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師蘭,王俊文,曹景菊,茍瑞晨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山東濟南250012)
職業認同感是指個人對自身職業的規劃、社會價值以及個人價值的肯定性評價[1]。護生職業認同感代表著護生對護理行業的看法與態度,并決定其以后的職業態度[2]。尹雪燕等[3]研究表明,護士職業認同影響其留職意愿,并與之呈正相關。護生職業認同感低會增加其離職意愿,導致本行業高素質人才流失進而影響護理團隊的穩定性。另外,護生職業認同感會直接影響其職業信念及以后的工作態度乃至護理質量。護理人文關懷能力是指護理人員將內在的人文素養轉化為主動地為患者提供關懷服務的能力。護生是未來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其人文關懷能力直接關系著未來護理服務的質量[4]。護理本質和核心是人文關懷,護士的關懷行為影響患者就醫滿意度[5]。護士綜合素養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文關懷能力[6]。作為人文關懷的直接提供者,護士的職業認同決定其工作投入,進而影響護理質量,良好的職業認同感有助于護士更好地完成工作。另外,護士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進而促使其更加堅定護理職業道路及提高職業獲益感,并正向影響護士的職業認同[7]。黃冬娣等[8]研究結果顯示,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人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職業認同的各維度是如何與人文關懷各維度相關聯的,解決這一問題對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人文關懷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網絡分析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中。網絡分析模型將觀測變量作為初級指標,采用圖論的方法建立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網絡,其中每個變量被定義為一個節點,變量之間的關系被定義為節點之間的連線[9]。網絡分析不僅可以在評估任意兩節點之間的關系時控制與其他節點之間的聯系,還可以找到引起兩種心理問題發生發展的直接聯系即橋梁節點,使干預更具針對性[10]。本研究擬以某三甲醫院實習后期護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探討護生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的網絡特征,以幫助研究者和教育者了解護生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的相關關系,找出關鍵節點,提高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干預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于2022年2月1日~6月1日向山東省濟南市某三甲醫院的護生發放問卷星電子問卷。納入標準:①均自愿參加本研究者;②正在某三甲醫院實習護生;③實習時間≥7個月者;④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一定的讀寫能力,可以獨立完成問卷者。排除標準:拒絕參加本研究者。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13份,回收問卷313份,均為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其中,男68名(21.7%)、女245名(78.3%),年齡19~25(21.33±0.06)歲。
1.2 研究工具
1.2.1 護生職業認同問卷 本研究采用郝玉芳[11]編制的護生職業認同問卷,該量表包括社會說服(2條)、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3條)、職業自我概念(6條)、 職業選擇的自主性(2條)和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4條)5個維度,共17個條目。各條目采用 Likert 5級評分法,其中很不符合(1分)、較不符合(2分)、介于之間(3分)、較符合(4分)、很符合(5分),其中第12題反向計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 0.827。
1.2.2 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I) 本研究采用馬語蓮[12]編譯的中文版人文關懷能力量表,該量表包含理解(14條)、勇氣(13條)、耐心(10條)3個維度,共 37個條目。各條目采用 Likert 7 級評分法,其中完全反對(1分)、基本反對(2分)、有點反對(3分)、不確定(4分)、有點同意(5分)、基本同意(6分)、完全同意(7分),其中有13個條目反向計分,總分 37~259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925。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R4.0.3軟件進行網絡分析。第一步,利用R-package qgraph構建護生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各維度之間的偏相關網絡模型;第二步,為探索網絡中各節點的重要性,計算該網絡的中心性指標(強度),節點強度越高說明該節點在整個網絡中越重要;第三步,為評估節點強度的穩定性,使用R-package bootnet 計算相關穩定性系數(CS-C)[13],CS-C≥0.50表示該網絡穩定性較好。最后,為探索網絡中的橋梁節點,使用R-package networktools 計算該網絡的橋中心性指標(橋強度)。
2.1 GGM網絡模型 圖1展示護生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的偏相關網絡模型,圖中的實線線條和虛線線條分別呈正相關和負相關;GGM網絡中各節點的連線權重如表1所示,數值越大,兩節點間的連線越粗,說明兩節點的相關性越強。在職業認同的5個維度間,連線權重最強的是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和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之間(0.60),其次是職業自我概念和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之間(0.35),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和職業選擇自主性之間(0.21),均呈正相關;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和社會說服之間(-0.03)呈負相關; 在人文關懷3個維度間,連線權重最強的為理解和耐心之間(0.61)。兩組間連線權重最強的是社會說服和勇氣之間(0.39),其次是職業選擇自主性和耐心之間(0.19)、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和理解之間(0.16),均呈正相關。GGM網絡中各連線權重的Bootstrapped差異檢驗(圖2)顯示理解和耐心連線權重和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和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連線權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高于社會說服和勇氣連線權重。

表1 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GGM網絡中各連線的權重

圖1 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的GGM網絡模型

圖2 GGM網絡中各連線權重的bootstrapped差異檢驗(n=313)
2.2 GGM網絡的節點中心性 圖3展示GGM網絡的節點中心性指標。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為網絡中節點中心性最強的節點,其次是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自我概念和理解。各節點強度的Bootstrapped差異檢驗(如圖4),結果顯示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的強度低于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但高于職業自我概念、理解、耐心、職業選擇自主性和社會說服,而后五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另外,計算得知該網絡節點強度的CS-C為0.67,說明節點中心性指標穩定性較好。

圖3 GGM網絡的節點中心性指標

圖4 GGM網絡中各節點強度的Bootstrapped差異檢驗(n=313)
2.3 GGM網絡的橋中心性 該網絡的橋中心性指標如圖5所示。GGM網絡中社會說服是橋梁強度最強的節點,其次是勇氣和耐心。

圖5 GGM網絡的橋中心性指標
我們利用網絡分析模型,探討實習后期護生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首先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是網絡最核心的節點,其次是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自我概念和理解。因此,這些節點最有可能引發或維持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的網絡。在這個樣本中,連接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的橋梁節點是社會說服、勇氣和耐心。
本網絡模型顯示,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其次是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自我概念和理解,在網絡中占重要的中心位置。提示這4個節點與其他節點有著較強聯系。近些年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形勢緊張、失業率高,然而,護士短缺仍是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工作機會多成為我國護生選擇護理職業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非自愿選擇護理專業說明進入大學前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知不足,大多數只注重職業獲益。臨床實習是護生向護士轉變的關鍵環節,進入實習后期,護生發現臨床護理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較大,導致專業思想不穩定,進而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導致離開護理行業的意愿增加[14]。目前,由于很多行業失業率增加、收入減少,而護理行業就業機會多、收入相對穩定;再加上護生認為自己在護理專業學習過程中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離開護理行業有情感不舍。因此,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成為護生就業考慮的重要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人的思想和行為會呈現出一種“回歸”;因此,實習后期護生受到更多現實的沖擊,不得不對現實妥協。金曉歡等[15]研究結果表明,職業獲益感越高,其人文關懷能力越強。職業獲益感高有助于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感,緩解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感,提高工作滿意度,促使其更加深刻地領悟護理過程中人文關懷的內涵與價值,進而表現更好的人文關懷品質[16-17]。由此,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影響護生從擇業到就業的整個過程,在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網絡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會說服作為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最強橋梁節點,說明社會說服在網絡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社會說服是指護生在職業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感受來自社會的鼓勵和勸說等,如父母、同學、老師等。本研究結果顯示,30.03%的護生選擇護理專業是聽從父母或他人建議,可見社會說服影響護生最初的職業心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高校護理專業的人文課程設置比例較少,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模式不夠完善[18];再加上我國護理教育比較注重教授臨床理論知識和實踐護理操作,對護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重視不夠。而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需要較長時間的感悟和體驗,因此,在現有課程設置的條件下,通過學校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護生職業認同很難。然而,社會對職業的積極評價可以影響護生對職業的感知。邵鴦鳳等[19]研究發現,榜樣教育有利于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進而提升其護理職業素養。社會對護生工作支持越大,其職業認同感越高。本研究結果表明,人文關懷是通過與社會說服的關系影響護生的職業認同。這可能是由于護理工作者為疫情做出巨大貢獻,社會各界對護理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使社會對護士這一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和肯定,護生因此受到感動和鼓舞,起到社會說服的作用,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護生在實習過程中感受到的人文關懷氛圍可以影響其能力,因此,在臨床帶教過程中,我們應運用各種社會說服手段引導護生正確看待護理職業的發展,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進而提高其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能力。勇氣作為次要的橋梁節點,在網絡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耐心和職業認同總分呈正相關,而勇氣與職業認同無直接相關。但本研究顯示,相比耐心勇氣起到更重要的橋梁作用。這可能與近年來醫療環境差、醫患關系緊張有關;護生看到醫護人員從事的職業危險性更高,肩負使命更重,促使其擁有更大的勇氣面對以后的職業。
總之,該網絡分析顯示,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自我概念和理解是實習后期護生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網絡最核心的節點。因此,這些可能構成職業認同與人文關懷網絡發展和維持的核心節點,管理者應針對橋梁節點(社會說服、勇氣和耐心)及時、多層次的干預可能,有助于提高其職業認同和人文關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