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紅,賈靜月,徐彩霞,劉錦鋒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南通226006)
艾滋病是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影響下,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科系統疾病[1]。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持續高熱、精神淡漠及皮疹等癥狀,在患病期間患者細菌感染率不斷增高,會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消化及呼吸系統,為延長患者生命時間,采取靶向性較強、快速的臨床治療干預措施至關重要[2]。采用抑菌效果較顯著的抗病毒類藥物,可有效延緩疾病、加重惡化進程,成為臨床治療首選,但由于藥物應用會帶來副作用和機體反復感染[3]。受疾病認知水平有限等不良因素干擾,患者心理、生理感知壓力與負擔不斷增加,嚴重者會出現自殺傾向[4]。因此,采用高質量、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對策十分關鍵。需求層次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是指以促進患者機體、心理早期康復為護理目標,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指導協助下,擬定靶向性精準的護理干預對策,在慢性疾病臨床護理領域中應用效果可觀[5]。2019年10月1日~2021年11月1日,我們對48例艾滋病患者實施需求層次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96例艾滋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HIV核酸檢測、CD4+T淋巴細胞檢測、HIV-1/2抗體檢測、基因型耐藥檢測等檢查,符合艾滋病診斷標準者[6];②臨床資料完整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伴隨肺結核分枝桿菌、弓形蟲腦病、巨細胞病毒等感染者;②合并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等傳染性疾病者;③合并血管性血友病、急性白血病、維生素K缺乏等凝血功能障礙者;④處于妊娠哺乳期、月經周期者;⑤患有淋巴結癌、甲狀腺癌、肺癌等惡性癌癥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8.41±3.45)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5例,中專及以下23例;病程(6.42±1.33)年。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8.53±3.29)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6例,中專及以下22例;病程(6.38±1.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將醫院內環境、感染科室相關規章制度加以詳細告知患者,利用積極正性的心理疏通開導患者。遵從醫囑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定期指導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密切關注在治療期間皮膚、口腔健康狀態變化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為患者制訂科學膳食飲食計劃,在護理過程中應進行全面、嚴謹的體液、血液等隔離防控。
1.2.2 研究組 實施需求層次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成立精細化護理小組 主要包括1名感染科主治醫生、2名專科主管護師、3名感染疾病臨床護理經驗>5年以上護師、1名心理咨詢師等。在開展精細化護理干預前,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艾滋病發生發展、日常護理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的集中培訓,收集整理患者臨床基礎資料、疾病既往史等,在心理咨詢師的共同參與下,綜合評估患者病情發展、心理狀態,擬定可行性較強的護理干預對策。
1.2.2.2 自尊、愛與歸屬感需求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受教育狀況,以較親切熱情的溝通方式,轉換以往護理人員主導者的護理模式,促使患者明確自身作為護理主體地位。聯合家屬、朋友,囑在與患者進行溝通談話時,內容主旋律應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告知患者及家屬艾滋病主要經精液、胸腹水、血液、母嬰喂養、陰道分泌物、性等傳播途徑傳染,在日常交流與對話過程中無傳染風險。同時,護理人員在開展相關護理工作過程中,應始終遵守不無視、不輕視、不私下議論患者病情等人性照護理論,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增加詢問患者需求頻率,重視患者反饋的問題,并提高問題解決時效。
1.2.2.3 生理、安全需求 護理人員將病室內部相對濕度調節至50%~60%、溫度調控在24~26 ℃,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始終處于相對新鮮狀態,為患者上呼吸道氣體交換提供較適宜的內環境,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對體溫>38.0 ℃患者使用降溫貼物理降溫,同時協助患者溫水擦浴,直至體溫降低至正常水平范圍內,在降溫過程中護理人員增加體溫監測頻率,每隔30 min應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體溫1次。告知患者多進食蘋果、獼猴桃、橙子、西紅柿、芹菜、菠菜等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增加攝入純牛奶、雞蛋等優質蛋白,嚴禁攝入生冷硬辣等刺激性較強食物。同時,對病室內部有傷害性、危險性物品進行清理,檢查加固床單位防護設施,增加夜間病室巡視頻率,保障患者自身安全。
1.2.2.4 認知需求 護理人員在信息資源庫內,根據“艾滋病”“自我管理”“注意事項”等相關詞條進行檢索查找,從眾多文獻中挑選權威、專業的知識內容加以借鑒總結,對艾滋病知識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優化、拓展,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借助下,以視頻、圖片、宣傳手冊等傳播宣傳方式呈現,將艾滋病護理重點以“紅色”“加粗”字體標注,投放至病室廊電視、雜志欄等便于患者隨時翻看閱讀。每周組織患者進行1次集中健康教育,聘請血液感染科權威專家開展疾病相關知識講座,在講解過程中護理人員從旁協助,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圖片、視頻適時地安排講座內容中,根據健康教育內容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組織患者根據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思考探討,鼓勵患者踴躍發言,持續時間為30~45 min。
1.3 評價指標
1.3.1 心理彈性 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對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7、15 d后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堅韌(13項條目)、樂觀(8項條目)、自強(4項條目)等,共25項條目,滿分125分,量表Cronbach′s α為0.89,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7]。
1.3.2 自我效能 采用自我效能評估量表對兩組干預前后進行測評,包括達成結果、應對問題、一般自我效能、完成自我管理4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10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8]。

2.1 兩組不同時間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CD-RISC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隨著全球大環境的不斷發展創新,各民族文化隨之漸趨交融,為物質經濟基礎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提高社會經濟水平的同時,免疫系統、基礎疾病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9]。艾滋病作為感染系統疾病中病死率傳染率較高、反復遷延時間較長的疾病之一,經由相關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約3670萬例艾滋病,年新發感染者約270萬例,病死例數超過180萬例[10]。而我國艾滋病年新發感染約4.8萬例,病死2.8萬例,引起社會各階層及醫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11]。臨床需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制劑,雖有效改善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功能狀態,但由于艾滋病自身復雜、長期、公眾對疾病恐慌鄙夷等疾病特點,導致患者普遍存在焦躁、悲觀等負性情緒[12]。近年來,隨著人文關懷理論在臨床護理領域大范圍推廣,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網絡社會中討論度較高的話題[13]。因此,為順應臨床護理發展趨勢,升級優化護理干預成為當前醫護人員工作重點。
心理彈性是指在壓力與負擔下對應激源展現的積極結果和形成良好行為的過程,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適應機制,可協助患者面對繼發的各種危機事件時,仍保持相對輕松、穩定的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7、15 d后,研究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可見護理人員充分發揮親朋好友的力量,鼓勵增加對患者的關心與照顧。在日常交流談話中盡量挑選積極樂觀的話題,向患者傳播正性能量,減輕負性情緒的產生,快速適應現狀,增強心理對疾病、外界異樣眼光等不良因素的承受能力,激發患者自身潛存的自信心與求生欲[14]。在護理過程中始終遵循人性照看理論,對患者個人隱私給予充分尊重,滿足患者自我訴求,促使患者產生被重視感,強化自我概念,加強自我意識。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自身臨床癥狀變化情況,解除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呼吸困難、持續高熱等不適,為患者提供適宜、溫馨的診療環境,提高患者生理舒適程度。同時,制訂科學的膳食飲食計劃,降低胃腸道、呼吸道感染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促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得以有效增強,加速機體快速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護理人員通過信息資源數據庫將健康教育內容升級完善,并以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圖片或視頻的形式進行疾病知識的傳播與推廣,拓寬患者對艾滋疾知識了解獲取的途徑,促使患者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對疾病知識了解更加全面詳細。同時,定期組織患者參加相關知識的教育講座,以問題為導向,鼓勵患者進行相互之間的探討與交流,滿足患者同伴參與溝通需求,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促使患者對自身了解、掌握的知識進行反思與糾正,培養患者自我發散性思維,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發展狀態的了解與重視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日常自我護理與規律生活的規范性與自覺性。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患者采取需求層次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對策,護理人員應滿足患者心理、生理、認知等方面需求,提高患者自我承擔護理管理的重任,對推動醫院、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