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第三十二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阿盟峰會)閉幕。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時隔12年重返阿盟峰會并發言,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巴沙爾的回歸意味著什么?在中東“和解潮”帶動下,成立78年的阿盟能否重煥生機?
5月19日,第三十二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阿盟峰會)在沙特阿拉伯港口城市吉達順利閉幕。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時隔12年重返阿盟峰會并發言,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
敘利亞時隔12年重返阿盟峰會
據悉,成立于1945年的阿盟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組織。阿盟峰會則是阿盟和阿拉伯國家的最高級別會議。敘利亞曾是阿盟的創始國之一,但在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阿盟中止了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多個阿拉伯國家也關閉了駐敘大使館。
今年的峰會早在開幕之前就受到各方關注。5月7日,阿盟在開羅舉行的外長級特別會議上決定,即日起恢復敘利亞政府代表團參加阿盟理事會及其所有組織和機構會議的資格。敘利亞回歸阿盟,標志著阿拉伯國家的和解趨勢迎來一個高潮。
沙特阿拉比亞新聞網刊文指出,和解和團結成為本屆阿盟峰會的主題。作為本屆峰會輪值主席國,沙特已經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并與也門胡塞武裝展開旨在實現長久停火的談判。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在發言中強調,和平、團結、合作和建設符合阿拉伯國家人民的利益,“我們不會讓本地區成為沖突地區”。
分析人士指出,敘利亞重返阿盟,有助于阿拉伯國家加強團結自強,加快發展振興,也有利于促進中東地區和平穩定,符合阿拉伯國家的長遠利益。
“聯合行動”成為高頻詞
在峰會上,阿盟秘書長阿布·蓋特表示,敘利亞回歸阿盟是政治解決其危機一個不容錯過的良機。巴沙爾則說,阿拉伯世界正面臨重新規劃自己事務的歷史性機遇。
分析人士指出,自美國策劃的所謂“阿拉伯之春”發生以來,敘利亞、利比亞等多個阿拉伯國家常年戰火肆虐,經濟民生凋敝。而今,中東地區整體安全局勢發生重大轉變,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凝聚力和內政外交的自主性不斷增強,為這些國家重新實現安全、穩定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副教授王光遠表示,本屆阿盟峰會的成功舉行,為解決地區眾多熱點問題提供良好機遇,將加速敘利亞回歸阿拉伯大家庭的進程,還能促進也門問題、利比亞問題、復興大壩問題等熱點問題的解決。
實際上,在本屆峰會舉行之前,“聯合行動”一詞已是沙特、埃及等國官員口中的高頻詞。本屆阿盟峰會發表的《吉達宣言》,也強調了加強阿拉伯聯合行動的重要性。
埃及總統塞西在峰會上表示,敘利亞回歸阿盟將為阿拉伯國家加強聯合行動提供動力,他呼吁阿拉伯國家共同應對各類挑戰。
埃及政治分析人士艾哈邁德·穆斯塔法表示,各國采取聯合行動,有助于維護阿拉伯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阿拉伯國家人民提供集體保護,推進阿拉伯世界發展。
阿盟能否重煥生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阿盟峰會結束后的第二天,巴林宣布與黎巴嫩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這是阿拉伯國家關系改善的最新進展,其背后或許正是阿盟在起作用,而中國在促進阿拉伯國家團結自強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成功斡旋沙伊復交開啟了中東和解新時代,其他海灣國家與伊朗實現關系正常化,卡塔爾和巴林也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阿盟重新接納敘利亞為其成員國,這都是中東‘和解潮的廣泛體現。”卡塔爾哈馬德·本·哈利法大學副教授史蒂文·賴特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院院長劉欣路表示,當前,中東正處在亂與治的十字路口,道路選擇關乎國家和地區的未來。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支持阿方運用阿拉伯智慧推動政治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中東安全架構,為中東建立政治互信和安全機制指明了方向。
阿盟分管政治事務的助理秘書長哈立德·曼扎拉維曾撰文表示,阿拉伯國家更加團結,能夠讓中東國家的聲音“不僅在中東聽得見,在全球也聽得見”。
例如,此次阿盟峰會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受邀發表演講并會晤部分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正是阿盟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一個具體表現。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表示,阿拉伯國家在俄烏沖突中將繼續保持中立,致力于維護與雙方的關系,希望沖突早日解決。
在此背景下,成立78年的阿盟能否重煥生機?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峰會對阿拉伯國家來說是一個新起點,但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從內部來看,敘利亞問題尚未走到完全解決的那一步。阿盟內部仍然有國家不愿意恢復與敘利亞的正常關系。也門問題、利比亞問題、蘇丹沖突以及巴以問題等,都不好解決。阿盟究竟如何以共同行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關注。
從外部來看,盡管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減弱,但其仍然在敘利亞駐軍,并拒絕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在地區其他問題上,美西方也不愿放棄各自的利益。在此情況下,阿拉伯國家能否頂住美國的壓力保持一致,能否進一步增強獨立自主性,還有待觀察。
(新華網2023.5.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