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檸溪 劉智博 張澤 杜世欣 張妍 蔡麗 孔德生
摘? 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提升高校學生積極心理、職業道德等人文勝任力的重要途徑。該文剖析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問題,并以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探討在課程中利用案例教學法、敘事教育、體驗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和影視欣賞的運用提升學生人文勝任力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人文勝任力;“三海一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5-0001-04
Abstract: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humanistic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ak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hipp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exploration and nuclear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compet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using case teaching method, narrative educ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teaching metho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humanistic competence;? shipp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exploration and nuclear application
人文勝任力指的是將同理心、助人精神、積極心理和職業道德等人文的理念、意識融入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轉化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本科生必修的通識教育課。“三海一核”專業指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應用4個領域的相關專業。這些專業與國防事業密切相關,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身心健康、專業技術、人文素養的要求。
根據筆者經驗及相關既往文獻,該群體學生往往出現以下具體問題:①學習壓力大。據相關調查,在某種程度上,理工類學生的學習壓力大于文史類專業學生的學習壓力[1]。這類專業工程實踐課較多,通過高考以理論考試為主的選拔方式進入大學后,學生動手能力差,無法勝任實踐要求,進而產生學習壓力及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情緒等。②人文修養闕如。一方面,這類學生高中時學習理科,很多學生對人文社科類課程缺乏學習興趣,一部分學生人文知識的積淀與自身人文素質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當代的學生普遍自我意識較強,缺乏對他人關懷的意識與團隊精神,在職業敬畏、修養等方面也存在較多提升空間。③社交能力差。學生每周需花大量的時間完成課程外的工程實踐,學生主要面對機械、機房,人際交往的時間少,因而不善于處理日常的人際關系;理工科類院校男女比例相差較大,導致學生的正常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一些班級甚至只有1到2位女學生,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無法正常面對異性,與異性溝通困難,甚至產生情感問題。因此,在這類學生中講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通識課是必要且重要的,有助于整體上提升其人文勝任力和身心健康水平。本文簡要總結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并探討在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利用案例教學法、敘事教育、影視欣賞的運用等方法,全面提升學生人文勝任力。
一?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
(一)? 課程缺乏針對性
學校往往采取大規模授課且更加關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已然固化,針對性欠缺。然而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所傾斜的方向并不相同,而學校設計的課程并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需求。例如,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心理狀況往往與平時學業繁重,學習與情感生活無法平衡,人際交往受限等相關,而文史類學生的心理困惑往往涉及就業困難,對于現實壓力的困擾。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針對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間。
(二)? 教學方式傳統化,缺乏實踐活動
部分教師在課堂中理論性內容偏多過于枯燥,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狀況脫軌,使得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無法真正領悟課堂理論學習的內容也無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使得教師教學效果較差。
(三)? 考核內容長期固定,方式單一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采用試卷考核或撰寫結課作業的方式進行,學生迫于選課學分的壓力,專注于任務完成,本身學習熱情不高,無法領悟課程內容的精髓,這與課程開設初衷相悖。
(四)? 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資源較少
心理健康教育類教師人數在高校中占有少量崗位,且作為公共課,對教師準入的要求低于教學科研崗教師。然而,該門課的教學范圍往往覆蓋全校學生,僅有的幾位教師不得不采用大規模授課,在某種程度上,這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浮于表面,在深層意義方面需要進一步拓展,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2]。
二? 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人文勝任力的教學方法探討
(一)?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開展教學的方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學習,學生借此掌握理論知識和將理論踐行于實際工作中的能力[3]。
案例教學法由哈佛大學法學院自1870年首創,已經傳承了一個多世紀。最初,哈佛大學法學院運用案例教學法,以法庭審理的案件為例,在學生中開展法學教育;哈佛大學醫學院運用臨床病例和臨床會議的案例進行醫學教育,推進傳統的醫學教學進步[3]。1921年,哈佛大學商學院開始施行案例教學,并建立專門的商業研究處,開展案例的研發工作,不斷積累完善,案例教學從哈佛大學推廣到了全球,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此后,案例教學法在各國的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運用,獲得了一致好評[5-6]。在心理學教育中,該方法亦被廣泛應用[7-8]。
當前,在我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的教學。學者對該方法的運用進行了思考與探討,這些經驗為在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提供了方向。例如,何雯[9]認為案例教學法包括課前準備工作和課堂實施2部分。前者涵蓋敲定案例類型、篩選心理健康教育有代表性的案例、設計與組織教學、建立討論小組和熟悉教學案例5部分, 后者涵蓋展示教學案例,探討疑難問題,分析解決方案及其實施、總結、評價和反饋4個階段。在本次課程設計中,也可以參照該流程實施。劉郁[10]提出要重視案例選擇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真實性和時代性,豐富性和多層次性,強調在選擇案例時要嚴謹對待。當前的學生所處的年代與本身的個性特征與其他年代有所區別,而對于國防事業,對于從業者強化初心、堅守科學信仰的信念的要求是始終如一的。因此在案例選擇中,要選擇具有時代性的案例,結合當前實際,進行教學。王強[11]認為案例教學主要有3個環節:理論導入滲透、體驗知識再現、理論與實際結合。鑒于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學生的特性,教學活動中應選擇與其實際結合的案例,并選擇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在放松中學習。研究亦證實了案例教學法的積極意義,如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交互性、學生總體滿意度、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12-13]。既往研究亦指出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需要注意案例的選擇,以及教師在課堂恰當精準地總結,在案例分析之后準確及時地點撥等[14]。針對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可運用一些軍工行業優秀典型人物的案例,激發其道德感、職業價值觀與奉獻精神。也可選擇一些在當前學習和日后工作中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教會學生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提升抗逆力。
(二)? 敘事教育
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納在文化心理學的基礎上闡明教育的文化觀,認為敘事教育法應成為教學方式,敘事是文化的“流通幣”,故事幫助主體產生敘事認知,這是理解他人、建構自我的方式[15]。既往研究也證實了敘事教育的積極效果[16]。因此,敘事教育可用于大學生共情能力等人文勝任力的提升。
敘事教育指的是將敘事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媒介,將理論、理念等通過敘事的方式傳播給學生,相比于理論教育,敘事教育將理論的教學在故事述說與分析中進行。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在理論課中,組織學生學習敘事、敘事療法、心理咨詢的概念與理論基礎,觀看影視作品,閱讀書籍文獻,使學生對敘事具備基本的認知,并掌握與他人敘事、理解他人敘事的基本方法。在實踐方面,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敘事實踐與反思,該環節在社會活動中進行,如組織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學生幫扶弱勢群體、探訪養老院和孤兒院等。特別是組織學生為退休的“老軍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在與其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和學習其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等優秀心理品質。在這些實踐活動中理解、接納他人并給予幫助,進而提升道德感、奉獻精神與共情能力。在實踐中倡導學生以友善、尊重的姿態面對他人,與他人進行良性互動,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他人,通過此類過程收獲人際交往的正向反饋,從而逐步習得共情的技巧與方法,以及踐行理解與關懷他人、社會融合等理念,提升人文勝任力。這些人文素質與能力對于其日后從事船、海等國防相關行業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些行業的工作往往需要緊密的團隊合作與高度的奉獻精神,而這些意識與精神的塑造可以在敘事教育的一系列活動中進行,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 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重在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具體情境中的體驗過程[17],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課程的重點在于學生可以將課堂上所運用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實踐經驗,學生們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成長。如前所述,一些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理工科學生存在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的問題,課程可以此為切入點,開展體驗式教學,幫助具有此類困擾的學生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體驗式教學可按下述方法進行:首先,在課堂之上,教師可以講述相關理論及轉換學生們害怕社交的認知思維,使學生們認識到與陌生人社交其實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并教述一些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及其注意事項。其次,如果是第一次授課,教師可以創設一定情境,使得學生相互主動認識。例如,一個班級的學生30人分成2組,每組15人,大家均為不熟悉的關系,2組分別圍繞成一個圈開始以做游戲的方式介紹自己及認識他人。以1組為例,每個人先各自介紹一次自己名字后,從第一個人開始說“我是A”,第二個人則接著說“我是A旁邊的B”,第三個人則接著說“我是A旁邊的B旁邊的C”,依次說完直到最后一個人(ABC等均為學生自己的真名)。第二輪則再在每一個人前面加一個形容詞,此形容詞不能重復,由下一個學生形容上一個學生,例如第二個學生則要說“我是溫柔的A旁邊的B”,以此方式再繼續下去。2組學生以最后的速度及精準度作為獲勝的依據。
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此類游戲,能增強學生們的上課體驗感,調動學生全身多個感受器官及肢體,多方位帶動學生情緒[18],使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來,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如社交恐懼等。在這種體驗式教學的課堂之中,學生們作為課堂的主體,將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去表達自己,去實踐,將知識應用于實際。
(四)? 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的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平等這一核心理念[19]。在課堂之上,教師可以拋出某一主題問題,學生以小組展示的方式進行表演匯報,而匯報的形式卻是不受限的,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激情與創造力。在參與式的教學中,教師不再單純擔任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更多是與學生融為一體,引導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特性制定相應的具有針對性的課堂內容方案,以幫助學生成長。
參與式教學的方法可以應用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已具備可以擁有獨立思維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上采用一定的方法,盡可能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對于一些真實的心理問題的看法,使學生們參與到課堂中來,以達到情感共鳴共同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可以應用團體心理劇的心治療方法來解決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心理問題。在心理劇的表現中,學生們可以充分地表現自我,借此發泄不良情緒,同時將自我問題暴露出來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則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及設置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的課程內容環節。
以其中某專業為例,日常學習科目較多,課程壓力較大,部分學生情緒不穩定,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具有暴力傾向,而寢室是大學生共同生活的場所,此類情緒在極大程度上容易引發寢室內部矛盾,造成寢室關系不良,從而惡性循環阻礙學生正常身心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上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分組通過想象或依據自身及他人實例進行情景再現,以心理劇的形式將此類事件重現在課堂之上。如學生A扮演一個因學習壓力大而情緒暴躁的學生,回到寢室看到室友的一些行為心生不滿,由此引發二人激烈爭吵。小組內其他學生則扮演學生A的室友們,大家共同完成此情景故事。在此情景劇的表演中,有此類情緒的學生可以通過第三視角看到他人是如何處理此類情緒的,通過觀察學習應用在自身的日常行為之中。而教師可以通過此情景劇更加了解學生的內心狀態,提供相對應的心理指導。
通過參與式教學,學生與老師可以達到相互信任、情感共鳴的狀態,使教師更加了解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情境,促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之上使用相關案例進行教學,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使學生自己作為課堂的中心,增加其吸引力的同時也更加愿意參與到團體互動中去,更容易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理解轉化為個人的知識經驗以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五)? 影視欣賞的運用
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可以通過播放與學生專業相關或與學生心理問題相關的影片以此來達到影響學生認知觀念的效果。班杜拉曾提出觀察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行模仿以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在課堂上播放相關影片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影片中的相關內容易與學生的某些實際生活相契合,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
針對面向“三海一核”專業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可以播放與其未來職業相關的影片,如《波濤洶涌》《航跡》《核電40載風云錄》《旗艦》和《向海圖強》等等。在影片中往往大部分內容涉及到與航海、核電相關的職業生活,可使學生們提前簡要理解未來的職業生涯及工作內容,減少迷茫與對未來的焦慮。當然從事此類工作也會有不同于其他工作特殊的壓力和困難,學生們觀看此類影片有利于從現在開始逐漸做好心理建設以對抗未來的職業壓力,如長期在海上行駛工作單一的無聊乏味感、周圍環境帶給自身的不安全感、人際關系難相處等等。這些因素極容易導致個體出現不良情緒甚至精神疾病。影片中的角色們往往都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緩解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如在業余時間開一些交流會,這為大學生提供了有利于緩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在課堂上,老師也可將理論知識與相關影視片段進行結合,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這些影片也能幫助學生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強化初心和職業信仰。
三? 結束語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人文勝任力需要得到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促進學生成長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面向“三海一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重點介紹了案例教學法、敘事教育、體驗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和影視欣賞的運用等教學方法在課程中的運用,以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文勝任力。
參考文獻:
[1] 宦夢溪.大學生學習壓力與睡眠質量現狀調查分析[J].醫學信息,2018,31(15):106-109.
[2] 徐曉煒.多科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J].科教論壇,2020(26):53-54.
[3] 孫昌.案例教學法及其應用進展[J].山東工業技術,2016(5):276.
[4] 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3):7-11.
[5] THISTLETHWAITE J E, DAVIES D, EKEOCHA S,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bas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BEME systematic review: BEME guide No. 23[J].Medical Teacher, 2012, 34(6):421-444.
[6] EDELSON D C. Learning from cases and questions: The socratic case-based teaching architecture[J].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1996(4):357-410.
[7] SNOWMAN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hat do we teach, what should we teach?[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7(9):151-170.
[8] BLOCK K K. The "case" method in mode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xts[J].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1996, 12(5):483-500.
[9] 何雯.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J].青年與社會,2014(6):185.
[10] 劉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2013(18):78-79.
[11] 王強.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及實效性分析——以崢嶸學院為例[J].山西青年,2017(11):41-42.
[12] 陳樹婷,錢令波,周文霞.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4):96-97.
[13] 姚德雯.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82-85.
[14] 楊立紅.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1(76):203-204.
[15] 向眉.布魯納敘事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115-120.
[16] 李宇.敘事教育在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6(22):124-125.
[17] 沈定軍.淺析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應用[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11):44-46.
[18] 林靜,王玲玲,康著言,等.基于互動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7):199-200.
[19] 尹靜.參與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