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已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備受師生青睞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微課以其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研制微課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對自身的行為、決策進行思考、實踐、再思考,這個過程也利于培養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基于此,筆者結合北京市西城區基層學校教育教學實際,通過區和學校及教研組三級聯動的協作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要求每名學員教學設計中的教學方法都能從比賽中找到依據,搜索相關教學內容的比賽視頻并下載進行切分剪輯合成微課,然后依據微課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同時以微課為載體,深入研究促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策略,旨在提升區域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一、提前策劃,設計先行
依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教材重構課程內容,西城區教師課例研修共同體明確分工、細化職責,履行教研員職責,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完成研究教材,架構課程;明確分工,細化職責;賦能技術,培訓先行等環節后,要求教師從得與失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以期構建的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需求,保證課例研修任務高質量完成。
1.研究教材,架構課程
為了提高西城區中學體育教師的足球教學能力,筆者在西城研修網申報了《指向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微課研究——基于足球、籃球項目》研修課程,以中學階段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中涉及的足球、籃球技戰術教學內容為基礎,通過微課教學的形式,帶領教師在研修活動時間進行課例研修。
2.明確分工,細化職責
研修活動開始前一周,教研員導出報名課程的教師名單,了解報名教師的基本情況,備好第一次課并擬定研修活動通知發至各校。研修活動先通過互動游戲進行抽簽分組,完成組隊后各組推選1名組長;接下來筆者公布提前準備好的足球、籃球課例內容,供各小組選擇;各組選擇好課例主題后,由組員根據自身專長主動認領,余下無人認領的部分由組長進行分派,如,微課制作、課例檢驗、教學文案撰寫、攝影攝像、動作示范錄制等小組。
3.賦能技術,培訓先行
在進行課例研修前,筆者邀請了信息技術專家對教師進行了如何制作微課的相關技術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Camtasia軟件的使用方法、常用下載視頻軟件的介紹和運用PPT制作動畫的方法。教師們學習理論的同時進行實操,圍繞微課腳本設計微課PPT模板,把撰寫好的文字和編輯好的圖片及視頻添加到模板中,通過Camtasia軟件生成微課,在提高了部分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提升了微課的制作質量。
二、穩中求進,實踐落地
課例研修采取“三課檢驗三反思”的形式推進。每一次課例檢驗后參與教師都要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反思改變教學行為,進一步優化微課和教學文件,通過3次不同形式的課例檢驗幫助教師反思微課輔助教學課中的優長與短板,通過不斷優化微課培養和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1.有效評價,說課檢驗
第1次檢驗采用說課形式,按照觀看微課、現場說課、審閱教學文案(含教學計劃、微課教案和腳本)和課后反思(含評價與總結)的流程,旨在檢驗教師教學設計的思路與可行性。參與的教師從教與學兩方面對微課、說課、教學文案分別進行評價(通過手機登錄問卷軟件填寫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微課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微課輔助教學的效果如何”等方面),完成評價后教師們對本次課例的研修目標、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形成第1輪修改建議,并制訂出下一步研究計劃。
如,“搶防守籃板球”課例的第1次檢驗,檢驗過程按照觀看微課—進行說課—審閱教學文件—評價反思進行。評價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評價內容涉及微課和說課兩方面。教師們從帶著什么想法參加檢驗、檢驗過程中的個人收獲和檢驗后的思考3個方面進行了反思。許多教師都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小組合作形式的課例研修活動,小組合作形式既有個人分工又有集體合作,活動形式新穎,微課內容聚焦,微課制作過程展示充分,每一個小組都成了課例研修學習和發展的共同體;通過研制微課腳本、搜索微課素材、拍攝示范動作等任務,教師同伴間既互相影響又相互促進,既調動了教師個體學習的主動性,又激發了教師群體合作的時效性和實效性,普遍提高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2.角色扮演,模擬檢驗
第2次檢驗是在第1次檢驗的基礎上,采用模擬現場教學的形式,按照觀看微課、模擬授課、審閱教學文案和課后反思的流程,旨在通過教師扮演“學生”學習檢驗微課教學的實際效果。全體教師從教與學兩方面對第1次修改后的微課、模擬授課效果、第1次修改后的教學文案依舊使用線上問卷分別進行評價。完成評價后教師對第2次課例研修目標、過程及結果進行反思,教師通過第1次與第2次之間的變化,形成本次修改建議并制訂出下一步研究計劃。
如,“籃球:原地持球交叉步運球突破”和“籃球:快攻戰術”2個課例的第2次檢驗,采取實踐課的形式由2個籃球課例小組聯合進行,檢驗過程按照觀看微課、審閱教學文件、實踐檢驗和評價反思4個步驟進行。評價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評價內容涉及微課和實踐課兩方面。檢驗前檢驗教師要向教師扮演的“學生”和觀察者說明較第1次微課和教學文件,第2次又做了哪些優化和修改,修改的依據和調整的原因有哪些。實際上,就是要明確檢驗教師在第1次檢驗后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待大家明晰后,通過實踐課對優化修改后的微課和教學文件進行再次檢驗。在評價反思階段,參與評價的教師也發生了改變,能夠更直接、更準確地發現微課和課例中的變化,聚焦教學實際問題。如,有的教師談道:“個人突破技術教材上有哪些?應該教什么?需要做哪些教材化處理?”馬上就有教師回應:“教材中運球擺脫防守的方式主要有3種:體前變向、同側步持球突破和交叉步持球突破。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中樞腳的確定、走步問題。微課視頻中可以直觀明了地講清中樞腳問題,可以使學生提前預習。”
教師通過角色扮演,從學生視角出發,審視授課教師的教學效果,給自己的同伴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同伴吸納與否成為教師反思的重要內容。授課教師通過“學生”反饋回來的意見和建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包括微課和教學文案),對于同伴的意見和建議的吐納及其依據成為授課教師反思的重要內容。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扮演“學生”的教師,由于“最近發展區”的無限接近,使二者通過鏡像反映實現同步提高。其余觀察者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互動中得到啟發,形成觀察者效應,再給予教師和“學生”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全體教師雖然在課例研修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每一名教師都參與其中,不僅提高了互動效果,而且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不僅提高了本次的微課質量,而且筆者作為教研員在指導中也與教師同步反思發展,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真實情境,現場檢驗
第3次檢驗采用現場實操(常態課)形式,按照學生觀看(含在家中、課前、課上導入及新授課中的插播)微課、教師現場授課和師生課后反思的流程,旨在通過真實情境檢驗經過兩輪優化后的微課及其效果。課后學生從學習的角度通過現場填寫紙質問卷對微課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不同階段對微課介入后能否激發學習興趣”“從微課預習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能否增加練習時間和次數”“能否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對課后練習是否有幫助”等方面),教師們通過現場填寫紙質問卷對本次課例研修目標、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內容包括“微課能否讓課堂教學發生變化”“在教的方面減少集中講解次數和示范次數”“在學的方面增加練習次數”“有助于形成學生自主學練”“對微課預習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
如,“足球整體進攻:邊路進攻”課例第3次采取常態課的形式進行檢驗,因為疫情原因各校都有防疫要求,現場外校人數有要求,所以采用線下觀看+線上直播的方式向區內外廣大教師進行直播。按照課前觀看微課、常態課展示和學生填寫問卷流程進行檢驗。評價包括教師觀后反思和學生問卷評價2個方面,內容涉及微課與課堂教學間的關聯,主要觀察能否通過微課介入以達到對課堂提質增效,具體分析教師精講學生多練的情況。教師在觀摩學習后,結合自身從收獲、不足和改進策略3個方面進行了反思。在收獲方面談到微課與實踐課結合緊密,課前利用微課作為鋪墊,課上針對學練實踐發現問題,結合教師的重點講解和難點提示,加速了學生從平面認知到立體運用的效率,有效減少了教師集中講解和示范戰術的時間,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在不足和改進策略方面大家也能夠準確捕捉問題并能給予有效解決方法,有教師談道:“課堂組織調動時間略長的問題可以通過微課明確練習的組織形式,通過標志點明。”還有教師發現:“學生在進行2VS1練習時,因為第一腳傳球質量不高,沒有傳出地滾球,而是半高球或者球始終蹦蹦跶跶,影響同伴第二腳傳球的質量,所以教師要注意觀察并及時提醒學生傳球的方式和質量;同時,提醒學生在行進間傳接球時要活用語言或手勢進行有效溝通。”
授課教師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學生反映反思教學的得與失,非授課教師通過觀摩授課從學生的鏡像反映中進行遷移反思自己教學的得與失,這種觀察者效應對于觀摩者的反思更有沖擊力,教師反思能力的生長點多基于此。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基于微課教學提升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課例研究”(批準號:CDCA202012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