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管志敏,楊 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湖北武漢43003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冠心病(CHD)的重要手術方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CHD患者行PCI的人數已達91.5萬[1]。雖然PCI可對冠脈狹窄或閉塞進行有效疏通的同時改善心肌灌注[2]、CHD治療效果,但并不會消除CHD的危險因素,隨著時間延長,患者仍存在血管與支架部位狹窄的可能[3],因此,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與康復訓練意識至關重要。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信念,并產生積極的態度,有利于患者采取益于健康的方式進行術后康復,輔助治療與延續護理中的健康教育作為重要手段,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對需進行早期心臟康復訓練的CHD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患者訓練水平與預后效果[4]。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與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常規健康教育已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疾病與自身需求結合臨床理論有針對性地制訂計劃,并實施健康教育。癥狀管理模式可對疾病嚴重程度、患者困擾程度、癥狀發生頻率等進行感知與理解,具有多維、主觀等特點[5]。以癥狀管理模式為指導對CHD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是否更加安全高效尚待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癥狀管理策略下的健康教育對CHD PCI術后患者遵醫行為、自護行為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154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心臟康復基層指南(2020年)》中的診斷標準者;②于本院治療并順利完成PCI者;③年齡≥18歲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悉并同意本試驗。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因智力、視力、語言等障礙無法配合試驗者;②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者;③以往未參與過相關試驗者;④存在手術禁忌證而未行PCI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7例。對照組男43例、女34例,年齡41~78(59.15±5.73)歲;合并癥:糖尿病28例,高血壓33例,高血脂21例;病程:6~15(10.25±1.82)年;病變部位:右冠脈12例,回旋支8例,前降支31例,多支病變26例;受教育程度:小學10例,初中43例,高中及以上24例。觀察組男44例、女33例,年齡45~76(60.03±5.57)歲;合并癥:糖尿病26例,高血壓35例,高血脂17例;病程:5~15(10.11±1.73)年;病變部位:右冠脈10例,回旋支9例,前降支30例,多支病變28例;受教育程度:小學9例,初中41例,高中及以上2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兩組入院治療方案一致。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健康指導、發放健康手冊,出院后采用電話或微信等方式詢問患者情況,并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觀察組采用癥狀管理策略下的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①選取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及醫生成立CHD患者PCI術后護理團隊,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對護理工作進行計劃、統籌、協調與安排實施。a.護士長將團隊成員按照職能分為4個小組,包括評估組、藥物干預組、物理干預組、隨訪組,每組成員為3~6名,由護士長監督小組成員的任務落實。b.團隊所有成員接受癥狀管理、CHD及PCI術后知識培訓,通過收集相關文獻制訂癥狀管理健康教育的流程與計劃。②制訂癥狀管理表:對CHD及術后常見癥狀、并發癥、不良反應等進行統計以制定行為檢查表與癥狀管理表,前者主要內容為患者采取的健康檢查措施,包括飲食及運動記錄、服藥時間、復查時間等;后者主要內容為CHD的癥狀管理與健康教育措施(內容、策略、目標、評價)。③癥狀管理流程規范:a.術后指導患者及家屬應用行為檢查表與癥狀管理表,患者的護理與用藥需告知家屬全程參與。b.定期進行疾病知識學習,確保患者對疾病護理、治療有深刻印象。c.藥物干預組通過為患者講述藥物名稱、藥效、不良反應,保證患者對藥物有一定的認知;物理干預組對患者進行術后常規護理,并根據癥狀管理表中的各項癥狀為患者講解對應干預措施,采用音頻、圖片結合的方式讓患者更易掌握自護與癥狀自評方法;另外,物理干預小組需采用鼓勵、聯想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30~40 min),并確保患者對現階段知識完全掌握后開始下一階段的健康教育。④院外隨訪:采用電話或家庭隨訪的形式對患者進行院外干預,電話隨訪為每周1次,家庭隨訪為每個月1次,對患者護理計劃落實情況進行記錄、解答患者疑問。兩組隨訪時間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遵醫行為:評價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內容包括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情緒穩定、體質量指數(BMI)≤24、按時服藥、定期測血壓[6]。②自護行為: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估量表(ESCA)[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行為,量表共包含自護技能、自護概念、自護責任感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4個指標,每個指標滿分為43分,滿分172分,分數越高表明自護能力越強。③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隨訪3個月后記錄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1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物質水平的改善與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CHD發病率不斷上升,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PCI對治療CHD患者具有改善冠脈血供與心肌血流灌注等優勢,但術后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不能得到完全控制,仍存在血栓及再狹窄發生風險[8]。PCI術后心臟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患者可能因長期服藥、疾病認知水平不足、工作繁忙等態度與信念問題致使患者未能堅持遵醫行為、自護能力欠缺,從而導致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預后效果差[9]。此外,CHD為一種身心性相關疾病,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易受身體健康、不良情緒、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因素的影響[10]。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促進個人行為發生改變,因此,實施術后健康教育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雖然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與認知水平,但對CHD患者PCI術后護理采用常規健康教育缺乏一定針對性,效果欠佳。
癥狀管理策略是指針對疾病相關癥狀、體征而提出管理策略并進行干預的一種方式[11]。相瓊等[12]采用基于癥狀管理策略的健康教育對小兒肺炎家長進行干預,結果顯示患兒癥狀得到改善,且家長疾病認知水平提高,進一步提示癥狀管理策略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情緒穩定、按時服藥、定期測血壓人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但兩組BMI≤24的人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采用癥狀管理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遵醫行為與自護能力。田煥等[13]采用癥狀管理策略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干預后,患者自護能力與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實施的健康教育模式以癥狀管理策略為指導,通過對CHD癥狀進行管理,加速CHD的癥狀改善、縮短預后時間,并通過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與癥狀管理能力,作用于CHD患者癥狀經歷的特征前因,以提升患者遵醫行為與自護能力[14]。另外,干預時采用癥狀管理表與行為檢查表將疾病發生原因、干預措施等因素通過理論分析發生CHD的前因后果,考慮可行性,選擇適于患者的干預方式以改善患者癥狀經歷水平[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癥狀管理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癥狀管理策略實施后患者對疾病癥狀認知更加清晰,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與隨訪,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減少,由此可見,此種健康教育方式應用于CHD患者PCI術后效果好。但由于本研究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少等因素的影響,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后續將通過延長隨訪時間與增加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癥狀管理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可提升CHD行PCI術后患者的遵醫行為與自護能力,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