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 歌
訪談者:漁歌
嘉賓:范雙燕(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師,聲樂博士,下文中簡稱“范”)
漁歌:雙燕好!今天請你來“大美民歌”,聊聊你家鄉河南的民歌。在你讀博士的時候,我們一起研究和實踐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與教學,你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河南墜子的演唱。其實,民歌和民間曲藝方面的研究是我的軟肋,卻是你的強項,韓愈說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啊,今天一方面聊聊你家鄉的民歌,同時也看看你最近的學習情況。
范:首先特別感謝老師,在我學習的道路上,您永遠是我,也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也感謝《歌唱藝術》對我們年輕人的關愛。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談到我家鄉的民歌,就感到十分親切和溫暖,就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

范雙燕獨唱音樂會(2022)
漁歌: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大半部中華文明史都在這片土地上寫成,多少個朝代在河南建立、定都于此,這里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當年我去安陽,第一次拿著甲骨文殘片,感到手上的分量是如此之重。那是公元前1300 年的文字啊,那種美、那種優雅和沉著,是現代漢字根本無法相比的。漢字從甲骨文到繁華的篆,然后逐漸由繁轉簡,歷經隸、楷、行、草,到現代的簡化字,似乎越來越失去靈魂,越來越不美了。人們只在追求實用、追求便捷,丟掉了漢字最重要的形象美和內涵,就像一個人穿衣服,總是在追求如何方便,而不是如何美觀和優雅……
在這樣一片文化沃土上,河南民歌一定也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洛陽牡丹一樣千姿百態吧?
范:中國幅員遼闊,地理地貌復雜,由此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在這一背景下,逐漸形成的民歌也就非常豐富。河南民歌歷史悠久,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底蘊,是一種口碑藝術,每一首流傳至今的作品都經過了千人唱萬人傳,并在不自覺地錘煉中日益精煉、成熟。同時,河南民歌體裁豐富、風格多樣,根據河南人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民歌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漁歌:那么,河南有哪些代表性民歌呢?
范:《王大娘釘缸》、《賣扁食》、《九蓮燈》、《趕嫁妝》、《觀燈》、《慢對花燈調》(《編花籃》)……九蓮燈,又名“對花燈”,是一種民間歌舞藝術,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它唱腔樸實,舞蹈優美,唱詞內容也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是當地廣泛流傳并備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九蓮燈的表演別具一格,最主要的特點是利用手中的蓮花燈巧對畫面,每個畫面都是一個小故事。比如,對的“橋”是“鵲天橋”,反映的是牛郎會織女的故事;對的“船”是“秋江船”,反映的是陳妙嫦趕舟的故事。九蓮燈唱詞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無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比如,對“轎”的唱詞是:“對上一個大花轎,新人坐在花轎里,關住轎門不見了。”“誰家姑娘出了嫁,旗羅傘扇打火把,喇叭嘀嘀嗒。”
歌曲《編花籃》由河南詩人鐘婷潤作詞,郭復善作曲,與鎮平民間歌舞《九蓮燈》組曲中的《慢對花燈調》的旋律一樣。將棉花比作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花,表達了一位漂亮姑娘豐收時的開心。此曲是“九蓮燈”的代表曲目之一,被廣泛傳唱,有濃郁的河南韻味。
漁歌:這些民歌分別屬于什么地區呢?我們知道河南雖然地域形態比較“工整”,但是畢竟東接山東、安徽,西連陜西,南通湖北,北近山西,各個地區的民歌風格必然會有所不同。
范:河南的民歌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區域。
一是大別山,桐柏山區。這個區域的山歌、田歌,調子高亢嘹亮;燈歌、小調及其他種類的民歌,曲調則是活潑跳蕩、輕盈明快。由于大別山區是革命老區,這里產生了大量的紅色新民歌,如《掙頸紅》《八月桂花遍地開》《慢趕牛》《送郎當紅軍》等。
二是伏牛山區和南陽地帶。這個區域的民歌風格敦厚樸實,新穎酣暢,中州韻味濃郁,像淅川的鑼鼓曲,鎮平、南陽一帶的燈歌,曲調中更多的保持了中州音韻。南陽地區自古以來音樂文化生活就比較豐富,民歌數量較多,題材豐富,演唱形式多樣,代表性民歌有兒歌《哄娃娃》、趕會調《姑嫂趕會》、小調《對花》等。
三是豫西山區。這個地區民歌曲調粗獷質樸,聲腔渾厚有力,多為工業、農業方面的勞動歌曲。工業勞動歌曲在豫西民歌中主要包括船工號子、打夯號子等,如偃師縣的《黃河拉篷號》《黃河拉船號》、伊川縣的《打夯歌》等。
燈歌是豫西人民在逢年過節或喜慶時喜聞樂見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它是一種表演性或娛樂性的歌曲。如靈寶的《鬧元宵》,偃師的《串金扇》《勤儉歌》,洛陽的《玩花船》等。這類民歌的曲調一般都比較歡快跳躍、熱烈激昂、優美動聽,歌詞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小調是泛指流行于豫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能夠獨立演唱的,反映群眾日常生活、抒發各種思想感情及自我娛樂時所唱的小曲。比如,流傳在伊川的《十二月采茶》,孟津的《小佳人》《紡花經》,洛陽的《催眠曲》等。這類民歌在豫西民歌中占比最大,詞曲大都比較完整、穩定,旋律委婉、優美。
四是平原地帶。這個區域的民歌小調較多,旋律多為五聲音階,曲調平緩、流暢、柔和,如《鞏義紡花歌》《洪湖漁歌》《黃四姐》等。
五是中原勞動號子。除各個河流上的船工號子稍有差異外,其他如夯歌、拉板車號等,都是以中州語言形成的曲調,基本上是一致的。
漁歌:不同地區的民歌,在演唱上會有什么區別嗎?譬如用嗓的方法,真聲還是假聲?
范:以前,河南傳統民歌的演唱者大多采用與傳統豫劇唱法相同的真聲較多的唱法,以達到清脆、明亮的聲音。隨著時代發展,這種聲音已經無法滿足日漸挑剔的聽眾審美。近些年來,大批聲樂工作者開始將科學發聲方法和習慣加入河南民歌演唱中,并總結提出“假聲位置上真聲演唱”的方法,改進了之前真聲較多相對有些刺耳的音色。改進之后,高聲區的音色豐富而有力度,中聲區的混合共鳴更加飽滿,在表現河南民歌的特有的甩腔、拋腔、滑腔等色彩性唱腔上更加靈活、有彈性,如歌曲《繡荷包》《對花》《游春》《編花籃》等。實踐證明,運用“假聲位置上真聲演唱”已成為河南民歌獨特的抒情方式,成為一種新的演唱技巧。它豐富和發展了民歌演唱者對音色的掌控能力和表現力,大大提升了河南民歌的審美價值。
漁歌:對于民歌來說,地方語言是很重要的方面,那么河南民歌的語言特點是什么呢?
范:河南話的特點首先就是簡練、概括。其他語言用幾十甚至上百個字才能表達清楚的意思,河南話只用幾個字即可表達清楚。所謂簡練,即把本應多字或多詞表達的意思,盡量壓縮為一個字。
河南話的第二個特點是缺少三聲。在應當使用“三聲”時,用“一聲”代替。
河南話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特殊讀音的詞語。河南方言中有個別特殊詞語,僅限在少部分人的口語中使用,外地人甚至一些土生土長的當地年輕人也不一定了解,于是就顯得極為特殊。
漁歌:我的家鄉昆山,是昆曲的發源地,可是我根本聽不懂!“半日一聲猶未了,幾時能得捧流觴”,半天唱不完一句,以致聽曲的人實在受不了,其實大部分昆山人都聽不懂。據說,當年魏良輔在昆山確立了昆曲的形式,用的是你們河南的“中州音”和“昆山腔”結合,你是否注意過這個現象?如果沒有,我倒是建議你好好研究研究。
范:中州音,也稱中州正音、中原雅聲、中原雅音等,是以中原河洛地區讀書音為參照的傳統漢語通用語,屬歷代的官方語言。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用心感受,將不同的藝術融合,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范雙燕赴河南省寶豐縣采風,向當地民間藝人學習(2019)

范雙燕與浙江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河南墜子《摘棉花》,系河南墜子首次與交響樂團合作(浙江音樂學院2022 青年教師助講培養交響音樂會)
漁歌:你寫博士論文時,我曾經提醒你注重河南民間曲藝和民歌的關系,河南的曲藝影響很大,尤其對老百姓來說,曲藝的影響遠比民歌大。因此,似乎有名的河南民歌不多,至少我不太知道。你覺得呢?
范:河南墜子、三弦書既屬于戲曲也屬于曲藝。戲曲講究的是唱念做打,是語言、動作、舞蹈、音樂配合的藝術,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而曲藝更多是一種口頭藝術和說唱藝術,相對來說,表演形式簡約,一人分飾多角,老百姓更易接受。有的時候曲藝和戲曲并不是嚴格區分的,二者互為姊妹,可以互相轉換。民歌與傳統曲藝在任何時代都是相互聯系、互相滲透的,民歌通過唱詞、唱腔及其演唱藝術對戲曲有著深刻的影響,而曲藝中的演唱技巧、練聲方法、念白及舞臺表演都對民歌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二者之間互相借鑒與交流。
漁歌:傳統曲藝與現在的民族聲樂有什么聯系?
范:河南傳統曲藝屬于傳統民族聲樂的一部分,為豐富民族聲樂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中國民族聲樂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民族聲樂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在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精髓的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特性,形成了自身的顯著特色,傳統戲曲和現代民族聲樂相互借鑒、相輔相成,并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漁歌:好的,我們接著來談談傳承和發展的問題。民歌必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無論是興旺還是消失,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河南民歌也是這樣,有些民歌逐漸被人們淡忘了,而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歌曲流傳開來,譬如用河南民歌素材、河南戲曲音樂素材創作的歌曲等,你能舉些例子嗎?
范:在“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由河南代表隊參賽選手、女高音歌唱家黃慧慧演唱的新編《編花籃》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首歌曲對膾炙人口的原曲調進行了改編,豐富了歌詞內容和樂曲框架,既有強調河南地方語音、語調的小段落,又有華彩的章節,整首作品深刻體現出濃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令聽者耳目一新,加上演唱者的精彩演唱,在比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漁歌:你作為聲樂博士,現在又在專業音樂學院教聲樂,你覺得河南民歌在教學中有可能用到嗎?
范:能用到。作為高校的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把地方民歌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中,提高學生對河南民歌的認識水平,激發學生演唱河南民歌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繼承、弘揚和發展。同時,不斷對河南民歌的發展進行探索與追求,能夠讓河南民歌傳播得更加廣泛。
漁歌:雖然“民族聲樂”包括了民歌,但是“民族聲樂”卻不等同于民歌。我們在研究和教學中如何借鑒民歌的演唱風格并區別于原生態民歌的演唱狀態,這是一個認識問題。很多人不明白,常常有人問我“雙燕是不是唱民歌的?”我說:“不是。她是學民族聲樂,她可以唱民歌,也可以唱更多的民族風格的作品。”
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民族聲樂多元化”可以說是對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趨勢的準確概括和歸納。新的時代賦予了民歌新的功能和屬性,催生了一種民歌的現代情節。民歌不再是人們印象里的那樣,成為一種主流藝術形態。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觀念都在不斷更新,對民歌的審美需求也呈現多層次狀態。民歌的傳播方式也開始改變,可以借助唱片、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等現代社會新興的傳播媒介進行傳播,這使得民族聲樂可以更加豐富、多元,包含更多不同的風格,希望以后可以逐漸改變大眾對民歌內涵的刻板印象。
漁歌:是的,所以我們都要努力為中國民族聲樂作些貢獻,尤其像你這樣年輕的博士,更應該身體力行,在研究和演唱上都要不斷進步。謝謝雙燕!