陪孩子完成一件手工制品后,爸爸們也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一點張先生深有體會。他是一名工程師,每天下班回家都很晚很累,和妻兒幾乎沒有交流,夫妻倆經常因為孩子的事拌嘴。妻子費了好大的勁,才勸說張先生帶兒子來“笨爸爸工房”體驗一次。生怕脾氣不好的丈夫在親子課上吼孩子,妻子全程陪同父子倆。結果出乎她的意料,張先生和兒子非但沒有吵起來,還在木藝活動中配合得越發默契,愉快的交流也多了起來。
之后,張先生又主動帶孩子參加了“笨爸爸工房”的另一場活動,父子倆合力做了一把小椅子,還用油漆把彼此的手影印在了兒童椅上。慢慢地,張先生愛上了快樂的帶娃時光,他推掉周末的酒局,帶兒子去爬山,買繪本看,到“笨爸爸工房”上木藝課……原本沉默內向的孩子,也變得開朗活潑了。
經過6年多的發展,“笨爸爸工房”先后在洛陽、北京、天津、香港、澳門、珠海、成都等城市開設38 個項目點,為全國8 萬個家庭提供“線上+線下父愛木工課”服務,并開發了超過100 種木藝課程。
2021年父親節當天,“笨爸爸工房”推出“父愛盒子”活動,孩子們和爸爸都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視頻,定期體驗“父愛木工課”。
張旭健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堅持,已經成為先秦馬車非遺傳承人,并且在他的團隊里,還有中國榫卯技藝等非遺傳承人。在把一個個“影子爸爸”拉回家庭中的同時,他們也在向眾多父子、父女弘揚并傳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
笨爸爸工房的三大目標是“父母減壓”“高質互動”和“非遺傳承”。2021年11月,張旭健在第五屆“社會創業家”評選活動中獲獎,“笨爸爸工房”贏得“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社會企業TOP20”“優質公益產品”等多項榮譽,并開發出14 項國家專利。
幾年來,張旭健在經營上摸索出“公益采購”和“商業運營”兩種形式,與各地婦聯開展合作,讓全國多個社區和街道辦以機構成本價采購的方式,為弱勢群體提供“父愛教育”支持。
對于張旭健來說,比事業成就更大的是每天都可以陪伴家人,妻女臉上的笑容多了,兩個女兒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學生,生活幸福感滿滿。郭曉利作為“笨爸爸工房”的聯合創始人,也獲得了“中國百名社工人物”“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等榮譽。2023年初,“笨爸爸工房”已完成天使輪融資1800 萬元。父愛是一盞溫暖的燈,張旭健用“親子活動+木藝傳承”的方式,努力解決“父性教育”缺失問題,讓數萬名“影子爸爸”回歸家庭,在木藝世界中,與孩子共同打磨父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