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陸園珍,宋佳歡
(蘇州市立醫院 江蘇蘇州215000)
急性重癥胰腺炎是指伴有全身或局部并發癥的急性胰腺炎,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病死率。據WHO調查顯示,約2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屬于重癥胰腺炎,其病死率高達17%,雖然隨著現代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治愈率有所提升,但病死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1]。受疾病原因影響,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體內各項營養指標出現嚴重失衡狀態,因此,科學的營養補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夠側面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避免患者腸道菌群移位和恢復營養狀態。但近年來通過觀察相關臨床數據發現,常規的腸外營養支持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該疾病患者的治療需要,其主要是因為該模式缺乏較高的細節性與完整性,極易導致患者感染情況加重,同時無法確?;颊叩玫阶銐虻臓I養補充,因此,在諸多條件影響下,胃-腸反射的營養支持模式逐漸形成,且在眾多腸內營養支持方式中其處于較高地位[2-5]。2016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我們對42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胃-腸反射的營養支持模式,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4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發病72 h后出現腎衰竭(血清肌酐含量>176.8 μmol/L)、呼吸衰竭[血氧分壓≤60 mm Hg(1 mm Hg=0.133 kPa)]、凝血功能障礙(凝血酶原時間<70%)等并發癥者;②年齡>20歲者;③通過CT掃描,采用BalthazarCT分級評分表[6],炎癥分級均處于C、D、E級,胰腺壞死程度≥40%者;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疾病者;②參與過相關臨床研究者;③拒絕配合有關治療措施者;④中途退出者;⑤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危象者;⑥合并腸梗阻及腸道功能障礙等相關疾病者;⑦患病前存在營養不良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6~75(49.03±2.79)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5~73(48.26±3.7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營養支持方式。首先在入院當天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明確其病情發展狀態,并進行身體營養指標檢測;同時,給予禁食、吸氧、胃腸減壓等輔助治療,采用腸外營養支持(靜脈滴注)方式,根據不同實際情況配置合理的營養液,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以滿足其基礎機體代謝需要,在此基礎上聯合藥物等相關的治療措施,維持營養支持時間30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胃-腸反射的營養支持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營養支持前準備:成立專業性營養支持小組,小組組長由主治醫生負責擔任,小組成員執有相關營養支持技能證書,評估營養支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提前做好充足準備,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②制訂營養支持方案:在基礎檢查結束后,根據自身營養指標水平,對患者實施胃-腸反射的腸內營養支持模式,同時結合相應的臨床數據資料搭配合理的營養液。③執行營養支持方案:首先通過X線片金標準確認插入鼻胃管,連接一次性胃腸減壓器進行胃腸減壓,將排出胃腸內多余氣體或液體,待胃腸狀態穩定后進行床旁盲插鼻空腸管(復爾凱螺旋管或簡成空腸管),置入患者腸空腔30 cm處,隨后進行鼻腸管固定,防止鼻腸管移位或脫落,首日營養支持將5%的葡萄糖混合在生理鹽水中,根據個體患者自身情況調整具體比例,之后通過鼻腸管持續輸注溶液,輸注總量為400 ml/d,輸注速度為20~30 ml/h;次日營養支持可持續輸入腸內營養混懸液 500 ml/瓶,能量密度調整至1 kcal/ml,輸注速度控制為100~125 ml/h,每日滴注1000 ml。在營養支持過程中,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逐漸調整營養液的輸注速度和劑量,直至患者進行食物(如米湯、蔬菜汁、牛奶等)輸注,在此期間需嚴格把控各類營養液的溫度,控制35~40 ℃,營養支持時間30 d。④營養指標綜合評定:在患者營養支持期間,每周定期進行1次營養指標監測,同時舉行小組內部會議,統一探討解決當前階段,所遇到的部分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營養支持流程。
1.3 觀察指標 ①營養指標:比較兩組接受營養支持前后血紅蛋白(正常參考范圍:120~165 g/L)、前白蛋白(正常參考范圍:280~360 mg/L)、白蛋白(正常參考范圍:35~51 g/L)、血肌酐(正常參考范圍:44~106 μmol/L)及膽固醇(正常參考范圍:<5.20 mmol/L),并采用自制記錄表記錄并統計檢測結果。②并發癥:統計兩組在進行營養支持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急性重癥胰腺炎發病原因與膽道結石及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有關,此外,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暴飲暴食、酗酒等,易引起該疾病的發生。急性重癥胰腺炎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中上腹持續放射性疼痛、惡心嘔吐、黃疸等癥狀,病情危重會出現呼吸異常、意識改變、低血壓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最終造成休克甚至猝死,此外,受該疾病原因影響而引發多功能并發癥是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7-9]。而針對此類疾病患者,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或手術等醫療手段進行治療,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而營養支持是非手術治療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患者快速恢復、保持機體平衡的關鍵作用[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營養支持后,觀察組血紅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優于對照組(P<0.05),血肌酐和膽固醇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以看出,該營養支持模式不僅能夠利用合理的營養液搭配及輸注調整,在保證補充血紅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的同時,降低血肌酐和膽固醇含量水平,保持各營養指標的平衡狀態,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對應的風險評估,大幅度降低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基礎保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劉偉偉等[12-13]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見,胃-腸反射的營養支持模式是一種更加標準化、系統化的營養支持方式,較常規腸外營養支持模式相比,效果更顯著,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全面性,該模式象征我院醫療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且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在今后的營養支持工作中,將不斷完善相應的營養支持流程,為患者提供科學性的營養支持服務,全面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實施胃-腸反射的營養支持模式能夠改善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體內各項營養指標含量,同時降低該疾病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患者恢復速度,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