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山河做體檢,就是要檢查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致災因子、承災體、孕災環境。具體來說,我們檢查了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六大類災害。
2023年5月12日,科普中國·星空講壇舉辦了以“科學防災減災 守護人民安全”為主題的講壇,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副司長袁藝帶來演講——《了解自然災害 認識災害風險》。以下為演講節選。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而且發生頻率高、造成嚴重損失。近20多年來,我國遭受了許多重大自然災害。比如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8月在甘肅舟曲縣發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2021年河南鄭州發生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還有經常發生的森林火災、強臺風……所有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自然災害的影響。
每次自然災害的發生都意味著人員傷亡、資源破壞以及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據統計,2000至2022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年均造成5790人死亡失蹤,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400億元。
自然災害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無法阻止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但能不能減輕這些災害造成的影響呢?這就要說到自然災害是怎么形成的。從專業角度描述,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三者相互作用,導致了自然災害的發生。
致災因子 指對人類生命財產及各種活動造成不利影響的、具有潛在破壞性的自然現象和自然事件。比如天上的暴雨、暴雪、冰雹,地上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上發生的風暴潮、海嘯,還有常見的高溫、干旱、寒潮……一般來說,致災因子的強度越大,造成的后果可能就越嚴重。
孕災環境 也就是災害所發生的地方或者環境。比如大江大河附近容易發生大洪水,就是洪澇災害的易發區。山區地質環境不穩定或者植被破壞嚴重,就是滑坡、泥石流、山洪的多發區域。南方沿海地區經常有臺風登陸,就是臺風的孕災環境。
承災體 通常指災害直接影響或破壞的人類社會自身,包括人本身還有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我們居住的房屋、使用的學校、醫院、道路、橋梁、大壩等基礎設施,還有學習、工作、生活所依賴的土地,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承災體。如果承災體的抗災能力足夠大,災害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可能就比較小。
如何給山河做體檢
我們經常說災害是可能發生的,那么可能發生的災害及其后果就叫“災害風險”,就是包括它的可能性、后果。通過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的探知、對影響災害后果因素的干預,是不是就能減輕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去監測、預警、預報致災因子的發生,做好必要的應災準備,比如通過雷達監測做好對暴雨的預報;我們也可以使人類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強,比如把房子蓋得更結實,建設水庫大壩來防范洪水和干旱,通過植樹、種草來減少水土流失;我們還可以掌握很多避險自救的知識和技能,當災害即將來臨或者災害已經發生之后,我們知道怎么減輕災害對我們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減輕災害風險,科學認識災害風險是第一位的。
我和同事目前主要在做的是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這項工作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下,應急管理部牽頭和許多部門單位共同組織開展的,在國家、省、市、縣各個層面都有不同的任務。我們把這次普查稱之為“山河體檢”。
給山河做體檢,就是要檢查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致災因子、承災體、孕災環境。具體來說,我們檢查了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六大類災害。這些災害都是對我國影響非常嚴重的災害。
我們檢查了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產業等承災體,這些信息可以稱之為“病因”。我們還調查了歷史災害信息,也就是掌握了既往病史,調查評估了區域的綜合減災能力,查明了“身體有哪些免疫力”,開展了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得到了國家和各個地區的自然災害風險水平和規律,也就是把握了“身體生病的規律”,提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防治建議。這些體檢數據都統一上傳到了數據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研判“身體狀況”,提出解決疑難雜癥的辦法。
在此之前,我們國家為山河做的體檢大都是單項的專科體檢,比如地質災害調查、水利調查、山洪災害調查、森林資源調查、國土調查等。在這些單科專項體檢的基礎上,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普查的目標就是讓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更安全,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抵御自然災害。政府部門可以利用這些普查成果從源頭上防范風險,提高防范、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我們可以通過普查知道身邊的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有哪些,提升家庭的災害防范能力,使居住環境更安全,也可以有意識地去學習更多的防災避險知識和技能,知道如何辨識身邊的災害風險和隱患,如何規避風險隱患。一旦災害來臨,能夠開展自救甚至互救來保護自己和家人。
(新華網20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