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唐 亞,汪小紅,繆進燕,徐海燕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江蘇南京210000)
齲齒是牙體硬組織結構在細菌的侵襲、腐蝕下發生損壞,是學齡前患者較為多發的口腔科系統疾病。常表現為牙體表面附著較為明顯的黃褐色斑塊、冷熱感知敏感、牙痛及口腔異味等癥狀,隨著齲洞及病情逐步加重,還會引發淋巴結腫大、牙髓炎、咀嚼障礙及寒戰高熱等并發癥,不僅對患者日常飲食攝入、生活質量水平產生影響,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身體健康[1]。根管治療通過將感染受損的牙髓進行徹底清除,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成為臨床治療首選。但在以往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只對患者實施單純的心理疏通誘導,忽視了后期自我護理健康行為的重要性,提高了齲齒的概率[2]。因此,采取較為全面系統、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關鍵。行為干預從患者認知、健康行為等方面入手,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效能,在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臨床護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3]。2020年8月 1日~2021年8月 1日,我們對49例學齡前齲齒患兒實施行為干預聯合心理誘導,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同期收治的98例學齡前齲齒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出現牙齦出血、齲洞、冷熱刺激較為敏感及牙部呈放射性疼痛,經由牙髓活力溫度檢測、口腔X線等檢查,符合《齲病病因學研究與臨床診療新進展》診斷標準者;②對此次護理試驗流程及目的了解詳細,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及先天性腸道畸形者:②合并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酮癥酸中毒急性發作期及細菌性腦炎者;③伴隨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嚴重潰瘍、牙周炎及敗血癥者;④腋下溫度>38.5 ℃者。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6例(53.06%)、女23例(46.94%),年齡(4.32±3.59)歲;體重(29.46±1.33)kg;身高(89.39±1.44)cm;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21名(42.86%),本科及以上28名(57.14%)。觀察組男25例(51.02%)、女24例(48.98%),年齡(4.46±3.41)歲;體重(29.52±1.41)kg;身高(89.43±1.32)cm;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20名(40.82%),本科及以上29名(59.18%)。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心理誘導。為提高患兒臨床治療護理的依從性與配合程度,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實時關注患兒心理情緒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共情式心理疏通與開導,應用患兒能夠聽得懂的言語與其進行交流與溝通,緩解患兒緊張、抗拒等負性情緒。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實施行為干預。在實施常規心理誘導的基礎上,為提高患兒預后效果,護理人員還可對患兒日常自我護理保健行為進行干預。①強化保健意識:護理人員可將齲齒成因、臨床癥狀、治療措施、護理注意事項等進行收集整理,在數據信息庫及口腔科相關權威專家的借助與指導下,將收集整理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優化拓展。在家長陪同下開展相關講解工作,為吸引患兒注意力,護理人員可將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轉化成卡通動漫、圖片或視頻等圖文結合的形式,將侵襲牙齒的放線菌、變異鏈球菌等菌屬繪畫成顏色昏暗的小惡魔形象,生動流暢地將菌群侵襲牙齒、損壞牙組織結構、牙齒逐漸出現黃色斑塊、棕褐色黑色改變、牙體表面出現齲洞等過程進行演示,并在牙齒逐步侵襲過程中,挑選節奏較為緊張的背景音樂,在吸引患兒注意力的同時,還能促使患兒感同身受,自動帶入牙齒逐步被侵襲的感知,加深患兒對疾病成因、治療及自我預防護理重要性的認知,充分調動患兒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加強患兒及家長對齲齒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②規范口腔保健行為:為提高患兒及家長口腔護理與保健行為的規范性,護理人員在進行正確刷牙方式方法、時間及角度力度等相關知識教育過程中,可利用牙齒模型進行現場演示,促使患兒及家長能夠對此行為有更加直觀的了解與感受,重點強調牙齒間隙與牙齒清潔的要點,強化患兒在刷牙過程中對牙齒間隙等細小角落的清潔工作,避免細菌滋生,在講解過程中,為使患兒能夠對刷牙的流程及手法充分了解,護理人員可組織患兒使用牙齒模型進行情景演示,護理人員從旁觀看指導。并根據患兒口腔實際情況制訂口腔保健計劃,每次刷牙>3 min,晚上刷牙過后應用牙線將牙間隙中的殘留物進行徹底清除,避免細菌的大量滋生,每天刷牙2~3次,保持口腔處于干凈清新狀態。③合理飲食結構:在規范日常口腔保健行為的同時,為避免牙齒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與侵蝕,護理人員可根據患兒自身飲食習慣及愛好,為其制訂合理的飲食計劃,食物性質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核桃、花生等堅果及質地較為堅硬的食物,在咀嚼過程中降低患牙的使用頻率與磨損程度,避免牙齒發生劈裂或填充材料的脫落。同時,還應控制水果糖、奶糖、葡萄、西瓜等含糖量較高食物的攝入,在進食后應用清水進行漱口,將附著于牙齒表面的糖分進行沖洗,避免長期殘留侵襲牙齒表面結構。適量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避免患兒在睡前進食酸奶、水果及甜性食物,為提高患兒自身免疫、抵抗能力,可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等食物的攝入。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依從性:應用醫院自制治療依從性問卷,對患者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遵從醫囑、定期復查及健康行為5個方面進行整體評估,滿分為40分,得分<15分為治療依從性差、15~30分為依從性良、>30分為依從性優,量表 Cronbach′s α為 0.842,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治療依從性越高。②齲齒新發情況:嚴密觀察并記錄患兒齲齒新發情況,臨床癥狀越少說明發生率越低[4]。③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量表(SESS)對患兒進行綜合測評,主要從正確刷牙的自我效能感(SE-B)、口腔就診的自我效能感(SE-DC)、平衡飲食的自我效能感(SE-DH)方面進行評估。SE-B低水平:5~17分,中等水平:18~20分,高水平:21~25分;SE-DC低水平:5~18分,中等水平:19~21分,高水平:22~25分;SE-DH低水平:5~17分,中等水平:18~20分,高水平:21~25分。自我效能總得分在15~53分為低水平,54~59分為中等水平,60~75分為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為 0.86,分數越高說明自我效能越好[5]。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齲齒新發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齲齒新發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SE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ESS評分比較(分,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發展,臨床醫學診療技術、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手段也隨之提升,醫學相關專業知識在人們社會生產生活中得到大范圍普及,在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人們膳食結構也發生改變[6]。齲齒作為兒科系統中病發率相對較高的口腔疾病之一,經由相關流行資料顯示,美國等發達國家齲齒患病率約4%,而我國年齡在6~13歲兒童齲齒病發率約為66%,均3.5顆齲齒,其中鄰面齲病發率約27%,榆面齲56%左右,頰面齲患病率相對較少,約17%[7]。若不及時加以手段治療控制,患兒長期齲齒疼痛,不能充分咀嚼食物,不僅影響了消化與吸收,還會妨礙患兒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引起頜骨囊腫、根尖周炎等并發癥,對患兒機體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引起了家長及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重視[8]。臨床常采用根管填充修復術治療手段,清潔去除齲壞組織后,選擇適宜的填充材料將缺損的部分進行修補填充,促使患牙的功能和形態能夠得以恢復,在避免患牙齲壞面積擴大的同時,有效改善了患兒的臨床癥狀[9]。但后期恢復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標準,主要是由于患兒及家長對口腔自我護理相關知識與行為了解相對較少,保健意識相對較差,再加上護理人員對患兒預后期延續性護理跟進程度有所懈怠,持續性齲壞的牙齒不僅降低了口腔美觀程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負擔[10]。因此,采取較為系統及時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齲齒新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行為干預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通信技術的借助下,將疾病、口腔自我保健行為相關知識與操作,對患兒及家長進行詳細講解,促使其增加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很好地彌補了常規心理誘導護理干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11]。為加強患兒及家長對口腔清潔與保健的重視程度,護理人員可強化口腔自我護理保健意識,通過將疾病相關知識與自我保健的注意事項,以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圖片、動畫及視頻的形式進行呈現,可有效吸引患兒的注意力,激發患兒的學習興趣,促使患兒對齲齒的危害、自我保健的意識得以提升,提高了患兒臨床治療與護理的配合與主觀能動性[12]。同時,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自身實際情況,制訂有針對性、反復細致的口腔衛生清潔計劃,協助患兒養成正確、規范的口腔保健行為習慣,促使患兒患牙能夠得以很好的后期維護,降低了齲齒的新發率。
本研究還發現,干預后,兩組在SE-B、SE-DC、SE-DH方面評分及SESS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可見,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自身齲齒患病病因及后期預防注意事項,制訂較為健康、合理的飲食計劃,在保證患兒自身營養攝入均衡的同時,減少不良飲食習慣對患牙造成的侵襲與腐蝕[13]。護理人員還應定期進行隨訪,告知家長定期復診時間,協助患兒調控自我情緒的基礎上,強化患兒遵醫行為,提高患兒及家長口腔自我效能水平。
綜上所述,對齲齒患兒實施行為干預及心理誘導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降低齲齒的新發率,有效提高患兒口腔自我效能感水平,對推動醫院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