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取得了珍貴的資料和樣品,揭示了“冰上絲綢之路”沉積特征和環境演變規律,顯著提升了對“冰上絲綢之路”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對“冰上絲綢之路”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教授宮勛十多年來合作參與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與發現”研究獲得了2022年度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冰上絲綢之路”中的“冰”指北冰洋,“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2018年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發布。其中關于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表述引起世界高度關注:“中國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p>
30年后去北極,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航行
宮勛合作參與的研究是一個主要對北極、特別是“冰上絲綢之路”沿線氣候進行科考和研究的項目,包括了大氣、海冰、海水、洋流等,覆蓋氣候系統多個圈層的全方位研究。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北極圈科研的空白,彌補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區域的不足,使中國對北極和亞北極海洋環境的認識更加完整、全面、系統。這也是一個中俄兩國科學家長期務實合作的典范項目。中俄科學家利用俄羅斯科考船開展了8個多學科綜合科考航次,中方科學家共有110余人參加現場科考,不斷為加快推進“冰上絲綢之路”建設添磚加瓦。
對于這份獎的內涵,宮勛解釋說:“100年前人類進入北極還是探險,也許30年后再去北極不過是一次普通的航行,這條航線里包含著國家的大戰略。如果2050年左右北極圈的夏天真的一塊海冰也沒有了,北冰洋化‘冰為名副其實的‘洋,這里不再是蠻荒之地,而是交通要路,各個國家都要推出自己的北極戰略,需要我們科學家提供科學依據,更要我們有研究的積累。我們國家在北極圈的話語權,就來自于我們對北極氣候、地理研究的科學底氣?!?/p>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機遇
當全球都在爭議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時,北極圈周邊各國則展望著北冰洋從“航運禁區”轉身為新的“交通大動脈”所帶來的機遇。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國際上已有研究指出,2050至2060年夏季,北極圈內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屆時,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將完全體現。
長久以來,從亞洲到歐洲主要有三條海路航線,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非洲好望角。地圖上線路的曲折代表著時空的遠隔。百余年來,探險家們一直夢想打通常年冰封的北冰洋航道,一條“傳說中的航道”。
穿越北冰洋的航道主要也有三條: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直穿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西北航道海冰復雜,多分布多年冰或固定冰;中央航道當前只存在于理論上。
東北航道又稱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羅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離岸海域。2013年8月,中國貨輪“永盛”號從大連港起航,順利到達歐洲荷蘭的鹿特丹港,由此拉開了中國乃至亞洲的貨船穿越北極航道的序幕。
“永盛”號的航程約7800海里,行程27天,比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到達鹿特丹港的航線航程縮短2800海里,航行時間減少9天。它證明了這條人們夢寐以求的北冰洋“黃金水道”,就是連接亞歐兩大洲的最短航線。
中俄共建的“冰上絲綢之路”主要就是依托這條東北航道,把東北亞的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聯結起來,構成全球第七條經濟走廊。
中俄聯合科考互利共贏
2010年10月27日,11名中方科考隊員與20名俄方科考隊員乘坐俄羅斯遠洋科考船“拉夫任捷耶夫院士”號,開始了歷時20天、航程2349海里的首次聯合科考,也開啟了隨后幾次聯合科考的序幕。
本次“‘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與發現”的牽頭科學家、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石學法研究員在一次采訪中說道:“當時,國際上在這些區域的研究程度相對薄弱,這是中俄雙方合作的重要原因?!?/p>
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俄聯合科考的優先方向。實施了12年的中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取得了珍貴的資料和樣品,首次編制了全區基礎底質圖件。中俄科學家聯合發表論文近百篇,提交研究報告14部,揭示了“冰上絲綢之路”沉積特征和環境演變規律,顯著提升了對“冰上絲綢之路”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項目成果支撐了“冰上絲綢之路”環境保障、航道開發利用和國家外交活動,對“冰上絲綢之路”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被鑒定專家組評價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事實證明,實施聯合科考航次,使中俄互利共贏。”石學法表示。中國科學家由此填補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科考的空白,這對深入了解北極和亞北極海區環境要素的特征和變化規律、開展環境氣候和生態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冰上絲綢之路跟氣候變化緊密相關。我們的研究也從氣候變化入手,了解從過去到現在氣候系統是怎樣變化的,才能預測未來會怎樣變化,為國家的北極氣候政策和‘一帶一路提供科學依據?!睂m勛評價說。
(水云間薦自《長江日報》2023.5.18 周劼、王俊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