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狄 澄,沈 麗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常州213000)
圍絕經期綜合征(PMS)是指中老年女性絕經前后雌激素異常紊亂,導致機體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婦科系統疾病。據統計,45~55歲作為此疾病的高發群體,我國45~64歲中年女性約1.68億,占總人口的12.94%,且每年步入50歲的女性約1000萬例,為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水平,采取有效積極的治療手段至關重要[1]。臨床采用激素藥物替代進行治療干預,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癥狀,成為臨床治療首選,但激素類藥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不宜長時間使用。隨著病程延長,再加上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較為單一、籠統,忽視了個體間存在的差異性,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睡眠障礙等情況持續加重,總體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理想狀態[2]。因此,實施全面、細節化護理干預措施十分關鍵。在臨床醫學領域逐漸突破升級的影響下,現代化護理得到了很好的改良與轉型,護理主體逐步由疾病轉變為患者,人性化護理理念得到大范圍推廣,以心理狀態為指導的個性化護理干預在內分泌系統疾病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3]。本文通過對我院婦科收治的PMS患者,實施以心理狀態為指導的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進行系統化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19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婦科接收的PMS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由腹部超聲、雌二醇(E2)<10~20 pg/ml、血清尿促卵泡素(FSH)>10 U/L等測定,符合PMS診斷標準者;②年齡45~55歲者;③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卵巢功能早衰者;②合并其他直接或間接暴力源作用下創傷應激障礙者;③既往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服用史者;④子宮或卵巢外科切除術致絕經者;⑤合并阿爾茨海默病、心腦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6例。實驗組年齡(47.56±3.21)歲;月經情況:正常12例,紊亂28例,停止26例;受教育年限(10.35±1.26)年;病程(4.38±1.26)個月;Kupperman 評分(22.35±1.41)分。對照組年齡(47.42±3.38)歲;月經情況:正常11例,紊亂27例,停止28例;受教育年限(10.41±1.33)年;病程(4.42±1.42)個月;Kupperman 評分(22.42±1.36)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引領患者對我院及科室內環境進行熟悉了解,將PMS相關專業知識及自我護理等事宜告知患者及家屬。關注患者心理動態變化情況,給予其適當心理引導與疏通,聯合其親友給予心理安慰與支持。告知患者規律服藥的重要性與正確服藥方式、方法。囑患者晚間禁止飲用咖啡、濃茶等,控制白天睡眠時間,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同時指導患者睡前飲熱牛奶、熱水泡足等方式,促進其快速進入睡眠狀態。
1.2.2 實驗組 實施以心理狀態評估為指導的個性化護理干預。
1.2.2.1 成立個性化護理干預小組 主要包括婦科主治醫生、科室護士長各1名、科室責任護士3名、心理科醫生、運動指導師各1名。在開展臨床護理干預前,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為期1~2周的規范化培訓,科室護士長作為組織者,全程對護理人員實施監督與管理,主治醫生提供專業可靠的建議或意見,培訓結束前,結合護理人員培訓內容,擬定相關的調查考試問卷,考核成績合格者,可參與臨床護理工作。
1.2.2.2 心理評估標準 心理科醫生結合自身以往臨床實踐操作檢驗,聯合護理人員,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共20個條目,分為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69分),分值與焦慮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72~0.89,根據患者焦慮程度等級的不同,開展護理干預對策。
1.2.2.3 輕度焦慮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建立較為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包容性與針對性原則,以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引導患者將自身存在的困擾與不安等因素加以闡述,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作為合格傾聽者,應適當給予患者安撫與支持,對于患者提出的需求,在允許范圍內,盡可能滿足。控制患者病室內溫度、相對濕度處于適宜范圍,將患者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物品,置于較為便捷明顯處,病室內桌椅擺放整齊合理,每天通風時間>30 min,維持室內空氣新鮮度,為患者營造較為舒適、安謐的居住環境。
1.2.2.4 中度焦慮 護理人員通過借助醫學學術網站,將“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發展影響因素、典型表現、治療干預手段、危害性、自我護理重要性與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完善拓展,并以彩頁健康教育手冊、視頻演示、圖文等形式,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鼓勵患者隨時提出自身疑問,并針對提出的疑問做深入、全面講解,每次教育時間控制在35~45 min。同時,入院后,協助患者或家屬通過掃碼加入“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交流微信群”,由專業人員定期在群內推送與PMS日常自我護理、膳食飲食、運動等相關的科普文章,督促患者進行瀏覽閱讀。護理人員邀請婦科權威專家進行“圍絕經期綜合征知識講座”,于每周三、周六17:00舉行,講座主題圍繞“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的必然性”“圍絕經期的危害性”“如何順利度過圍絕經期”等,微信群內接龍參與報名,每次報名人數控制在30~40人,簽到入場,在專家講解過程中,患者可隨時提問,護理人員從旁協助專家講解,講座時間控制在40~60 min,護理人員進行錄像,講座結束后,將視頻錄像上傳至微信群文件,告知未能參與患者進行觀看瀏覽。護理人員通過借助以往臨床護理干預效果較為顯著患者真實案例,在與患者溝通交流過程中,進行適當插入講解,充分發揮榜樣激勵作用,并總結其在護理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引導患者自行帶入,預先感知機體恢復或好轉的喜悅,激發患者潛在的積極、樂觀心態。護理人員還可將患者主治醫生相關臨床經驗對患者進行告知,并對其治療效果較好的案例進行講解,提高患者自我安全感與信任感。
1.2.2.5 重度焦慮 在對患者進行開導與溝通過程中,采用正性言語加以暗示,如“一定會治療成功”“我的身體每天都在變好”“我現在很幸福”等。在心理科醫生指導下,告知患者跟隨口令,調動自身注意力,跟隨呼吸氣體,對其流轉的各個機體部位進行掃描感知,告知患者在此過程中,對于自身產生的情緒、感受,采取放任態度,每天1~2次,每次持續25~35 min,5 d為1個療程,連續2~3個療程。對睡眠質量處于中等水平以上者,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晚間入睡時間,將其按照每6例為1組,進行入睡前60 min的談話與交流,鼓勵患者將自身日常遇到的有趣事情、自我護理成效等進行講述分享,并提出自我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組內部進行研討分析,護理人員從旁引導,促使問題在患者分析思考中得以解決,1次/d,每次時間為25~30 min。對睡眠質量偏差患者,護理人員聯合運動訓練師指導患者進行正念呼吸訓練,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相對安靜、舒適的環境下,進行平臥或半臥體位姿勢擺放,雙目微合,在旋律輕快、節奏舒緩的音頻背景下,進行經鼻腔深吸氣、經口腔緩慢呼出的放松訓練,1~2次/d,每次持續25~35 min,1個療程為5 d,連續2~3個療程。必要時,可給予藥物輔助患者入睡。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彈性:責任護士于干預前后,對患者心理彈性應激狀態進行評價,采用由肖楠于2003年翻譯修訂的心理彈性量表(CD-RISC),主要包括韌性(0~12分)、樂觀(0~16分)、力量(0~72分)3個維度,共25項條目,總分為0~100分,分值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量表經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91[4]。②自我效能:責任護士于干預前后,通過使用國內學者翻譯修訂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主要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應對問題、完成自我管理、達成效果4個維度,共包含10個條目,每個維度得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914~0.972[5]。③睡眠質量:責任護士于干預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睡眠質量,主要包括睡眠時間、日間功能、安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障礙7個維度,共24個因子,每個維度滿分為3分,總得分為0~21分,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824[6]。

2.1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PMS作為婦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現階段,絕經相關疾病已然成為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引起社會各階層及醫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7]。臨床常采用芬嗎通等激素類藥物治療,利于調節體內激素水平,雖可有效改善患者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癥狀,但由于患者自身對疾病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不充分,再加上護理人員只是遵循臨床護理治療流程,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自身機體生理心理及安全感與歸屬感等需求,未能給予很好的滿足,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降低了患者治療配合性,導致睡眠質量呈持續下降趨勢,臨床護理效果不佳[8]。因此,采取具體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
以心理狀態評估為指導的個體化護理干預是指將患者作為各項護理開展的重點與核心,借助焦慮評估量表,對患者心理動態變化進行綜合評估,根據患者焦慮程度等級,制訂靶向精準的護理干預對策,很好地彌補了常規護理干預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CD-RISC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可見,心理科醫生聯合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引導患者應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將內心的壓力、不安等負性情緒進行傾訴釋放,為患者營造較為舒適良好的居住環境,提高患者感官舒適程度。主治醫生將以往臨床治療成功案例進行闡述,以緩解患者恐慌情緒,滿足患者自身安全感需求,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賴,激發患者面對疾病的積極樂觀心態,強化內心的耐受程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GSES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護理人員在現代互聯網的借助下,將傳統疾病宣教內容加以優化完善,并以趣味性、直觀性等形式對患者進行宣導講解,充分調動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探求欲望與學習積極性,利于患者明確了解自我護理在自身機體康復中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疾病了解與認知及自我護理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促使患者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加速機體康復[10]。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干預后,實驗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P<0.05)。由此可見,護理人員組織患者睡前進行美好愉悅事物的分享,營造較為積極歡快的談話氛圍,緩解負性情緒,有助于避免因思考過多而導致的失眠現象。指導患者進行正念呼吸訓練,促使身心狀態與肌肉處于完全放松狀態,降低神經系統的緊張性,在生理維度提高患者睡眠效率[11]。
綜上所述,對我院接收的PMS患者,采取以心理評估為指導的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促使患者負性心理狀態得到很好的緩解,加強心理彈性水平,強化患者自我護理效能水平的同時,提高睡眠質量與效率,在推動醫院科室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