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 潔,孫 蕊,王 靜,石曉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引起的突發性腦功能障礙,發生概率高,據統計,在全球人群中腦卒中是造成死亡和殘疾的第二大原因。腦卒中的表現因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異常頭痛或眩暈、肢體麻木或無力、行走和平衡困難、言語不清或聽覺障礙、視力障礙等[1]。傳統的腦卒中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臥床休息、物理治療、營養支持等。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弊端,如傳統的護理方法不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特點進行個性化干預,只提供一般性的治療與護理,缺乏個性化護理[2]。長期臥床易導致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加重患者的病情,減慢恢復進程。因此,現代醫學倡導個性化、全方位、綜合性的腦卒中護理干預,結合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心理支持、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手段,使患者的康復效果更加理想。時效性激勵護理是指通過監測、評估護理行為時間和質量,并根據結果進行獎勵或懲罰,激發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責任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質量[3]。在國外一些醫療機構中,時效性激勵護理作為一種有效的護理管理方法逐漸得到應用,已經成為醫療護理質量改進的重要手段[4]。情緒釋放法是一種通過特定的方法來幫助人們釋放內心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技術。該方法可使人們通過表達、釋放、接受和調節內在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獲取更加健康、積極及平衡的情緒狀態[5]。在國外已有很多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使用情緒釋放法幫助患者排解壓力和負性情緒,并緩解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壓力等。在國內,情緒釋放法也逐漸引起關注,并在心理咨詢、職業培訓、健康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6]。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腦卒中康復管理提供科學意見。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96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齡18~65(46.13±5.6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32例,高中以上36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與治療指南(2014)》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7]者;②年齡>18歲者;③病情穩定,處于康復期者;④無視聽、認知、交流障礙者;⑤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伴有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腦血管瘤、腦外傷、器官功能障礙等疾病者;④因風濕病、關節畸形所致的運動障礙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研究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6.08±5.55)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7例,高中以上1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7例,年齡(46.17±5.78)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5例,高中以上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定期監測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呼吸頻率、血壓、體溫等,每日至少測量3次,并及時記錄。②確保患者足夠休息。患者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③切勿自行更改藥物使用。用藥必須遵醫囑,定時定量服用,避免隨意更改服用劑量或停用藥物。④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腦卒中患者易出現大小便失禁等情況,需及時更換尿布、清洗皮膚,防止皮膚感染。⑤定期翻身。腦卒中患者易長時間處于一個姿勢,需要每小時或2 h翻身1次,并進行肢體活動,以防止壓力性損傷。⑥合理飲食。保證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過度食用油膩、辛辣食品或高鹽、高糖飲食。⑦糾正并預防并發癥。如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需要合理預防并及時治療。⑧康復治療。包括康復體育鍛煉、語言訓練、認知訓練等,幫助患者恢復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具體措施如下。①確定目標和時間安排。治療開始前,需與患者共同確定治療目標和時間安排。治療目標可從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或提高自我價值感等方面進行選擇。時間安排通常為每周1次,每次1 h。②時效性激勵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設定具體、實際可行的目標,并通過短期獎勵的方式刺激患者行動。通過向患者積極地反饋信息,增強其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包括情感激勵,給予患者耐心與貼心交流,充分理解與尊重患者,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需要激勵,依據制訂的康復計劃進行,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患者配合治療,滿足患者合理的康復需求;榜樣激勵,將以往干預治療中依從性較好、效果理想的患者與本研究患者進行交流等,提升依從性;利益激勵,通過向家屬講解康復相關知識,從經濟與療效兩部分進行分析,提升家屬配合度。③情緒釋放法。通過患者訴說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達到情緒解脫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護士通過詢問、傾聽或使用認知行為療法等相關技巧,采取冥想、聽音樂等方式使患者保持輕松,幫助其釋放負性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1.3 觀察指標 ①情緒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8-9]分別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各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分別記1~4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②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10]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分值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③依從性評價:完全依從,完全遵醫囑治療;部分依從,基本遵醫囑,但存在治療積極性與配合度差的情況;不依從,很少遵醫囑治療且配合度與行動力差。總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估,總分0~100分,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評級,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比較[例(%)]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腦卒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在傳統護理干預弊端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干預措施至關重要。時效性激勵護理是一種短期的、目標明確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11]。情緒釋放法則是一種通過特定的方法幫助人們釋放內心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技術。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優勢如下:①時效性激勵護理的特點在于短期目標明確,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患者快速緩解心理問題,而情緒釋放法則是快速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人們緩解負性情緒,消除內心壓力。②為患者提供了個性化治療,時效性激勵護理注重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而情緒釋放法則基于個體情感和體驗的特征設計治療過程。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能夠滿足患者需求,激發其積極性。③為患者帶來全方位治療,時效性激勵護理強調多角度、全方位的治療手段,包括認知、行為、情感等各個方面。而情緒釋放法則是一種情緒調節方法,能夠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其身體健康狀況。二者結合,能夠打破傳統心理治療的局限性,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在本研究中,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應用在腦卒中患者中,可發揮出理想優勢。杜峰等[12]對腦出血患者術后采取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干預,表明該干預方式能夠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康復鍛煉依從性,且保持良好、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預后較好。史優波等[13]研究指出,Snyder希望理論結合情緒釋放法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效果理想,患者的應對方式、情緒顯著發生變化,同時也提升依從性與患者的希望水平。以上學者研究均證明時效性激勵護理及情緒釋放法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日常生活質量。究其原因:時效性激勵護理通過提供正反饋和獎勵機制,鼓勵患者不斷改善自身狀態,增強其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對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腦卒中患者常面臨生理、心理的雙重困難,情緒釋放法能夠幫助患者釋放緊張、焦慮情緒,從而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故兩者聯合應用改善患者的消極情緒。時效性激勵護理設置明確的目標和時間限制,鼓勵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方案,從而加快恢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根據個體化差異進行個性化定制,為其提供精準的治療和康復方案;而情緒釋放法可提高患者的情感表達能力,增強其與他人的溝通和互動功能,有助于促進社交互動。腦卒中患者需進行長期的康復治療,情緒釋放法可提高患者的情緒穩定性和自我調節能力,有助于增強康復效果。故兩者聯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外,研究組總依從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通過時效性激勵護理的方式,明確治療目標和時間,將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并在短期內得到積極反饋,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與醫患間的交流,促進雙方關系和諧。結合情緒釋放法后,在治療中既幫助患者釋放負性情緒,有助于患者控制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另外,患者的康復速度加快,其住院時間縮短,醫療費用減少,使患者更易接受,提升滿意度。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采取時效性激勵護理聯合情緒釋放法干預效果滿意,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參考借鑒。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并非大樣本的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有限,且未對患者其他類型的相關指標進行細化分析,具體流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在今后將會針對性改進,使研究可靠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