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要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既要把看得見的事情做好,又要真抓實干,做好于民有利的“小事”“瑣事”,夯實長期發展的基礎工程,為未來蓄力。選擇什么樣的政績觀,考驗著領導干部的智慧和能力,驗證著其境界和情懷。
“顯績”注重功在當下,“潛績”著眼利在長遠
談及干部考核,離不開政績。政績可以分為“顯績”和“潛績”。
“顯績”一般是指大工程、大項目,建廣場、修馬路,能有一個成果直觀展現,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潛績”則是指在就業、醫療、教育、保障等涉及民生領域深耕細作的長期發力。“菜籃子”“米籃子”不顯山不露水卻關乎群眾利益,需要勞心費力求長遠發展,成果往往并不顯赫卻能惠及當下、澤被后世。
“顯績”與“潛績”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顯績”注重的是功在當下,“潛績”著眼的是利在長遠。“潛”猶如“顯”的“種子”,“顯”則是“潛”結出的“果實”。
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扎實苦干,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鑄就了寶貴的“塞罕壩精神”;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在百里海灘上筑堤攔沙、植草固沙、種樹防沙,創造了荒島變綠洲的奇跡;楊善洲退休幾十年不為名、不為利,無私付出種出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這些舉世矚目的“顯績”背后,往往是數十年、幾代人的“潛績”沉淀。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接力奮斗,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成就了功在當代、惠澤千秋的歷史偉業,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顯績”與“潛績”的辯證關系。
“顯績”與“潛績”出現失衡的誘因
現實中,有個別地方的領導干部只追求“顯績”,不注意“潛績”,甚至大搞一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熱衷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這些領導干部的“顯績”與“潛績”出現了失衡,主要誘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政績觀的偏離從主觀層面制造了深層癥結。在一些干部看來,“顯績”能制造轟動效應、吸引眼球,進而能為外界特別是上級領導所直接感知甚至受到重視。因此,他們為了一時之功、一時之名,便不遺余力地盲目上項目、鋪攤子,搞一些華而不實甚至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第二,有失偏頗的考核機制從客觀層面形成了激勵誤導。雖然近年來中央反復強調,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摒棄GDP導向,但是在一些地方,以GDP論英雄的基本格調尚未完全消除。這種有失偏頗的考核機制實際上釋放出了一種錯誤的激勵信號,導致一些干部不自覺地將時間精力投放到了容易引起各方關注的“顯績”之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的“潛績”。
第三,較短的任期無形之中加速了“顯績”的制造速度。從治理有效的角度看,過長的任期和過短的任期都不利于干部自身成長和地方治理活動的有效開展。過長的任期不僅容易滋生職業倦怠,而且隱藏著制造“團伙式”腐敗的風險。過短的任期則會滋生投機短視行為的內驅力,這恰恰是當前誘發“顯績”與“潛績”失衡的主要原因。
如何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
領導干部要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既要把看得見的事情做好,又要真抓實干,做好于民有利的“小事”“瑣事”,夯實長期發展的基礎工程,為未來蓄力。選擇什么樣的政績觀,考驗著領導干部的智慧和能力,也驗證著領導干部的境界和情懷。
只有打好基礎、管好長遠,才能穩中求進、行穩致遠。領導干部要正確認識“顯績”和“潛績”,正確對待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讓“顯績”與“潛績”協調適應、齊頭并進,不僅要扮靚“面子”,更要夯實“里子”,不圖一時之名、不貪一時之功,無論“顯”還是“潛”,多做腳踏實地的“實績”是關鍵。
領導干部要甘于、樂于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切不能急功近利,要在為人民服務、為事業奮斗、為理想奉獻的過程中去體會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共產黨員的政績觀要剔除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踏踏實實工作,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任接著一任干,把為黨盡責、為民造福落實到行動上,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群眾是閱卷人,時間有評判尺。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擔當,潤物無聲打基礎、踏踏實實抓長遠,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后的真評價。
(春之暖薦自《清風》2023年第3期 潘鐸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