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孟利,張 麗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簡稱慢阻肺,COPD患者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呼吸困難,部分患者可能引起全身不良反應[1]。臨床數據表明,COPD患者多有肺功能下降、運動耐力降低等問題,其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2]。由于COPD患者主要面臨骨骼肌肉萎縮等問題,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搭配完善的康復訓練體系與方式,抗阻訓練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運動訓練模式,與傳統有氧耐力訓練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3]。但由于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弱,開展抗阻訓練時無法發揮全部效用。趙桐等[4]研究改善老年肌少癥人群肌肉功能時發現,健康教育與抗阻訓練聯合可發揮協同促進效果,提升患者運動訓練效果。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是一種通過為患者提供完整、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幫助其從依賴他人的疾病康復模式轉變為自我管理的康復模式的管理方式[5]。但目前關于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及抗阻運動訓練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118例COPD患者納入研究,探討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及抗阻運動訓練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抽樣選取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收治的118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年修訂版)》[6]為導向擬定COPD診斷標準:①患者出現典型COPD臨床表現,如慢性咳嗽、氣短、胸悶等,部分患者伴有形體消瘦、焦慮不安等;②患者視診時有桶狀胸,觸診時有雙側語顫減弱,聽診時有呼吸延長,干性啰音,叩診時有一過性清音;③患者肺功能檢查提示有阻塞性通氣障礙,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70%;④影像學檢查發現慢性肺氣腫樣改變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院后明確診斷為COPD者;②年齡>18歲者;③入組前已接受2個月以上常規西藥治療者;④屬于COPD穩定期者;⑤住院時間>4周,可于院內完成干預者;⑥患者及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了解利弊,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嚴重精神病、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②近1個月內伴有COPD急性發作史者;③合并認知障礙、視聽障礙、無法溝通者;④合并下肢活動障礙者;⑤入組前6個月有規律運動訓練史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9例。對照組男32例、女27例,年齡44~80(62.03±6.62)歲;病程3~7(5.32±1.47)年;體質量指數(BMI)(21.27±2.51)。觀察組男34例、女25例,年齡46~79(62.44±6.34)歲;病程3~8(5.44±1.40)年;BMI(21.43±2.6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抗阻運動訓練,具體包括:指導患者選擇舒適仰臥位,在腹部放置訓練沙袋,首次放置沙袋重量控制在1000 g以下,進行挺腹訓練(吸氣時隆起腹部,呼氣時收縮腹部),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增加沙袋重量,每周增加500 g,直至增加至4000 g。訓練頻率設置為2次/d,每次8 min,強度保持在感到勞累但未出現呼吸困難為宜,連續干預4周。
1.2.2 觀察組 實施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聯合抗阻運動訓練,阻運動訓練同對照組,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操作如下。①組建Meleis轉移理論干預組。小組成員包括科室護士長、2名責任護士,1名責任醫生與1名康復醫生。由2名責任護士負責具體操作,責任醫生與康復醫生負責提供相應指導,科室護士長負責評估與監督。②開展抗阻運動健康知識宣講。于抗阻訓練開始第1周進行健康知識宣講,用視頻播放+動圖演示+口述方式講解抗阻運動訓練開展方式,強調抗阻運動訓練長期性效果,訓練后肌肉酸痛應對方式,訓練期間注意事項,訓練時呼吸要點等知識,提高患者抗阻運動訓練相關知識。③演示抗阻運動訓練過程。宣講結束后進行現場模擬抗阻運動訓練指導,由1名責任護士扮演患者,另1名護士在旁指導講解,如模擬抗阻運動訓練時呼吸節奏異常應如何調整,如何保持呼吸節奏正確,如何緩解肌肉酸痛,抗阻訓練開始前如何熱身等。此操作每周重復1次,除第1周外,第2周開始添加患者答疑環節,鼓勵患者分享抗阻運動訓練心得。④情緒管理。由護理人員組建患者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分享情緒管理方式,如寫日記宣泄情緒法、冥想法、呼吸法、轉移注意法等,定期在群內傳遞輕音樂,引導患者每次訓練結束后群內分享訓練感悟,帶動其余患者積極性。⑤每周通過微信群發送電子版加油打氣卡,強調長期堅持的重要性,囑患者完成運動訓練后于群內打卡。護理人員每3周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情緒狀態、運動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安徽電子科學研究所,型號:PFT-B)測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計算FEV1/FVC%。②運動能力指標: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6分鐘步行試驗(6MWT)、30 s起坐試驗(30-STS)評估患者運動能力,記錄6MWT距離與30-STS次數。③負性情緒: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進行評估。SAS包括2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總分≥50分為存在焦慮,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重。SDS包括2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總分≥53分為存在抑郁,分數越高表示抑郁情緒越重。④自我管理能力: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中文版健康促進策略量表(SUPPH)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包括減壓、積極態度、決策3個維度,共29個條目,采用1~5分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2.1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能力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能力指標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4 兩組干預前后SUPPH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UPPH評分比較(分,
COPD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氣流受限與氣道阻塞是該病主要的病理特征[7]。由于COPD患者懼怕活動后帶來的呼吸困難等癥狀,在出院后活動量驟減,容易造成肌肉萎縮,肌肉力量下降,甚至出現骨骼肌功能障礙,對康復影響較大。因此,臨床在治療COPD時聯合各類運動康復訓練以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改善其肺功能的同時鍛煉呼吸肌。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在接受抗阻運動訓練后,6MWT距離由開始的(183.07±11.45)m增加至(220.65±8.45)m,其肺功能指標、運動指標、負性情緒均有改善,與李娜[8]研究結論一致。說明低強度抗阻運動訓練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負性情緒,對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原因在于:抗阻運動訓練是一種保持恒定運動速度的肌肉抗阻訓練方式,能夠對機體四肢肌肉力量、運動耐力、呼吸肌肌肉力量及肺功能產生有益影響[9]。抗阻運動訓練能夠根據患者承受的負荷逐步調整運動加強,具有很好的針對性,且個體更容易適應,在訓練過程中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肌群力量,還能幫其釋放負性情緒[10]。但從以往臨床數據來看,仍有部分COPD患者在開展抗阻訓練時存在各種問題,如依從性低、訓練姿勢錯誤等,致使訓練效果受到一定影響[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肺功能指標、運動能力指標、SUPPH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P<0.01),SAS、SDS評分均下降(P<0.01),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1),說明在抗阻運動訓練基礎上實施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康復質量。Meleis轉移理論認為患者在接受治療至出院的過程是從一個生命階段至另一階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依賴與獨立存在相互過渡,此時患者期望、能力處于脆弱時期,對進行適當健康指導能夠幫助角色適應轉變,而COPD患者從院內被動接受治療到開始自主實施抗阻運動訓練正好符合之一階段[12]。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進行相應運動訓練技能培訓,在整個健康教育過程中強調了堅持與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增強患者的遵醫信念,模擬演繹拔管患者提前進行模式適應,針對性答疑減輕了患者對未知的恐懼,使其更愿意參與[13-18]。
綜上所述,Meleis轉移理論健康教育聯合抗阻運動訓練能夠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負性情緒,提高患者運動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來源單一,未來還需開展大樣本、長時間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